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以下簡稱本院)成立於民國71年8月(1982年8月),將原文學院美術學系、音樂學系,與工藝教育學系合併為藝術學院。87學年度,工藝教育學系(科技應用與人力發展學系)改隸科技學院,本院其後陸續增設設計研究所、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藝術史研究所、視覺設計學系。96學年度,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及表演藝術研究所合併改制為「音樂學院」,本院成為以視覺藝術創作、研究為主體之教育單位。101學年度將視覺設計學系學士班﹑工業教育學系學士班-室內設計組及設計研究所整併為設計學系,本院即由美術學系、設計學系及藝術史研究所等三大系所組成。

美術學系始創於民國36年,當時為本校前身「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所設置的三年制美勞圖畫專修科,民國37年擴編為藝術系,民國56年藝術系改隸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並更名為美術學系,為國內歷史最為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多位早期國畫或西畫大師皆任教於此;美術系館內有設備完善之德群畫廊、專業教室、豐富藏書之圖書室及歐洲進口大型石膏像及其他各項教學設備。

設計學系學士班課程以「多元化」之教學規劃,碩博士班課程為設計高度實務應用,以「創作導向」作為研究模式,導入管理、企劃、行銷、政策等高階設計整合性課程。空間設有整合與創新設計、圖像與設計心理、影音剪輯等各類實驗室,並附有多種高階新穎之設備。系級中心-「文化創藝產學中心」為提升本校文創產業的競爭優勢,提供美學經濟加值之專業服務。

藝術史研究所成立於97學年度,設有西方藝術史及東方藝術史等兩組專業,西方藝術史組課程,涵蓋十五至二十一世紀西方繪畫、建築與工藝等藝術;東方藝術史組,包含書畫與視覺文化、工藝與建築、亞洲藝術與交流、台灣藝術等四大領域。購置Gernot Prunner Library所藏豐富的圖書,及各類藝術圖書,為國內擁有最豐厚的亞洲藝術史以及西方近代藝術史研究圖書資源的學術機構之一。

各領域課程

科系 學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在職專班
美術學系 -國畫組
-西畫組
-藝術產業學分學程
-國畫組
-西畫組
-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
-美術理論組
-美術創作理論組
-水墨畫
-繪畫
-文物保存維護科技
-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暨管理組
-美術理論組(含新媒體科技藝術)
-藝術行政暨管理班
-美術創作班
-國畫組
-西畫組
設計學系 -視覺設計組
-產品設計組
-生態藝術與科普傳播學分學程
-室內設計學分學程
-視覺與媒體設計組
-產品與服務設計組
-不分組 -設計創作班
藝術史研究所 -東方藝術史組
-西方藝術史組

院級特色中心及展場

98年12月在教育部及校方支持補助下成立院級中心-「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具有全國頂尖的現代化修復設備,置具完整功能之修復室與教學空間,培育本校優秀之文物修復與研究人才。為推展版畫藝術,103年10月本校廖修平講座教授捐贈成立院級「國際版畫中心」,提升臺灣版畫藝術在國際能見度及專業交流平台。 本校展覽場地包含美術系德群畫廊、設計系青田十六及本(107)年度成立之師大美術館,該館典藏本校3千餘件校友留校珍貴畫作,並具現代化設備,提供國際水準之藝文交流平台,亦期為未來本院學生實務學習與研究之場域。

師大藝術節 - 創”藝”氛圍 點亮師大生活圈

本院自1994年起舉辦一年一度師大藝術節,系列活動於3月底為藝術節起跑熱場,活動延續至6月,以視覺藝術形態呈現多采多姿的藝術節。以學生創作為主體之開幕系列活動包含創藝市集、人體彩繪、人像速寫、裝置藝術、商圈聯展及各式手作工作坊等。另整體活動包含國際交流展、研討會等,藉此拓展國際合作契機,也呈現各系所特色發展。師大藝術節為本校年度盛事,活動的舉辦增進師大校園與社區鄰里間的互動,並帶動校園及整體師大生活圈藝術氣息。

