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以下簡稱本院)成立於民國71年8月(1982年8月),將原文學院美術學系、音樂學系,與工藝教育學系合併為藝術學院。87學年度,工藝教育學系(科技應用與人力發展學系)改隸科技學院,本院其後陸續增設設計研究所、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藝術史研究所、視覺設計學系。96學年度,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及表演藝術研究所合併改制為「音樂學院」,本院成為以視覺藝術創作、研究為主體之教育單位。101學年度將視覺設計學系學士班﹑工業教育學系學士班-室內設計組及設計研究所整併為設計學系,本院即由美術學系、設計學系及藝術史研究所等三大系所組成。

美術學系始創於民國36年,當時為本校前身「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所設置的三年制美勞圖畫專修科,民國37年擴編為藝術系,民國56年藝術系改隸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並更名為美術學系,為國內歷史最為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多位早期國畫或西畫大師皆任教於此;美術系館內有設備完善之德群畫廊、專業教室、豐富藏書之圖書室及歐洲進口大型石膏像及其他各項教學設備。

設計學系學士班課程以「多元化」之教學規劃,碩博士班課程為設計高度實務應用,以「創作導向」作為研究模式,導入管理、企劃、行銷、政策等高階設計整合性課程。空間設有整合與創新設計、圖像與設計心理、影音剪輯等各類實驗室,並附有多種高階新穎之設備。系級中心-「文化創藝產學中心」為提升本校文創產業的競爭優勢,提供美學經濟加值之專業服務。

藝術史研究所成立於97學年度,設有西方藝術史及東方藝術史等兩組專業,西方藝術史組課程,涵蓋十五至二十一世紀西方繪畫、建築與工藝等藝術;東方藝術史組,包含書畫與視覺文化、工藝與建築、亞洲藝術與交流、台灣藝術等四大領域。購置Gernot Prunner Library所藏豐富的圖書,及各類藝術圖書,為國內擁有最豐厚的亞洲藝術史以及西方近代藝術史研究圖書資源的學術機構之一。

各領域課程

科系 學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在職專班
美術學系 -國畫組
-西畫組
-藝術產業學分學程
-國畫組
-西畫組
-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
-美術理論組
-美術創作理論組
-水墨畫
-繪畫
-文物保存維護科技
-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暨管理組
-美術理論組(含新媒體科技藝術)
-藝術行政暨管理班
-美術創作班
-國畫組
-西畫組
設計學系 -視覺設計組
-產品設計組
-生態藝術與科普傳播學分學程
-室內設計學分學程
-視覺與媒體設計組
-產品與服務設計組
-不分組 -設計創作班
藝術史研究所 -東方藝術史組
-西方藝術史組

院級特色中心及展場

98年12月在教育部及校方支持補助下成立院級中心-「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具有全國頂尖的現代化修復設備,置具完整功能之修復室與教學空間,培育本校優秀之文物修復與研究人才。為推展版畫藝術,103年10月本校廖修平講座教授捐贈成立院級「國際版畫中心」,提升臺灣版畫藝術在國際能見度及專業交流平台。 本校展覽場地包含美術系德群畫廊、設計系青田十六及本(107)年度成立之師大美術館,該館典藏本校3千餘件校友留校珍貴畫作,並具現代化設備,提供國際水準之藝文交流平台,亦期為未來本院學生實務學習與研究之場域。

師大藝術節 - 創”藝”氛圍 點亮師大生活圈

本院自1994年起舉辦一年一度師大藝術節,系列活動於3月底為藝術節起跑熱場,活動延續至6月,以視覺藝術形態呈現多采多姿的藝術節。以學生創作為主體之開幕系列活動包含創藝市集、人體彩繪、人像速寫、裝置藝術、商圈聯展及各式手作工作坊等。另整體活動包含國際交流展、研討會等,藉此拓展國際合作契機,也呈現各系所特色發展。師大藝術節為本校年度盛事,活動的舉辦增進師大校園與社區鄰里間的互動,並帶動校園及整體師大生活圈藝術氣息。

