藝術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以下簡稱本院)成立於民國71年8月(1982年8月),將原文學院美術學系、音樂學系,與工藝教育學系合併為藝術學院。87學年度,工藝教育學系(科技應用與人力發展學系)改隸科技學院,本院其後陸續增設設計研究所、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藝術史研究所、視覺設計學系。96學年度,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及表演藝術研究所合併改制為「音樂學院」,本院成為以視覺藝術創作、研究為主體之教育單位。101學年度將視覺設計學系學士班﹑工業教育學系學士班-室內設計組及設計研究所整併為設計學系,本院即由美術學系、設計學系及藝術史研究所等三大系所組成。

美術學系始創於民國36年,當時為本校前身「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所設置的三年制美勞圖畫專修科,民國37年擴編為藝術系,民國56年藝術系改隸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並更名為美術學系,為國內歷史最為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多位早期國畫或西畫大師皆任教於此;美術系館內有設備完善之德群畫廊、專業教室、豐富藏書之圖書室及歐洲進口大型石膏像及其他各項教學設備。

設計學系學士班課程以「多元化」之教學規劃,碩博士班課程為設計高度實務應用,以「創作導向」作為研究模式,導入管理、企劃、行銷、政策等高階設計整合性課程。空間設有整合與創新設計、圖像與設計心理、影音剪輯等各類實驗室,並附有多種高階新穎之設備。系級中心-「文化創藝產學中心」為提升本校文創產業的競爭優勢,提供美學經濟加值之專業服務。

藝術史研究所成立於97學年度,設有西方藝術史及東方藝術史等兩組專業,西方藝術史組課程,涵蓋十五至二十一世紀西方繪畫、建築與工藝等藝術;東方藝術史組,包含書畫與視覺文化、工藝與建築、亞洲藝術與交流、台灣藝術等四大領域。購置Gernot Prunner Library所藏豐富的圖書,及各類藝術圖書,為國內擁有最豐厚的亞洲藝術史以及西方近代藝術史研究圖書資源的學術機構之一。

各領域課程

科系 學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在職專班
美術學系 -國畫組
-西畫組
-藝術產業學分學程
-國畫組
-西畫組
-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
-美術理論組
-美術創作理論組
-水墨畫
-繪畫
-文物保存維護科技
-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暨管理組
-美術理論組(含新媒體科技藝術)
-藝術行政暨管理班
-美術創作班
-國畫組
-西畫組
設計學系 -視覺設計組
-產品設計組
-生態藝術與科普傳播學分學程
-室內設計學分學程
-視覺與媒體設計組
-產品與服務設計組
-不分組 -設計創作班
藝術史研究所 -東方藝術史組
-西方藝術史組

院級特色中心及展場

98年12月在教育部及校方支持補助下成立院級中心-「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具有全國頂尖的現代化修復設備,置具完整功能之修復室與教學空間,培育本校優秀之文物修復與研究人才。為推展版畫藝術,103年10月本校廖修平講座教授捐贈成立院級「國際版畫中心」,提升臺灣版畫藝術在國際能見度及專業交流平台。 本校展覽場地包含美術系德群畫廊、設計系青田十六及本(107)年度成立之師大美術館,該館典藏本校3千餘件校友留校珍貴畫作,並具現代化設備,提供國際水準之藝文交流平台,亦期為未來本院學生實務學習與研究之場域。

師大藝術節 - 創”藝”氛圍 點亮師大生活圈

本院自1994年起舉辦一年一度師大藝術節,系列活動於3月底為藝術節起跑熱場,活動延續至6月,以視覺藝術形態呈現多采多姿的藝術節。以學生創作為主體之開幕系列活動包含創藝市集、人體彩繪、人像速寫、裝置藝術、商圈聯展及各式手作工作坊等。另整體活動包含國際交流展、研討會等,藉此拓展國際合作契機,也呈現各系所特色發展。師大藝術節為本校年度盛事,活動的舉辦增進師大校園與社區鄰里間的互動,並帶動校園及整體師大生活圈藝術氣息。

