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以下簡稱本院)成立於民國71年8月(1982年8月),將原文學院美術學系、音樂學系,與工藝教育學系合併為藝術學院。87學年度,工藝教育學系(科技應用與人力發展學系)改隸科技學院,本院其後陸續增設設計研究所、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藝術史研究所、視覺設計學系。96學年度,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及表演藝術研究所合併改制為「音樂學院」,本院成為以視覺藝術創作、研究為主體之教育單位。101學年度將視覺設計學系學士班﹑工業教育學系學士班-室內設計組及設計研究所整併為設計學系,本院即由美術學系、設計學系及藝術史研究所等三大系所組成。

美術學系始創於民國36年,當時為本校前身「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所設置的三年制美勞圖畫專修科,民國37年擴編為藝術系,民國56年藝術系改隸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並更名為美術學系,為國內歷史最為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多位早期國畫或西畫大師皆任教於此;美術系館內有設備完善之德群畫廊、專業教室、豐富藏書之圖書室及歐洲進口大型石膏像及其他各項教學設備。

設計學系學士班課程以「多元化」之教學規劃,碩博士班課程為設計高度實務應用,以「創作導向」作為研究模式,導入管理、企劃、行銷、政策等高階設計整合性課程。空間設有整合與創新設計、圖像與設計心理、影音剪輯等各類實驗室,並附有多種高階新穎之設備。系級中心-「文化創藝產學中心」為提升本校文創產業的競爭優勢,提供美學經濟加值之專業服務。

藝術史研究所成立於97學年度,設有西方藝術史及東方藝術史等兩組專業,西方藝術史組課程,涵蓋十五至二十一世紀西方繪畫、建築與工藝等藝術;東方藝術史組,包含書畫與視覺文化、工藝與建築、亞洲藝術與交流、台灣藝術等四大領域。購置Gernot Prunner Library所藏豐富的圖書,及各類藝術圖書,為國內擁有最豐厚的亞洲藝術史以及西方近代藝術史研究圖書資源的學術機構之一。

各領域課程

科系 學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在職專班
美術學系 -國畫組
-西畫組
-藝術產業學分學程
-國畫組
-西畫組
-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
-美術理論組
-美術創作理論組
-水墨畫
-繪畫
-文物保存維護科技
-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暨管理組
-美術理論組(含新媒體科技藝術)
-藝術行政暨管理班
-美術創作班
-國畫組
-西畫組
設計學系 -視覺設計組
-產品設計組
-生態藝術與科普傳播學分學程
-室內設計學分學程
-視覺與媒體設計組
-產品與服務設計組
-不分組 -設計創作班
藝術史研究所 -東方藝術史組
-西方藝術史組

院級特色中心及展場

98年12月在教育部及校方支持補助下成立院級中心-「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具有全國頂尖的現代化修復設備,置具完整功能之修復室與教學空間,培育本校優秀之文物修復與研究人才。為推展版畫藝術,103年10月本校廖修平講座教授捐贈成立院級「國際版畫中心」,提升臺灣版畫藝術在國際能見度及專業交流平台。 本校展覽場地包含美術系德群畫廊、設計系青田十六及本(107)年度成立之師大美術館,該館典藏本校3千餘件校友留校珍貴畫作,並具現代化設備,提供國際水準之藝文交流平台,亦期為未來本院學生實務學習與研究之場域。

師大藝術節 - 創”藝”氛圍 點亮師大生活圈

本院自1994年起舉辦一年一度師大藝術節,系列活動於3月底為藝術節起跑熱場,活動延續至6月,以視覺藝術形態呈現多采多姿的藝術節。以學生創作為主體之開幕系列活動包含創藝市集、人體彩繪、人像速寫、裝置藝術、商圈聯展及各式手作工作坊等。另整體活動包含國際交流展、研討會等,藉此拓展國際合作契機,也呈現各系所特色發展。師大藝術節為本校年度盛事,活動的舉辦增進師大校園與社區鄰里間的互動,並帶動校園及整體師大生活圈藝術氣息。