國際學術交流

本院近年來積極與海外相關視覺藝術領域院校進行交流互訪,簽署學術合作協議,延聘優秀國內外師資,聯合舉辦跨國美展、學術合作計畫、國際學術研討等實質性學術交流,鼓勵學生參加國際競賽,並吸引諸多外籍學生前來本院研讀進修。
簽署院系所級學術合作學校──
大陸地區:中央美術學院、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浙江大學人文學院藝術學系及美學與批評理論研究所、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
亞洲地區: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韓國同德女子大學藝術學院、韓國成均館大學設計學系、泰國藝術大學繪畫、雕塑與平面藝術學院。
歐美地區:瑞士西北應用科學及藝術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前巴塞爾設計學院)、捷克布爾諾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德國帕德柏恩大學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研究所、英國西英格蘭布里斯托大學(電影製作系、平面設計系、動畫製作系、攝影系)。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全景凝視下的赤裸山行者-簡佑任創作研究論述
    (2013) 簡佑任; Chien,Yu-Jen
    本研究以筆者創作為出發點,梳理與筆者創作相關的思想脈絡與藝術形式。現代人因人際關係複雜的運作與社會制度的蓬勃發展,使得人在現代社會框架下日漸疏離與異化(Alienation),因此逃離社會變成了現代人可能的行動之一。在此論文題目中《全景凝視下的赤裸山行者》(A Naked Climber under the Panoptic Gaze)便概略地提及此論文的研究內容,「全景凝視」(Panoptic Gaze)一詞是結合傅科(Michel Foucault)「全景敞視監獄」(Panopticon)與「凝視」(gaze)兩者的概念-意義是無所不在的凝視之內化,而「赤裸山行者」(A Naked Climber)便暗示著馴服的身體(docile body)、逃離的行動與烏托邦(utopia)風景在機制凝視底下的意義。 本研究是以「洞」為媒介,引出「洞」的偷窺與凝視的意義,探討現代監視系統的氾濫,並以「全景凝視」(Panoptic Gaze)框架下的身體與自然間的互動經驗為主軸,研究與筆者相關之東西方「身體」、「風景」及「花鳥」的藝術形式與思想脈絡;「身體」主要探討歐陸古典主義中理性與規訓中的關係、女性主義中的他者身體位置和當代身體觀中破碎的主體;「風景」主要探討其東西方風景繪畫獨立前的角色、烏托邦的理想風景觀與政治上的地圖誌意義;「花鳥」則是研究中國花鳥符號中的象徵寓意,並予以重新解讀與轉化。而以上研究將於最後的章節彙整至筆者的創作論述中,整合並解釋筆者的創作方法與思想。
  • Item
    魔幻情境的烏托邦─平面繪畫圖像創作研究
    (2012) 張宇騰; yu-Teng Chang
    夢想,替我們找尋一個目標;夢想,替我們築了一個想像的空間。 人人心中都有都擁有一個對未來無限憧憬的夢想,打造一個屬於自己內心的「烏托邦」。以日常生活中的現成物來編一個屬於自己的幻化美好世界,在真實與虛擬的強烈對比,訴說著筆者的心境,遊走在亦虛亦實的境界,讓筆者瞭解心靈才是豐富的創作內涵。 本研究探討在魔幻情境的烏托邦以平面繪畫圖像創作上的應用,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序論,介紹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方法及範圍與限制。第二章探究創作理念脈絡演變與學理基礎,透過超現實主義的表現形式及象徵主義的寓意與象徵性佐證援引為筆者創作的學理基礎研究。並以與烏托邦風格形式類似的超現實畫派的名家馬格利特、達利及米羅做為分析研究對象。第三章介紹筆者在烏托邦系列作品的內容、形式、表現技法與媒材。第四章則是詳細介紹說明烏托邦系列的十二件作品的創作理念與想法。第五章對本論文作一總結與心得感想。