國際學術交流

本院近年來積極與海外相關視覺藝術領域院校進行交流互訪,簽署學術合作協議,延聘優秀國內外師資,聯合舉辦跨國美展、學術合作計畫、國際學術研討等實質性學術交流,鼓勵學生參加國際競賽,並吸引諸多外籍學生前來本院研讀進修。
簽署院系所級學術合作學校──
大陸地區:中央美術學院、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浙江大學人文學院藝術學系及美學與批評理論研究所、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
亞洲地區: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韓國同德女子大學藝術學院、韓國成均館大學設計學系、泰國藝術大學繪畫、雕塑與平面藝術學院。
歐美地區:瑞士西北應用科學及藝術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前巴塞爾設計學院)、捷克布爾諾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德國帕德柏恩大學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研究所、英國西英格蘭布里斯托大學(電影製作系、平面設計系、動畫製作系、攝影系)。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4
  • Item
    療癒風格應用於動物保護插畫創作研究
    (2024) 蕭佳琳; Hsiao, Chia-Lin
    現代人的生活步調隨著科技發展的進步越來越快速、物質生活的水平提高後,人們更加注重心理層面的舒適與精神品質,為因應壓力消費的市場,「療癒」商品大量地出現在市面上,提供了人們的情感需求,紓解了壓力及負面情緒。療癒是一種基於知覺和情感的醫療方法,已廣泛應用於人類的心理健康領域,療癒提供了一種情感表達的途徑,幫助人們釋放壓力並提升心理健康。近年來國際上推廣生態多樣性之條約和指標,為的就是能夠達成永續發展的目標,動物保護是其中一個至關重要的議題。本研究文獻探討的部分,先是彙整「插畫」相關的文獻,探討其表現形式,再蒐集「療癒風格」相關文獻,進行設計特質分析,以及探討療癒背後的心理因素。在案例研究部分,從墨西哥國際海報雙年展的動物保護海報案例中,探討海報中的插畫呈現,再挑選出擁有療癒風格的插畫家,進行深入的療癒風格剖析,得知療癒插畫的特質是以「視覺」來傳達五感療癒的效果,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的要素組合而成,常以「童年回憶」、「日常生活」作為基底,繪畫出動物擬人化的作品,讓觀者產生共鳴及獲得到壓力的釋放。本創作研究挑選出12隻棲息地都是在森林的臺灣特有種動物,以平面插畫形式進行創作。最終經過本研究創作實證後獲致結論:一、療癒風格插畫能幫助觀者放鬆身心,促進理念的傳播;二、國際海報競賽中以動物保護為主題的作品,常常以負面心理恐懼訴求的方式來呈現;三、動物擬人化能賦予正面的形象,吸引人們的注意,並促使其更關注動物保護議題。因此,透過療癒風格插畫,來協助動物保護議題的推動,確有其必要性,除此之外,需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及跨組織合作,以創造和諧永續的環境。
  • Item
    榮格之情結理論應用於插畫創作研究
    (2023) 黃偉如; Huang, Wei-Ju