國際學術交流

本院近年來積極與海外相關視覺藝術領域院校進行交流互訪,簽署學術合作協議,延聘優秀國內外師資,聯合舉辦跨國美展、學術合作計畫、國際學術研討等實質性學術交流,鼓勵學生參加國際競賽,並吸引諸多外籍學生前來本院研讀進修。
簽署院系所級學術合作學校──
大陸地區:中央美術學院、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浙江大學人文學院藝術學系及美學與批評理論研究所、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
亞洲地區: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韓國同德女子大學藝術學院、韓國成均館大學設計學系、泰國藝術大學繪畫、雕塑與平面藝術學院。
歐美地區:瑞士西北應用科學及藝術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前巴塞爾設計學院)、捷克布爾諾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德國帕德柏恩大學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研究所、英國西英格蘭布里斯托大學(電影製作系、平面設計系、動畫製作系、攝影系)。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2
  • Item
    游離式避世所:沈方婷創作論述與實踐
    (2024) 沈方婷; Shen, Fang-Ting
    本文以筆者身處在思想與步調日漸同質化的社會為本,以此同質化隨著科技的腳步日益增強的狀況下,所衍伸的倦怠感進而沈浸於電影文本、電玩文本上的數位體驗經驗出發,在學理研究上探討閱聽者在參與媒體文本時的心理狀態、及主體透過與現實相通的符徵與文本共構想像性空間的歷程;創作研究上使用以紙類布與紙編織的創作手法,以縫製之動作呼應主體虛實交錯的狀態轉換,並匯聚了拼貼形式中覆蓋與重疊的概念,用以建構游離式空間。筆者欲以此學理基礎與創作手法,回應對避世所之感悟。本文包含了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說明了創作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方法、研究範圍與限制、名詞解釋;第二章以媒體文本與閱聽者共構的避世場域為題,探討逃避現實的因素、文本所創造出的虛擬想像性空間、場域的建構;第三章為創作理念與表現,基於筆者自身的創作意識與前章之學理研究,涵蓋了創作理念、創作手法、創作步驟;第四章為創作實踐,筆者以二系列之創作回應對本研究之論述;第五章為結語,用以統合研究成果以及闡述未來展望。
  • Item
    行形攝色—影像拼貼設計之創作研究
    (2022) 廖光華; Liao, Kuang Hua
    「攝影是發現美,設計是創造美」的視覺活動,影像是攝影的機械形成,在平面 設計擔任素材提供的角色,「讀圖時代」的到來,使得兩者互動更加緊密。影像 設計中常運用的「拼貼」在各大藝術領域中被廣泛應用,因自由、創新的概念正 是當代影像的發展關鍵。拼貼的基因特徵是將各類元素、形式、觀念等進行解構 重組,從抽象到具象,從重複到重構,使影像能創造更多的視覺體驗。透過文獻 分析法與個案分析法,彙整當代影像拼貼之成果及相關論述,以三大面向進行分 析探討:(1)當代影像發展脈絡(2)影像設計手法表現分析(3)拼貼手法相 關研究,從而構思影像拼貼之創作形式。創作方法則以希臘思想家亞里斯多德所 提出之「四因說」為依據,引申其意義並構建「行形攝色—影像創作系統」,目 的為整理出系統化的流程與觀點,拓展創作内容與表現。