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以下簡稱本院)成立於民國71年8月(1982年8月),將原文學院美術學系、音樂學系,與工藝教育學系合併為藝術學院。87學年度,工藝教育學系(科技應用與人力發展學系)改隸科技學院,本院其後陸續增設設計研究所、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藝術史研究所、視覺設計學系。96學年度,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及表演藝術研究所合併改制為「音樂學院」,本院成為以視覺藝術創作、研究為主體之教育單位。101學年度將視覺設計學系學士班﹑工業教育學系學士班-室內設計組及設計研究所整併為設計學系,本院即由美術學系、設計學系及藝術史研究所等三大系所組成。

美術學系始創於民國36年,當時為本校前身「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所設置的三年制美勞圖畫專修科,民國37年擴編為藝術系,民國56年藝術系改隸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並更名為美術學系,為國內歷史最為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多位早期國畫或西畫大師皆任教於此;美術系館內有設備完善之德群畫廊、專業教室、豐富藏書之圖書室及歐洲進口大型石膏像及其他各項教學設備。

設計學系學士班課程以「多元化」之教學規劃,碩博士班課程為設計高度實務應用,以「創作導向」作為研究模式,導入管理、企劃、行銷、政策等高階設計整合性課程。空間設有整合與創新設計、圖像與設計心理、影音剪輯等各類實驗室,並附有多種高階新穎之設備。系級中心-「文化創藝產學中心」為提升本校文創產業的競爭優勢,提供美學經濟加值之專業服務。

藝術史研究所成立於97學年度,設有西方藝術史及東方藝術史等兩組專業,西方藝術史組課程,涵蓋十五至二十一世紀西方繪畫、建築與工藝等藝術;東方藝術史組,包含書畫與視覺文化、工藝與建築、亞洲藝術與交流、台灣藝術等四大領域。購置Gernot Prunner Library所藏豐富的圖書,及各類藝術圖書,為國內擁有最豐厚的亞洲藝術史以及西方近代藝術史研究圖書資源的學術機構之一。

各領域課程

科系 學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在職專班
美術學系 -國畫組
-西畫組
-藝術產業學分學程
-國畫組
-西畫組
-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
-美術理論組
-美術創作理論組
-水墨畫
-繪畫
-文物保存維護科技
-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暨管理組
-美術理論組(含新媒體科技藝術)
-藝術行政暨管理班
-美術創作班
-國畫組
-西畫組
設計學系 -視覺設計組
-產品設計組
-生態藝術與科普傳播學分學程
-室內設計學分學程
-視覺與媒體設計組
-產品與服務設計組
-不分組 -設計創作班
藝術史研究所 -東方藝術史組
-西方藝術史組

院級特色中心及展場

98年12月在教育部及校方支持補助下成立院級中心-「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具有全國頂尖的現代化修復設備,置具完整功能之修復室與教學空間,培育本校優秀之文物修復與研究人才。為推展版畫藝術,103年10月本校廖修平講座教授捐贈成立院級「國際版畫中心」,提升臺灣版畫藝術在國際能見度及專業交流平台。 本校展覽場地包含美術系德群畫廊、設計系青田十六及本(107)年度成立之師大美術館,該館典藏本校3千餘件校友留校珍貴畫作,並具現代化設備,提供國際水準之藝文交流平台,亦期為未來本院學生實務學習與研究之場域。

師大藝術節 - 創”藝”氛圍 點亮師大生活圈

本院自1994年起舉辦一年一度師大藝術節,系列活動於3月底為藝術節起跑熱場,活動延續至6月,以視覺藝術形態呈現多采多姿的藝術節。以學生創作為主體之開幕系列活動包含創藝市集、人體彩繪、人像速寫、裝置藝術、商圈聯展及各式手作工作坊等。另整體活動包含國際交流展、研討會等,藉此拓展國際合作契機,也呈現各系所特色發展。師大藝術節為本校年度盛事,活動的舉辦增進師大校園與社區鄰里間的互動,並帶動校園及整體師大生活圈藝術氣息。