國際學術交流

本院近年來積極與海外相關視覺藝術領域院校進行交流互訪,簽署學術合作協議,延聘優秀國內外師資,聯合舉辦跨國美展、學術合作計畫、國際學術研討等實質性學術交流,鼓勵學生參加國際競賽,並吸引諸多外籍學生前來本院研讀進修。
簽署院系所級學術合作學校──
大陸地區:中央美術學院、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浙江大學人文學院藝術學系及美學與批評理論研究所、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
亞洲地區: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韓國同德女子大學藝術學院、韓國成均館大學設計學系、泰國藝術大學繪畫、雕塑與平面藝術學院。
歐美地區:瑞士西北應用科學及藝術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前巴塞爾設計學院)、捷克布爾諾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德國帕德柏恩大學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研究所、英國西英格蘭布里斯托大學(電影製作系、平面設計系、動畫製作系、攝影系)。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隱匿的邊界-女體迷思現象之水墨創作研究
    (2012) 陳宛資; CHEN, WAN-TZU
    本研究以當代女性身體迷思現象為對象,在當代環境下、水墨創作的多元可能性之中,進行現象的探究、藝術論述梳理以及水墨藝術在此議題下之創作表現。 研究先提出當代女體迷思中面對的各種現象,再針對現象進行分析,並從社會角度分析女性身體迷思-迷思現象的多方隱性霸權:男性凝視、美容美體工業之利益、社會穩定之功用。以及女性自身角度分析身體迷思,如:被外界拉扯與對身體的高度自主操控分析以及忽視身體自主權現象等。以此探究女體迷思現象的背後成因,和迷思與自身的關係、互動。 經過議題的分析,本文將繼續探究迷思現象與藝術表現之關係。談論女性身體在藝術表現上的功用、各種意象,如:女性意象是柔弱的、是慾望的象徵、被觀看、被壓迫、是象徵意義的載體等。接著將迷思現象帶入,探究在女體迷思形成的多重可能下,女體迷思現象在藝術語彙上表達的可能性,如:不確定、模糊曖昧、私密化,以及女體迷思在視覺上的形象表述。並以此為根據,提出幾位藝術家作為系譜的梳理,創作的理論基礎。 經過上述的理論探究,再轉入筆者創作理論之建構;從迷思在主體的生長造成的表象變形,到迷思與自我間的權力角逐場域,所造成的覆蓋現象、模糊的意象。並由此分析、探討此系列創作作品之方法與意涵,梳理創作模式,在此研究之中,發展出創作更多的可能性。
  • Item
    隱隱山語-羅志英水墨創作論述
    (2016) 羅志英; Luo, Chih-Ying
    摘要 中國傳統的水墨畫,在世界的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具有中國人自古以來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尊重天地,及崇尚自然之意境表達,並營造人與自然的連結是一種心靈相照、氣息相通、天人合一的關係與哲學思想。 神話,進入理性時代後就不再是古人記錄歷史的寓言,而是不斷創造新的想像世界,掙脫理性和邏輯的的束縛,讓人透過藝術發展形成新的結合方式,藉以傳達重要事物與訊息,並提醒或思索對生命的影響;同時對令人不安的世界帶來全新的見解。所以神話之所以真實是因為它可以迫使我們的心靈改革,帶來新的希望。 從藝術的起源發展深究藝術的脈絡,每一時代的藝術家們除了對藝術領域的執著,更皆有一份不斷創新的使命感。石濤語云:「筆墨當隨時代」,所以現代的水墨創作應依據現代人的觀念、思想、價值、哲學、科學、技法等去改造和重建水墨。筆者以中國的水墨元素與精神為基石,融合現代水墨的形式與技法,運用異材質媒介實驗,發展另類的皴法融合創作,以「似是而非」的象徵、借喻等手法,讓水墨創作上有新的表現形式與面相,並藉以討論現代急迫的生態生存問題。 關鍵字:神話、自然、現代水墨
  • Item
    《魔幻神通》李品陞水彩畫創作研究
    (2017) 李品陞
    近年來媒體娛樂的推波助瀾,魔幻類的藝文題材受到大眾的熱愛與注目。其中不乏取材於古典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和繪畫創作品,而且這類作品通常都充滿豐富的想像力。想像力是藝術創作表現重要的一環。以往偏向神話的想像,題材大多來自宗教故事與神秘的傳說。研究者因受文化環境的影響,自幼對神佛感到敬畏,同時也對神仙擁有的超能力感到好奇,因此透過研究神仙的神奇法力的視覺傳達方式,從事本項繪畫創作研究。 本創作研究目的,期望經由神話的內容、文詞,理解古人想像出的奇幻場域與暗示。藉由文獻的探討的分析,從中了解神通法術誇飾的形式,以及其對文明發展、美學所呈現的正向思維。創作研究的方法係透過神話故事彙集符合創作題材的情節,並於文章中擷取具有幻想意涵的詞彙,將其導入創作主軸,著重氣氛、造型的營造與敘事性。整個創作研究歷程,由筆者以往繪製圖書插畫與卡通的經驗,以及對於情境式繪畫的熟悉、玄學的鑽研,融入區域民族性。筆者以中式風格為基調,使用水彩與丙烯媒材製造神秘魔幻的視覺效果。 透過創作的經驗與自我評估,魔幻式議題創作背後包藏著作者暗示的意圖,藉由虛幻美學包裝來突顯現代人壓抑或逃避的心情。魔幻神通創作的內容,讓目眩的法術呈現出精緻、華麗的視覺效果。創作的過程尋求內心真實感受,並尋求新的發展方向。本創作研究,歷經長期的創作準備、構思,確立創作題材和創作實踐。最後完成創作理念的撰寫與創作成果的展示,並提出結論與未來的創作發展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