運用「拼貼」手法對影 像元素進行解構、重組、合成等設計構成,進行影像再造。經文獻分析整理、聚 焦和收斂過程,並邀請學者、專家小組協助分類定義,總結影像拼貼的十種設計 表現 : 「解構重組、幾何分割、複像構成、影像重疊、肌理質感、抽象模糊、破 壞切割、圖形再造、人物情緒、異質共構」。經具體研究可發現,攝影是影像拼 貼設計的基石,而拼貼是影像設計的重要表現,兩者相輔相成才能將影像拼貼處 理得細緻與完整。另外在創作研究的加值上,運用「行形攝色」四個表現形式, 能實驗出多樣的影像拼貼可能性,創作以「城市意象」為表現主題,並以此作為 研究成果之驗證,從而拓展在「讀圖時代」中,影像設計創作的新視界。
  • Item
    身體團塊-劉柏榆創作論述
    (2023) 劉柏榆; Liou, Bo-Yu
    本論文主要目的是梳理筆者從大學畢業以後到研究所期間的創作脈絡,創作主軸是屬於自傳性質的自我反省題材,對創作者個人而言是一種類似於日記創作的紀錄形式,在創作方面筆者的表現手法採用替代、概念轉換、扭曲的方式將所要描述的內容轉譯成為作品,企圖轉化為藝術創作的形式,將赤裸的個人情緒進行包裝隱藏,使情緒宣洩轉換為作品中的主題以及細節。從大學畢業期間的創作思路開始,筆者以情緒為出發點創作,將繪畫創作的方向定調在灰暗黑色的風格,其中受到生活經驗影響對黑色荒誕的題材產生興趣,將「身體」作為主題進行創作,並且對題材造型的可能性進行探討。在探討的期間衍生出許多不同的創作元素,個別對於筆者有不同的影響以及寓意,也各自衍伸自不同的生活經驗,在本論文中將會一一解析。 藉由本論文創作的梳理、創作脈絡的探索,從創作過程中的思考、執行、調整及修改,透過文本的閱讀以及對其他創作的理念的閱讀及理解,逐漸構建出屬於自己的創作節奏及特色。
  • Item
    貓語錄 吳莉珺創作論述
    (2010) 吳莉珺
    與貓在一起生活將近十年,享受與貓在一起的日子,柔軟、愛乾淨、敏感、靈活、冷眼……等有太多形容詞可以稱頌此種有趣的動物。「貓」給予我藝術創作源源不斷的原動力,作家許卡沙‧魏斯(Eugen Skasa-Weiß)曾說:「貓故意留一個謎團,讓人類猜不透。」這是即使與貓相處這麼久,貓還是有一連串待解答案,令我著迷;本研究論文的目的是為了將理論與實際創作結合,為使理論研究內容更為深入、精準,因此確立目的同時也界定研究之範圍。 研究目的:以貓為研究對象,從人與貓的互動經驗、貓的姿態、貓的行為、貓的藝術…等探討與表現藝術在生活中的單純感動,使用圖像的象徵意義,尋找未來創作之題材與發展方向。最後將理論結合創作,使創作內涵更為深入,並賦予時代意義與個人生活觀點、紀錄。 研究範圍:理論研究內容分兩大主要部份,一是從普普與後現代主義的藝術精神內涵分析現代人生活與藝術結合的表現手法;並從日本現代動漫藝術探討無所不在的藝術感動是這樣的簡單、親切。 另一方面從動物學、歷史、詩人、與中、西藝術家創作中找出貓的身影與藝術表現,希望可以從更多元角度去了解貓這個動物。 研究理論之後,終究要回歸創作本質。創作方面透過平日的速寫、漫畫、攝影、隨手筆記做為創作的根基,貓的各種型態表現出自己的心境。希望將研究後心得應用於實際創作當中,一方面印證理論可行性,一方面期許樹立個人表現風格。理論與實際創作相輔相成,並以當成日後更深入研究之基礎,做為創作方向修正或發展的參考。
  • Item
    「記憶‧顯影」-照片圖像與意象再現的創作研究
    (2011) 吳品瑢