    面對突如其來的轉變或是低潮,往往會造成當事者的心理危機,但這樣的危機同時也是個轉機。卡爾‧古斯塔夫‧榮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為分析心理學的創始者,他提出了「情結」的概念。自我會將無法接受的心理內容壓抑進潛意識,類似的情感聚集並糾結成各式各樣的情結。一旦情結聚集的能量愈來愈大,就會在某個時間點爆發造成情緒失控,甚至是心理創傷。重創之後,懂得深化自己的感受性,提升自我覺察的能力,讓意識與潛意識交融整合,就能讓人格發展有更寬闊的視野,達到心靈的富足與成長,邁向自性實現。本研究先就榮格提出的心靈層級、情結與心理創傷之相關內容進行文獻分析,再根據深度訪談,針對十位曾尋求心理諮商的受訪者蒐集心理創傷所帶來的情緒和感受,並透過本研究於Artnet上收集到188件表達內心情感的新表現主義(Neo expressionism)風格插畫,進行溝通與探究更具體的心境畫面、構圖和色彩,依此進行後續情結三階段的12幅關於心理創傷的插畫創作。經由本研究分析與創作得到的結論為:1. 理解情結的生成及運作有助於梳理內心;2. 透過質性訪談了解人們所經歷的心理創傷;3. 以插畫形式詮釋心理議題,能讓創作者與觀者檢視自己的心理狀態。本研究藉由作品展出激起大眾對心理狀態的深思與重視,並且透過插畫的畫面呈現引起觀者的共鳴,理解受創者的心理狀態。本研究可作為後續相關主題探討之參考,亦可作為日後插畫創作者之心理題材、表現手法以及內容脈絡的依據。
  • Item
    寫實主義風格應用於流浪犬保護議題之插畫創作研究
    (2024) 蘇慶峰; Su, Ching-Feng
    隨著都市興起及產業的進步,流浪犬已成了政府必須面對的問題。雖然現在越來越多人意識到關於流浪犬保護的議題,比以前得到更多的重視。本創作研究以「寫實主義」、「情感表達」、「流浪犬保護」進行文獻分析,了解對於流浪犬保護議題之現況,體會流浪犬與人及插畫創作的關係,再依據流浪犬保護案例分析,收集與本研究主題之相關案例,以寫實主義(Realism)風格應用於插畫創作,針對棄養寵物的部份加以描述,模擬流浪犬的生活處境,並融入情感表達來詮釋插畫作品,以六位藝術家作為研究,基於其在寫實主義插畫中的應用,以及其獨特的藝術風格、起源和發展。這些取樣原則確保了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展示了技法中不同文化背景和藝術風格中的多樣化應用,探討插畫如何應用寫實主義風格在情感特性中的轉換提供豐富的素材和有價值的見解。本研究插畫作品《小哈的流浪記》故事大綱分為12章節,每章節的內文會搭配圖像來呈現完整內容的引述,利用圖文共舞的方式讓讀者更加融入故事情節。經由本研究分析與創作得到的結論為:1. 從文獻與個案分析中了解,寫實主義在當代插畫設計運用上,多運用在中學以上的消費對象;2. 插畫應用寫實主義風格需要特別注意內容與真實情境的巧妙關係;3. 在插畫創作展覽後,觀眾對作品的技巧與創意度給予了較高評價,但對流浪犬生命教育的理解較低。本研究藉由故事繪本方式,激發社會大眾對於流浪犬議題的注意力,並且透過寫實插畫的畫面呈現來引起社會大眾的共鳴,也教育社會大眾有關責任與同情心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如何尊重和關愛動物。
  • Item
    插畫應用於過勞議題之環境廣告創作研究
    (2019) 蔡馨瑢; Tsai,Hsin-Jung