國際學術交流

本院近年來積極與海外相關視覺藝術領域院校進行交流互訪,簽署學術合作協議,延聘優秀國內外師資,聯合舉辦跨國美展、學術合作計畫、國際學術研討等實質性學術交流,鼓勵學生參加國際競賽,並吸引諸多外籍學生前來本院研讀進修。
簽署院系所級學術合作學校──
大陸地區:中央美術學院、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浙江大學人文學院藝術學系及美學與批評理論研究所、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
亞洲地區: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韓國同德女子大學藝術學院、韓國成均館大學設計學系、泰國藝術大學繪畫、雕塑與平面藝術學院。
歐美地區:瑞士西北應用科學及藝術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前巴塞爾設計學院)、捷克布爾諾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德國帕德柏恩大學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研究所、英國西英格蘭布里斯托大學(電影製作系、平面設計系、動畫製作系、攝影系)。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景象.意象.心象–蔡瓊書繪畫創作研究
    (2022) 蔡瓊書; Tsai, Chong-Su
    從喜歡自然、師法自然到描繪自然進而走入自己的繪畫世界,藉由觀察、戶外寫生、照相寫實,把印象主義在光影、色彩的的處理與掌握,努力呈現在自己的作品中。因緣際會參觀趙無極畫展,喜歡他抒情山水抽象畫的風格,於是從早期景象系列逐漸走上意象、心象的創作系列,因此造就「景象.意象.心象」之研究主題。筆者在創作歷程的轉折,藉由藝術史文獻資料探討,汲取相關知識例證,作為本論文的架構論述。順著藝術史的時間脈絡,本論文首先著墨於印象主義對色彩、線條、明暗、結構..等的藝術形式加以分析,其次再針對抽象主義的形式問題,加以探討研究。此外超現實主義的心理分析、媒材技法的運用,抽象表現主義,在創作過程的心理狀態、創作方式是也是本論文研究之重點。上述文獻資料除了引述藝術史外,尚包括美學、心理學、哲學等理論觀點,用以建立自己的創作理論基礎。第三章從藝術史流派作品中,根據其創作內容形式及媒材技法舉例佐證,除了以再現自然、環境議題為主,媒材技法多元變化,把畫室變實驗室,形塑自己的獨特風格。第四章根據自己作品內容,從發想、創作過程、創作理念,逐一加以分析解說。最後,透過本研究,除了對自己的創作論述作一回顧與反思,在主題研究探討外加深對自己的了解,並期許自我對未來創作的展望。還有在環境議題上繼續發展並盼對環境現況能有實質的助益。
  • Item
    魯本斯瑪莉麥迪奇系列之圖像敘事分析
    (2007) 黃翊欣
    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接受法國宮廷委託繪製的《瑪莉麥迪奇》系列作品,不但是法王路易十三與母后瑪莉麥迪奇之間,芥蒂化解的見證,也是魯本斯活用史實與想像達到出神入化的典型巴洛克風格代表作,筆者以圖像分析,探索此系列共二十四幅作品中,魯本斯如何將古典寓言與圖像的轉化,融入個人的想法與創發,擷取瑪莉麥迪奇生命中重要的歷史事件,以二十四幅油畫之巨構,達成以圖像來敘述瑪莉麥迪奇王后傳奇一生的重大使命。透過史料與畫作圖像分析的相互印證,給予該系列完整的詮釋視野。 本研究詮釋這些作品的主要觀點為: (1) 早期麥迪奇王朝圖像(imagery) (2) 古典的頌文(Panegyric)文學傳統 (3) 十六世紀與十七世紀的考古學。首先,筆者將回溯十六世紀的佛羅倫斯與法國楓丹白露(Foutainebleuau)的背景,透過瑪莉麥迪奇的相關生平事件的對照,爬梳該系列呈現出的王室政治意識形態。其次,筆者會仔細探討這些繪畫與古典頌文之間的關聯性。這些文學上的借用與轉化與魯本斯的一些交往的人文學者與古物收藏家有關。最後,會談到魯本斯著名的古董商身份,研究關於魯本斯大量運用古老錢幣、大理石、有浮雕的貝殼、徽章等上面的圖像來畫麥迪奇系列的作品。章節編排則按照畫作的時間順序,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為描繪瑪莉麥迪奇的身世與早年的教育,第二部份是關於她與法國國王政治聯姻的四幅畫作,第三部份為其政治生涯重要事件的紀錄,第四部份為路易十三與其母后由衝突到和解的敘事圖像。魯本斯借用圖像後都能自創新意以現今的角度,這些改變不僅輝煌,更散發著魯本斯自身的光芒,藉由縱橫交錯的圖像分析,爬梳一代大師如何形塑其典型的巴洛克風格。