    本研究從自我的生活圖像出發,借由此一媒介來探討過去、現在與未來之間記憶的存續,透過影像的再製呈現及還原當下的人、事、物、地,並一如歷史般的經由繪畫作為連結刻劃出過往的視覺經驗,引發人們曾經共同存在的真實感。誠如康德所言:「美是愉悅的表現」,由此來闡明藝術無論是貴賤或貧窮、主觀或是客觀的表明人的思維意志,圖像確實能為我們創造出美好的普世價值 在創作作品中,將孩提時代的人物圖像,輔以攝影美學所呈現的照片場景,運用寫實主義繪畫理論基礎,視覺圖像的象徵主義,以及心理學上的移情作用透過生活中的物品,經由現代藝術的表現手法進行對照、挪用、拼貼,將我們生活上的林林種種,隱含在不斷逝去的記憶裡,猶如蒙太奇的剪輯手法,使超現實的慾望更顯真實與甜美。 從台灣早年的生活型態中,發掘民間藝術起,讓擁有這塊土地的人們體認到文化的傳承與創造是一脈相傳的,而裝飾藝術與色彩的試煉為得尋求更多元的創作方向。而「記憶‧顯影」-挪用舊照片來再現心意象的創作研究,正是喚醒著我們曾有過的美好時光、不帶批判與芥蒂的單純信仰。
  • Item
    萍聚‧記痕―蔡鶴旭水墨創作論述
    (2016) 蔡鶴旭; Chong He Xu
    本文以筆者在家鄉馬來西亞時期的童年記憶作為主題,以「記憶物件」回憶、追溯過往快樂的童年時光,想像出「記憶通道」,並以此重新探討個人以及本土文化,重新肯定自己的存在價值。 第一章包含「創作動機」、「創作內容與範圍」,創作動機由思鄉的情懷為開始,藉由回憶兒時記憶去對故鄉重新連結;創作內容以童年的記憶為創作的出發點,蒐集記憶物件,以「萍聚‧記痕」的創作手法進行創作。 第二章創作理論基礎為「從童年記憶找到自己」、「窗櫺的文化型態」,此章節梳理記憶文學、科學,以及傳統窗櫺的文化形態之理論探討。 第三章「視覺分析與技法運用」,包含「萍聚之視覺表現」、「以拼聚及蒙太奇為創作手法之水墨作品」,呈述創作媒材結合手法之內容及意義,並梳理同樣以拼聚及蒙太奇為創作方式之藝術家。 第四章為創作思維與實踐,創作思維圍繞於「兒時記憶的綿延」、「透過玩具物件的療癒」、「重新構築自己面貌」;創作實踐則分為「創作內容」及「創作手法」,闡述以水墨創作呈現「萍聚‧記痕」之主題意涵。 第五章為創作作品解析;第六章為結論。
  • Item
    拼貼手法應用在科幻電影海報創作與研究
    (2014) 楊姍姍
    現代人生活在一個科技與資訊爆炸的年代,人們著迷著手中的螢幕,人與人的接觸變得疏遠。科幻電影不斷追求精美特效和視覺上的刺激,越來越多的商業特效片只爲滿足消費者需求,而缺乏電影該有的深度與傳達的目的。科技創造許多驚奇,幫助人類完成夢想、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然而,相對的在某些程度上過度的依賴也讓我們漸漸失去了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溫度和情感。 手作拼貼的質感與觸感作為呼籲人們多接觸現實生活的一種提示,科幻電影則是現代人追求表層的聲光效果而忽略實質內容的表徵。拼貼與科幻的結合是相似也是對比,如同視覺符號學中時常談論的二元性,彼此間是相輔相成的。而其相似之處在於都是任憑天馬行空的奇想創作,透過「合成」的方式,一一拼湊、組成故事中的元素;對比則是在海報設計上的創作技法,手工拼貼與電腦繪圖在效果呈現上的反差。本研究創作的核心價值在於,打破一般大眾對科幻電影海報精緻視覺畫面的既定印象,藉由不同角度重新思考創作的方法,並藉以喚醒人們對生活周遭的感受。 過程中透過文獻收集,探討拼貼的起源與歷史,以及科幻電影與海報的相關論述,經整理與分析,充分運用在海報創作上,其創作方式結合手作拼貼與電腦繪圖輔助相互作用、相得益彰達到最適切的效果。創作取材至美國電影協會(AFI)的百年百大經典電影之科幻類前十名,深入了解電影內容所傳達的意義,並汲取電影中的經典元素作為創作素材,重新定義電影海報的表現手法創作,並將成果依據此十部電影分別說明、呈現之。
  • Item
    E世代的童年共同記憶圖像創作研究
    (2010) 吳慧萍; Hui Ping Wu