  • Item
    異想桃花源三部曲
    (2014) 游玉英
    本研究是筆者透過對社會的觀察和人性的體會之後,獲得的情感符號,試圖從圖像的內在意涵與外在形象傳達形式與精神的合一,傳達對社會真誠的體悟與感受。因此,研究的意圖在探討異想世界情境下的桃花源,傳遞筆者對未來世界的期待,並且對現代社會提出反抗,透過避世觀點及運用水墨創作的方式,建構一個內容觸及老莊哲學思想與西方審美哲學,屬於精神性的理想世界,並以超現實主義的表現形式及象徵主義的寓意與象徵性為筆者創作的學理基礎研究。 為達到創作目的,筆者在實踐的過程中,嘗試以多元媒材的融入,運用不同的基底材營造各種視覺的差異性及製造不同的質感,進而增加畫面的豐富度和可讀性,並表現虛實、綿密、曲折、變形、重疊,異質同構、異文化混搭等視覺效果。而在表現法上,則使用東方水墨創作形式融合現代創作手法,表現充滿詭異的夢幻式烏托邦境域,形塑一個可讀、可行、可居、可遊的理想世界,希望在古與今之間碰撞出燦爛的火花,藉以傳達筆者內在思想與情感,並期待轉化為一種激發人們對自然環境的反思與共鳴。
  • Item
    尋找當代新樂園 ──劉國興現代水墨與科技對話
    (2012) 劉國興
    本研究主題「尋找當代新樂園——劉國興現代水墨與科技對話」內容包含三大部分 一、抽象與現代水墨:現代水墨的表現形式自六○年代發軔迄今,持續不斷,從西方抽象主義切入,從事各種媒材、技法的實驗,在臺灣當代創作形式中,獨具一格,有個鮮明的面向、成果也極為豐碩。 二、多元面相與當代水墨語境:當水墨的新興發展在兩岸三地相繼進行中,其表現手法與形式呈現更加多元且豐富,更有不同領域的介面轉入,例如錄像、裝置、數位科技……等。 三、科技與電腦水墨:現代科技日新月異,電腦數位化更加速了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視覺藝術也千變萬化,對人的美感經驗造成很多新的驚奇與衝擊,同時也衍生了很多不同表現的創新多媒體藝術。 隨著現代科技一瀉千里,迅速進展,電腦已成為人類不可或缺的配備與工具。尤其對新世代而言,影像科技已成為其主要溝通及依賴的方式,早已習慣處於此種科技的環境中,其未來的走向會是如何呢?目前尚無法預知,但科技卻是一種新興的動力,能間接幫助藝術創作展現潛藏的可能性,及賦有更新生命力的藝術景象。 讓「電腦」成為創作者另一隻「筆」、「工具」是可以去實驗與接受,不是嗎?也思索將傳統素材「水墨」與現代「科技」兩者來做一融合的可能性,創作一種嶄新的藝術表現形式。 因藝術與科技整合的時代已來臨,且已持續蓬勃開展形成可觀的局面。 1. 對本身處於當代藝術中重新探討水墨的價值與意義 2. 從中國傳統繪畫的藝術特徵、審美觀再深入理解與反思 3. 現代「科技」與傳統「水墨」的融合與應用
  • Item
    幻想淨境-陳金秀彩墨創作探討
    (2011) 陳金秀; Chen-Chin Hsiu
    文明的進步,社會的緊湊步調牽引著現代人,在都市生活,喧囂的現代將人置於閉塞的狀態,克制情感、冷漠、進行千篇一律的工作,個人如同構成都市的齒輪,日復一日重覆同樣的工作。同時存在複雜而繽紛的生活刺激著個體,免不了被物質吞噬,生活中存在混亂無序、精神崩潰、自殺、行為不良、犯罪、腐敗墮落和混亂的現象,無形中成為一種壓力。超脫俗事,對隱秘的眷戀,成了一種潛藏的渴望。 於是,當心靈的願望受到了壓抑,外在的社會觀感壓制心靈潛意識願望的宣洩,人們尋求一種可以昇華痛苦的管道,即藝術活動。藉由藝術活動達到忘我的境界,莊子用「心齋」及「坐忘」的功夫,來達到心中虛靜的境地,不被形骸之外的外物影響,心中寧靜了,痛苦就不會入於心,藉由藝術活動,對文明現實異化進行短暫的逃避,超越現實,平衡心中的焦慮,展現自己對社會秩序及寧靜的渴求,自尋一處避世的桃花源。 作品表現對心中自有的烏托邦世界,是自己對於現實壓力逃避的居所,探索自己心靈的潛意識,營造出一個不與現實相同,能安放心靈,具有秩序、澄明寧靜,能使心靈得到自由,回到原初的純淨境界,不只是畫面上的,更是行為上的超脫境界,進行藝術活動視為一種修持,在重複、單一的點畫當中,將思慮淨空,使內心虛靜,成就心靈中的一方淨土。