  • Item
    「意象風情」油畫創作研究
    (2012) 郭龍文; KUO LUNG WEN
    本研究內容以油畫創作為主,色彩研究與學理引證為輔。繪畫創作可表現的題材眾多,人物畫、風景畫、花鳥畫、靜物畫甚至抽象、超現實主義等都是可以創作的方向與題目,可運用媒材也有水彩、粉彩、壓克力顏料、油畫等,筆者以保存性較久的「油畫」為創作的媒材,對油畫的色彩及可重疊性、透明色運用的原理,做深入的研究,期望能將色彩發揮最好的效果,表現出具原創性的創作與獨特色彩的風格。 為了達到創作的訴求,尋找創作標的、題材、構圖、色彩便顯得十分重要,此次創作研究,一部份的創作是筆者親自在歐洲義大利威尼斯旅遊、寫生、速寫、攝影的創作成果,並發現了許多深具內涵、情感的地方特色文化與人文景觀與特殊色彩元素;另一部份的創作則以風景花卉與舞蹈的結合為主,意圖製造具有思想內涵的想像空間作品;對創作的題材與用色,以豐富且多元的構圖,加上研究色彩學理後的想法與觀感,是作品中的創作元素與靈感的泉源。 而在題材的選擇上,我體會到自然中的景物都是可以描繪的對象,只要用心體會生活,真誠關心我們所處的環境,那麼在生活中隨時隨地都能發現創作的靈感與題材。 基於上述這個理念,筆者創作了 1. 聖馬可教堂、2. 聖馬可廣場、3.威尼斯夕照、4戀戀威尼斯、5. 威尼斯水鄉、6. 花想、7. 夢、8. 花舞。 期待能在此研究創作中,得到靈感與心得,為日後的藝術創作整理出一個努力的方向,也為這塊土地的風情與人文獻上一份真誠的禮讚。
  • Item
    過往記憶—王雯婷水墨創作論述
    (2019) 王雯婷
    記憶伴隨每個人的生活,在生活實踐中帶有過去的印記,個人的記憶是一個繁複、龐雜的體系,回返、追憶是生命實踐的一種方式。通過對自我認知的逐漸加深,對繪畫的發生、對作品圖像與物件乃是自我經驗的反映的認識,作品所塑造出的畫面帶有主觀性表達和情感轉移的成分,這些記憶圖像所描繪出的情境,包含對過去記憶經驗的想像與對未來的期待,由此建構出一個由碎片化的再現記憶所拼湊成的虛構畫面,非真實的繪畫情境。 第一章緒論部分論述研究的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與範圍、研究方法與限制、並解釋名詞。第二章以記憶的意涵與轉化形式,用本體論說明記憶的研究理論,認識記憶的意象和記憶的轉化過程,轉化的記憶與創作之間的關係。第三章透過個人的創作思維與實踐,闡述創作中的主要元素的提取,包括寫生素材與符號化的提取、構圖中採用的分割空間方式以提煉造型形成畫面之對比、佈置營造虛實空間、色彩以及材料對氛圍的營造。第四章創作面相和作品分析,作品分為記憶新空間、記憶景、記憶心境三個系列,分別闡述主題,論述作品的創作過程與表現形式。第五章結論部分做出成果回顧,審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對未來創作的展望。 創作是對生活體驗的一種寫照,透過藝術創作的行為,檢視內心感受,將創作行為作為整理自身情緒和思緒一種工具,創作中的景象畫面,不僅是對外在能見世界與經驗的事件所感受到的能量,也是對個體所經歷的事件所殘存的記憶去吸收與釋放。因此,透過創作行為,去穿透那些過往的記憶,顯化、釋出這些記憶的感受性,帶著新的生命體驗,去觸碰過去記憶,藉由作品去感受個人生命體驗,觀看自身內在,去探討這股動力與創作之間的關聯。
  • Item
    書法中的字境意象創作-以塔羅牌的圖像為例
    (2017) 呂政宇; Lu, Cheng-Yu
    摘要 書法是中國流傳千年的藝術文化,書寫藝術,它記錄了過去、豐富了現在、開創了未來。而在西方,塔羅牌歷史悠久,用圖像記錄了過往西方宮廷生活,將文化延續下來。一者為東方文化的源頭,一者為西方文化的一環。 本研究將東西兩者作為結合。書畫互涉互通,中西文化共感共融,是本研究的研究精神之一。本研究以現今為大眾的偉特塔羅中的22張大牌作為研究創作的靈感。透過書法的各式書體及筆墨的特性做結合,與塔羅圖像達到訊息與意境的契合。進一步將書法身為藝術的特質發揮出來。 本研究除了以圖文上的特性進行分析外,並透過此研究,將書法藝術與塔羅作首次的結合,嘗試書法在創作上的創新之舉。研究過程中,創作22張書法藝術,天真若愚、通天神術、靜如處女等22張研究結果。 關鍵字:書法、現代書法、塔羅、字境、意象