    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於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中,明確將過勞定義為執業環境中,由長期工作壓力導致的綜合症狀。過勞長期存在於台灣職場中,嚴重威脅勞工的健康安全。國外時常使用“環境廣告”作為向民眾倡導各項健康或社會議題的方式,然而國內學術領域對環境廣告的研究甚少;不僅如此,本研究亦觀察到在過往環境廣告案例中,少以插畫作為視覺表現。因此本研究採內容分析法,以2014至2018年間,坎城國際創意節(Cannes Lions)環境廣告類中108件得獎作品為樣本,使用自訂類目分析其表現手法特徵與趨勢;另外分析使用插畫表現之環境廣告22件,以及插畫式戶外廣告19件,共計41件案例後,統整插畫表現應用於環境廣告時的設計準則。研究結果顯示環境廣告可區分為8種類別;分別為「人接收靜態訊息」、「觀看他人操作過程」、「人接收動態訊息」、「人與靜動態物體互動」、「自行操作產生動態」、「人與動態物體互動」、「人觀看活動演出」、「人參與活動演出」。整體而言,環境廣告特色有:(1)發展出以活動為載體之形式,使受眾投入更長時間的參與,處理更多訊息;(2)著重於提供具實質功能之行銷物吸引目標受眾參與體驗;(3)結合智慧型手機與網路使用,引導受眾透過拍照上傳社群網站或掃描條碼等方式與廣告產生互動。而以插畫作為環境廣告主體時,多數表現傾向於刻畫細節、造型與線條繁複、使用裝飾性線條、圖樣及符號。本研究創作內容部分,採幽默訴求結合漫畫表現的形式,分別使用「接收靜態訊息」、「與靜態物體互動」、「接收動態訊息」、「參與活動演出」等四種類型創作五件過勞議題環境廣告。其中「#Save Nurses Lives」與「提神法寶包」兩件作品主題為闡述護理師與客運駕駛兩種高風險職業之過勞現況;「半年後的似顏繪」、「過勞救星」、「提神不如提告」三件作品則旨在提升大眾對過勞議題之認識。透過創作發現:造型與線條簡約之漫畫風格結合幽默訴求,能使沈重的過勞議題以輕鬆的方式表現。此種插畫表現形式能使參與受眾對廣告抱持正向的態度,並具有高度意願採取實際行動,分享廣告資訊以協助改善台灣的過勞問題。
  • Item
    應用視覺媒體設計於職場霸凌之創作研究
    (2012) 張雅婷; Chang, Ya-Ting
    本創作研究以職場霸凌為主題進行一系列的視覺媒體創作,希望藉由具有高度互動性、趣味性、及宣導性質的視覺表現語彙,將現代職場霸凌的現象呈現出來,並且運用視覺媒體設計的多元特色,串連起社會議題中不同面向的討論,讓觀者由淺至深的瞭解議題,並引起他們的關注,使他們願意進一步討論這類型的社會議題。 本創作研究以對公共議題應有的關注,再佐以職場問題相關的訊息彙整,同時探討社會與藝術設計的關聯、設計創作實驗、及視覺媒體表現之定義與特性,透過不同類型的視覺媒體創作模式展開一種新的詮釋及視覺表現風格。本創作研究中探討主要有三大議題:(一)由文獻探討認識職場中普遍常見的權力問題、職場霸凌現象發生的原因、及其帶給人或社會的影響,並彙整出職場霸凌的主要問題。同時利用文獻資料來瞭解社會與藝術設計間的相互影響,以及當代設計創作實驗所反映出的社會現狀,藉此驗證本創作研究之設計實驗創作動機和趨勢。在設計實驗的範疇中,針對視覺媒體創作類別進行認識與表現形式之分析,以作為本創作研究未來創作形式之參考。(二)以社會議題為主題之視覺媒體創作作為研究案例,以其視覺媒體類別和主題類別分類,分別分析其表現手法、創意發想、圖像元素、和文字使用,藉此探究案例主題與視覺表現手法的關係和各類型視覺媒體之異同。(三)配合本研究創作主題,將案例進行綜合性分析論述,以作為媒材表現應用之策略參考。最後,依照探討社會議題的內容深度,選擇三種不同的視覺媒體表現形式來呈現,三種表現形式會因為其性質和媒材特性而產生不同程度的探討作用:以插畫圖像創作來描述職場現象,以桌上遊戲的提問和關卡帶動對職場議題的討論,再以辦公室產品設計融入職場環境,產生提示、安慰和療癒的效果。 本創作研究突破過去探討社會議題的單一視覺表現手法,以多元的媒材和層次面向來引導觀者認識職場霸凌,藉此教育觀者也帶領參與者討論社會議題中的現象和自身的感受,同時也讓他們思考解決的方法。
  • Item