    隨著媒體、電視、電影界持續吹起的「懷舊風」,電視劇:《光陰的故事》、《閃亮的日子》,以及《青梅竹馬》,重現了不同世代的生活情境;表演工作坊的舞台劇《寶島一村》訴說著屬於眷村的記憶;到電影《海角七號》帶起國片生機之後,推出了電影《艋舺》描述1980年代台北市「艋舺」地區黑幫兄弟與慘綠少年們的愛恨情仇。 當我們的生活週遭,充滿著對台灣早期到一九六○、一九七○年代的「懷舊風」時,出生在一九八○年代的研究者反思,究竟一九八○年代出生的我們,擁有哪些自己世代的童年共同記憶?當市場與媒體充斥著六○、七○年代的各種兒時記趣與童玩時,身為一九八○年代出生的我該拿什麼來建構屬於自己世代的童年記憶?!因此,本研究設定以1979年到1989年出生的E世代為受訪對象,質化的焦點訪談方式進行研究,瞭解該世代的童年共同記憶,並將研究結果設定為創作主題進行圖像創作。 本研究目的為一、賦予懷舊「新意」;二、創造「故事行銷」的獨特性;三、透過拼貼手法,進行「E世代的童年共同記憶」圖像創作呈現。文獻探討整理與探究一、懷舊理論;二、台灣本土的懷舊;三、說故事。研究結果顯示出E世代童年共同記憶的四個大方向:「遊戲的童年」、「對『家』的依附」、「蒐集的童年」、「童年好滋味」,並依據訪談資料中數據較多的,網路闖入的童年、對「家」的依附、偶像明星、動漫以及童年好滋味,訂定出以下E世代的童年共同記憶之圖像五個主題:「陌路ID」、「繽紛童年好滋味?!」、「曾幾何時?」、「動漫遊樂‧戲童年」、「我的家庭真可愛」。
  • Item
    動畫創作表現形式之研究-以超現實之拼貼手法為例
    (2011) 羅妙如
    動畫的魅力在於任何天馬行空的想像皆能付諸於影像的傳達,不論在分秒間的串接或是影格與影格間的改變,均敘述著創作者的理念與情感。故本研究在動畫表現形式中,進一步探討各種超現實圖像之基本架構,輔以手繪拼貼技法來達成,並以動態影像的特質呈現,藉以提供動畫創作者在媒材使用與構成表現之參考。 首先在緒論中說明研究動機、目的、研究流程與方法以作為論文之大綱。承接緒論之架構,探討動畫的諸多表現形式以及蒐集超現實主義風格作品之相關文獻、資料進行整理,並就拼貼形式與特質加以探討。而在研究方法中針對超現實拼貼動畫大師之作品作為案例分析對象,以案例架構為基礎來發展本研究之創作主題《夏日.我的遊戲》。本故事創作的發想來自5W1H的分析法,運用此分析法在故事情節上達到超現實之敘事風格,再結合手繪拼貼與繪圖軟體來創造動態影像的生成。 結論中,檢討超現實的拼貼風格與動態與圖像結合的可能性,在總結歸納中可作為研究生對日後創作的新觀點與接續創作的方針。
  • Item
    複合透視手法在視覺構成之研究與應用
    (2008) 王萬忱
    複合透視的手法與表現見著於東西方的繪畫、攝影、拼貼等創作表現中。雖然同樣有著複合透視的特徵,但東西方對於其手法、表現及目的卻有相當大的差異。本研究藉由文獻回顧探討複合透視形成的歷史、圖形認知的心理和影像及空間的構成關係,蒐集有關複合透視的作品加以分組與歸納,做為創作上的參考資料,並將研究歸納後的心得應用於個人創作中,以求理論與創作的相互驗證。 本研究結果歸納如下三點: (一)文獻回顧主要是從複合透視手法的形成的背景為重點,了解複合透視的定 義和歷史以及具有複合透視特徵的藝術風格,進而探究中西方複合透視的表現及差異,也將探討複合透視在時間特性上的表現以及與攝影拼貼的關係。 (二)蒐集各種有關複合透視的作品進行分析,並歸納出符合複合透視特性作品的幾項特徵:1. 空間 2. 邊緣 3. 視覺張力 4. 時間的表現。 (三)作品形式將以數位影像拼貼做為表現複合透視的手法,藉以表現城市印象的主題。並且在創作中探討城市中,人與場域的關係、時間與空間的關係;並以創新的視覺體驗,重新觀察我們所熟知的城市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