  • Item
    烏托邦與桃花源—汪逸創作理念論述
    (2020) 汪逸; Wang, Yi
    本篇論文系以烏托邦與桃花源兩條線索梳理創作理念之論述,共分為五個章節。 第一章緒論中介紹了創作者(筆者)之背景以及創作中對於跨文化溝通以及水墨美感追求的來源。 第二章引入烏托邦的概念,梳理了其理想鄉起源,與資本主義、人文主義的關係,與馬克思主義及社會主義的關係,布洛赫的烏托邦精神,反烏托邦文學,歷史終結論,知識分子在其中的作用,新自由主義的問題以及數位革命後的伊托邦等發展歷程。最後例舉了阿布拉莫維奇、黃永砅、Shimon Attie三位藝術家作為案例分析。 第三章則梳理了桃花源概念的發展,《桃花源記》的故事來源及時代背景,陶淵明的隱士形象,桃花源的三種意象:仙境、人間、隱逸,列舉了李子柒和董小蕙兩位藝術家作為案例分析後,將烏托邦與桃花源進行了對比。 第四章介紹了筆者對於「創作」概念本身的萌發契機,在創作過程中思索探究的過程,以及單獨作品的分析。 第五章節則為結論以及未來展望。
  • Item
    夢遊異境—張幼莉水墨創作論述
    (2020) 張幼莉; Zhang, You-Li
    本研究以現實社會中人們普遍缺乏的自身認同感,以及對自我價值的質疑著手,探討在現今科技進步的文明社會中所產生的人際疏遠、自我價值感不足、對於自身感到茫然……等,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如何透過夢境紓解應對外界情境的壓力,並試圖重新找回自我的面貌,並肯定自身價值。 透過多面向學理依據釐清並探析「夢境」、「烏托邦」與自我之相關概念,以及其中與藝術的關聯,以現實生活與外在經驗為出發點,透過精神分析中自我意識的機制與相關文獻解釋,梳理以「夢」為主題的創作轉化與呈現形式,並以相關藝術家及作品的分析,更深入理解以夢境融入作品的藝術表現方式,同時筆者以自身的內心轉化與投射,透過個人的創作建構與實踐,創造出對應的圖像,建構與詮釋個人的心境以及對於環境的省思,將無形的情緒,透過畫面表現當中的。 在創作思維轉向藝術的表現手法,是以動物、昆蟲、植物等圖像做為主體,經由對其圖像的投射、轉換,加以產生與筆者自身的背景、經驗、潛意識、心境……等之對照,並以水墨、膠彩等媒材,與空間、物體、時間的錯置作為實際創作的方法,透過「虛幻的場景構成」與「主體的寫實描寫」,實踐本計劃之「空間的混雜」與「主體具象化」的目的。
  • Item
    形轉意變-洪民裕創作論述
    (2015) 洪民裕; Hung, Min-yu
    本研究筆者透過高雄氣爆事件衍生出居住安全之問題,環境變遷導致工業化及都市化的興盛,引發人類與自然環境的疏離,進而產生人心的陌生及恐懼。人格面具是探討人往內心尋找一個現實理想世界,在虛擬異獸中於神話色彩有關聯性,或許是人們所製造一個自我神話。 當藝術創作者建立一個理想烏托邦桃花園的世界,反應出現實不能滿足需求,透過藝術的手法,進行一個社會批判,因社會沉淪,外在環境壞死,建立現實的手法,來營造一個超脫現實的世界。 為求創作目的,筆者嘗試多元媒材的建構,在圖像中,筆者運用不同的現存物去營造視覺的怪異性與趣味性,在畫面中,可增加豐富度,並用一種複合表現方式的手法,以表現圖像的變體、重疊、異質同構、嫁接等混種異獸的視覺效果,來傳遞筆者內在一種異想世界的思維與情感,並期待轉化為自我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