    美國繪畫作品引進臺灣市場商品化的授權策略之研究:David Mann著例
    (2018) 張慶仁; Chang, Ching-Jen
    研究旨在瞭解以Mann繪作為例的美國繪畫授權引進臺灣市場商品化的可行策略與模式。從回顧感性審美休閒理論,臺美兩地智產權與臺灣文創市場國際化之現狀著手,透過互為主體之共時性的第三者客觀立場與訪查後結果發現,自由主義風格的繪畫創作於臺商品化有其文化商機,因Mann繪畫風格被接受度屬高,唯商品化後的實際消費行動仍有賴其他中介變數,尚難預料。雖然臺美著作權法及兩國之間協定能提供美國授權方被侵權後的保護及救濟機會,但實際仍有賴兩造授權簽定內容的互惠程度,臺灣被授權方,以及第三方對智產權與侵權訴訟裁定後的真誠和尊重。 美國插畫等繪作授權於臺灣商品化的契約協商內容主要包括授權方的著作財產權之專屬或非專屬權利轉移,部分或完整的重製及改作權,著作者簽名商標權等約定的合理使用、散佈(發行)、公開展示及公開發表等權利議題。美國繪畫著作語詞界定較繁,保護期限較長,轉讓與授權著作之權益終止期間之規定與臺灣有異,其專業經紀、委任律師及當地法院判賠的侵權償金亦較高。故,倘約定管轄與裁判法院於被授權方,自然較佳。準此,繪畫家自宜委任專業經紀公司或籌組法律、會計、產銷等通譯團隊,並依不同主體方立場進行沙盤演練,然後再選擇最佳相應策略與最有利的時機行動。 最後,本研究提供一個可廣泛參用的授權模式,俾便進行授權策略思考。總觀授權理性過程包括:(一)選擇合作廠商與授權專家 (二)談判前的必要認知與準備 (三)談判時的態度與情商技巧 (四)授權契約協商事項 (五)授權金與侵權賠償問題。授權商談策略則包括:(一)談前準備 (二)互探摸索 (三)積極談判 (四)實質蹉商期 (五)協定簽約。總之,私約先於法律,簽署後即不易再改。法律亦旨於防範而無法絕對保證利益,故「真誠互信,勝於一紙承諾」。毌論委任經紀方、被授權方、被授權方均宜以多贏為先。
  • Item
    論幻想性插畫中解構與重組手法之應用
    林姿伶; Lin, Tzu-Lin
    論幻想性插畫中解構與重組手法之應用壹.緒論貳.插畫參.幻想性插畫肆.解構與重組手法 伍.解構與重組在幻想性插畫中的運用陸.研究創作柒.結論捌.參考書目 FANTASTIC FANTASTIC
  • Item
    像素畫造形表現形式在插畫創作上之運用與研究
    (2010) 吳龍其; Wu Lung Chi
    像素畫是和馬賽克鑲嵌、梭織布紋一樣古老的藝術形式,在電子產品發展初期曾風靡一時,但隨著電腦軟硬體的發展,人們開始追求更高畫質的平面及立體影像而式微。後來又因手機及掌上型電玩的發展與普及,在掌上型電子裝置間引發了一波像素畫的復古流行風潮。憑藉其獨特的造型及表現形式,像素畫自成一格化為數位影像藝術的一個分支。 插畫是伴隨著圖畫書的發展而發展的,從專供兒童閱讀到進入文學作品,插畫完成了第一個階段的演變;從文學作品的附屬到成人繪本,插畫發展成為獨立的影像語言。插畫不斷演繹著它的精彩。 像素畫的發展也讓它被廣泛地運用到其他藝術創作中,演繹出新的藝術形式和藝術作品,像素畫造型及藝術表現形式給予了插畫創作新鮮空氣,而眾多藝術家的開拓和實踐使得插畫發展到新階段—像素畫插畫。 本文回顧像素畫、插畫發展歷史,分析了像素畫造型及表現形式在插畫創作中的優勢所在,在對名家像素畫插畫作品分析的基礎上,總結像素畫插畫特點。並透過創作像素畫插畫進一步探究此藝術形式的發展可能性。
  • Item
    漫畫風格之插畫創作與研究-以繪本創作家Jean-Jacques Sempé桑貝風格為例
    (2010) 王淑娟; shu-chuan,wang