  • Item
    墨落情生-楊采頻山水創作論述
    (2019) 楊采頻; Yang, Tsai-Ping
    藝術可說是生活的調劑者,山水畫最難人可貴之處,是在於它具有詩性及感性,更是超然物外,氣韻生動,讓人觀賞後賞心悅目、神清氣爽。 清澈的水是透明的,不僅映出各種外部影像,也深入人們的內心之中,透過水的不同型態,引發個人對於人生多方面的思維,水的意象很多,意蘊豐富。 水的表面現象常給予人一般印象是”柔”與”弱”是水的表面現象,或者說是水形態的一個方面,但是在筆者的觀念中,這水的”柔”與”弱”並非意味水缺乏力量,水在柔弱中蘊含著剛強的韌性,石頭經過水不斷的浸蝕與滴落,便將堅硬的石頭穿透,鼓勵人們有志者事竟成,只要持之以恆努力不懈就能夠成功。 水還可以改變多種形態,這個特點似乎與人格的品格行為相似,例如:水在氣態柔弱似無,在液態的水柔弱無物,但卻難以使其受損,如固態的水為冰,冰很堅硬,但卻易損,易碎,如性格暴躁的人脾氣火爆,爭強好勝,但有時卻因此而易受挫折和遭受損失,但是,靜態的水又讓人內心寧靜,不會擾亂人的內心,消除外界事物對內心種種干擾。 筆者在空閒時,喜歡參加登山涉水與大自然接觸的活動,身邊有青山、綠水、飛瀑相伴,身心感覺無比舒暢,山中的寧靜、見到瀑布如水花飛舞,如大珠小珠落玉盤中,細聽溪流的潺潺流水聲、霎那間體悟人生之道,願自己心境能像如水的柔性及精神,因此決定這次創作透過自然界中山水瀑布的美,運用筆、用墨來傳達筆者對山水瀑布自然現象,得以遷想妙得進而觀察作為研究的繪畫題材,再將瀑布「具象」符號,筆墨來傳達「抽象」的意念,對瀑布所形成千變萬化,煙霞朦朧之意象,令人遐想,徒增筆者對創作靈感想像空間,運用水墨畫詮釋瀑布精神所在之意境。 中國山水畫發展,數年不衰,由流傳所存下來的畫蹟、畫史、畫論和考古出土中的資料可顯示出來,自古以來得畫家頗多,宋人於此尤為精彩,如范寬的谿山行旅圖,飛瀑直下,讓觀畫者隱約聽到山谷泉聲,其溪泉似斷非斷,源遠長流,淙淙流水訴諸為有形的實體,觀瀑長流使得筆者在緊湊的生活步調,尋回發自內心的舒暢與寧靜。 藝術作品是畫家情感的反映,因為喜歡大自然瀑布的動、靜之美,再者,筆者學習傳統山水畫亦行之有年,希望藉由此次能揉合傳統與自動技法對瀑布這個主題進行創作,企圖在此能找到自己的形式和風格,在計白當黑、虛實相生、形與色的融合產生獨創性美感,山水瀑布的物象是有限,在似與不似之間如何在創作中為心中意象之境。在中國山水畫裡無論在技法或認知上都會更加邁進一步。
  • Item
    花語畫境‧荷韻-王琇璋彩墨創作研究
    (2018) 王琇璋; Wang, Hsiu-Chang
    荷,深藏著豐富的精神内涵與文化底蘊,歷來即為歌詠摹繪的主題,筆者在經歷一場車禍的身心煎熬後,方才更深刻體悟一切有為法,皆剎那生滅,變易無常。這般生命的覺察觸動了創作靈思,因此,筆者以荷花為題材,進行「花語畫境‧荷韻」的創作和研究。 本論文架構分為五大章,內容架構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內容範圍、研究方法與創作規劃、名詞解釋。第二章從荷花的生態觀察切入,由蓮子的萌芽孕生,到荷花的綻放與凋謝,導引出荷花在人文、宗教及藝術上的表現意涵;其後探討「荷韻」的花語畫境,以工筆求其形之纖毫清淨,以寫意摹其意之自然靈動,並賞析歷代名家畫荷逸趣。第三章個人的創作實踐與發現,嘗試以膠彩礦物顏料創作,膠彩與水墨作更深刻的合流,期許在多媒材的運用下,藝術的傳承、技法與題材的創新,有更多元的交融。第四章荷韻系列創作分析,創作的內容以荷花的意象與生命觀的角度創作兩大系列作品: 一、以礦物顏料重彩設色為創作主體媒材:此「荷韻」系列作品有「成、住、壞、空」、「渡」、「真空妙有」「遷想妙得」等,藉由荷花的榮枯繁凋,因應生命的無常變化,人的生、老、病、死,實則順乎自然之理。 二、以荷花的意象為創作主體媒材:此「荷韻」系列作品,分別有運用寫意畫法的「出淤泥而不染」、「靜待」、「秋荷」,以及運用工筆、兼工代寫的「清香」、「郁香」、「荷夢」等,以探索荷花內在精神與外在特質,進行一系列創作研究。第五章結論是筆者的研究省思及自我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