    現今圖書消費市場已從讀「書」為主轉變到以讀「圖」為主,而以圖像為主的圖畫書、繪本或漫畫的閱讀群亦從以「兒童」為主轉變到「成人」市場。「繪本」起源於歐美,在日本引發風潮,繼而激發台灣及大陸的繪本創作風潮,在台灣談起「成人繪本」,一定會談及「幾米」,提起成人幽默漫畫,也一定少不了「朱德庸」,而對於人文傳統深厚的歐洲繪本,沒有人敢忽略「桑貝」(Jean-Jacques Sempé)。桑貝為法國知名的幽默漫畫家、童書插畫家、成人繪本創作家,從「小淘氣尼古拉」到「瑪塞林為什麼會臉紅」,至今已有30多本繪本,在30幾個國家流傳。本研究以文獻分析法及個案研究法,歸納分析桑貝Sempé 成人繪本作品插畫特點、主題、圖像風格及漫畫表現形式,以手繪結合電腦繪圖方式,運用其風格,以個人生活經驗為主題進行插畫創作研究,藉以探索以生活觀察出發的桑貝繪本風格建立的元素,尋求另一種成人繪本插畫風格發展的可能性,並結合電腦軟體的優點,提升插畫創作之多元性。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 一、漫畫風格是當代流行成人繪本插畫風格之主流,主題反映社會及生活現況。 二、整體直觀模式輔以作品表現形式之細部分析能完整描述插畫家風格。 三、「圖像符號」為建立插畫家個人風格之要素。 四、桑貝插畫充分展現漫畫內外在表現形式、插畫作品融合寫實主義、表現主義並混合超現實主義繪畫風格,其插畫圖像主要反映生活經驗與社會文化背景,是關照周遭,既冷峻又溫暖的幽默漫畫家。 五、手繪與電腦繪圖創作之結合,提升創作之多元性與發展性。 本研究並提出在插畫創作方面,應提升成人繪本創作國際化程度及質量、善用漫畫的內外在表現形式創作、以生活經驗相關圖像符號建立個人風格,並善用數位媒體的優勢,拓展插畫創作應用的範疇、增加歐洲地區成人繪本創作研究等建議。
  • Item
    論超現實主義繪畫的文學性及其在數位插畫之應用
    (2009) 廖美菁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試圖發掘超現實主義先驅繪畫中的文學性,盼藉由分析歸納,呈現超現實主義繪畫中的文學意涵及表現手法,探討抽象的文學元素轉化為視覺畫面的關係性,將分析所得應用於創作中。希望本研究可對日後從事圖像設計的創作者提供更多元的參考方向、並作為創作思考的助力之一。   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從三方面作探討,分別是繪畫與文學的關係性、超現實主義的特點,以及現今電腦繪圖軟體的應用。   第二部分為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有三個主要步驟,分別是:文獻研究、超現實繪畫的文學性分析,以及整合分析實作的部分;文獻研究包含超現實主義的淵源歷史,以及其表現手法、插畫的淵源與表現形式、文學的定義以及範圍,以此作為研究分析的參考資料。   超現實繪畫的文學性分析則分析超現實繪畫先驅的繪畫作品,本研究所分析的五個超現實主義畫家為:馬格利特、米羅、基里訶、恩斯特及達利,經由畫家書信、著作、文獻中分析發掘其繪畫中的文學性,緣起於文學運動的超現實主義有其脈絡可循,觀看這個文學藝術流派的演變發展以及繪畫所呈現無盡的奇發異想,透過研究啟發創造力以及思考能力、培養創作的表現能力,是此次研究最大的收穫。   最後實作的部分有五組創作作品,除了呈現創作過程、說明創作理念,本研究並以三個要素做為創作分析,分別為;插畫表現方式、超現實風格的表現手法、以及文學表現手法。   超現實主義繪畫中具有文學性的特質之外,是否也有可能擁有其它的藝術特質呢?例如,音樂性、戲劇性,超現實主義繪畫中所出現的建築亦饒富涵義,而由於研究的時間與經費限制,這些可能性還未列入此次的研究中,若未來有繼續發展的機會,建議可更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