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以下簡稱本院)成立於民國71年8月(1982年8月),將原文學院美術學系、音樂學系,與工藝教育學系合併為藝術學院。87學年度,工藝教育學系(科技應用與人力發展學系)改隸科技學院,本院其後陸續增設設計研究所、民族音樂研究所、表演藝術研究所、藝術史研究所、視覺設計學系。96學年度,音樂學系、民族音樂研究所及表演藝術研究所合併改制為「音樂學院」,本院成為以視覺藝術創作、研究為主體之教育單位。101學年度將視覺設計學系學士班﹑工業教育學系學士班-室內設計組及設計研究所整併為設計學系,本院即由美術學系、設計學系及藝術史研究所等三大系所組成。

美術學系始創於民國36年,當時為本校前身「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所設置的三年制美勞圖畫專修科,民國37年擴編為藝術系,民國56年藝術系改隸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並更名為美術學系,為國內歷史最為悠久之高等美術學府,多位早期國畫或西畫大師皆任教於此;美術系館內有設備完善之德群畫廊、專業教室、豐富藏書之圖書室及歐洲進口大型石膏像及其他各項教學設備。

設計學系學士班課程以「多元化」之教學規劃,碩博士班課程為設計高度實務應用,以「創作導向」作為研究模式,導入管理、企劃、行銷、政策等高階設計整合性課程。空間設有整合與創新設計、圖像與設計心理、影音剪輯等各類實驗室,並附有多種高階新穎之設備。系級中心-「文化創藝產學中心」為提升本校文創產業的競爭優勢,提供美學經濟加值之專業服務。

藝術史研究所成立於97學年度,設有西方藝術史及東方藝術史等兩組專業,西方藝術史組課程,涵蓋十五至二十一世紀西方繪畫、建築與工藝等藝術;東方藝術史組,包含書畫與視覺文化、工藝與建築、亞洲藝術與交流、台灣藝術等四大領域。購置Gernot Prunner Library所藏豐富的圖書,及各類藝術圖書,為國內擁有最豐厚的亞洲藝術史以及西方近代藝術史研究圖書資源的學術機構之一。

各領域課程

科系 學士班 碩士班 博士班 在職專班
美術學系 -國畫組
-西畫組
-藝術產業學分學程
-國畫組
-西畫組
-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組
-美術理論組
-美術創作理論組
-水墨畫
-繪畫
-文物保存維護科技
-美術教育與美術行政暨管理組
-美術理論組(含新媒體科技藝術)
-藝術行政暨管理班
-美術創作班
-國畫組
-西畫組
設計學系 -視覺設計組
-產品設計組
-生態藝術與科普傳播學分學程
-室內設計學分學程
-視覺與媒體設計組
-產品與服務設計組
-不分組 -設計創作班
藝術史研究所 -東方藝術史組
-西方藝術史組

院級特色中心及展場

98年12月在教育部及校方支持補助下成立院級中心-「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具有全國頂尖的現代化修復設備,置具完整功能之修復室與教學空間,培育本校優秀之文物修復與研究人才。為推展版畫藝術,103年10月本校廖修平講座教授捐贈成立院級「國際版畫中心」,提升臺灣版畫藝術在國際能見度及專業交流平台。 本校展覽場地包含美術系德群畫廊、設計系青田十六及本(107)年度成立之師大美術館,該館典藏本校3千餘件校友留校珍貴畫作,並具現代化設備,提供國際水準之藝文交流平台,亦期為未來本院學生實務學習與研究之場域。

師大藝術節 - 創”藝”氛圍 點亮師大生活圈

本院自1994年起舉辦一年一度師大藝術節,系列活動於3月底為藝術節起跑熱場,活動延續至6月,以視覺藝術形態呈現多采多姿的藝術節。以學生創作為主體之開幕系列活動包含創藝市集、人體彩繪、人像速寫、裝置藝術、商圈聯展及各式手作工作坊等。另整體活動包含國際交流展、研討會等,藉此拓展國際合作契機,也呈現各系所特色發展。師大藝術節為本校年度盛事,活動的舉辦增進師大校園與社區鄰里間的互動,並帶動校園及整體師大生活圈藝術氣息。

國際學術交流

本院近年來積極與海外相關視覺藝術領域院校進行交流互訪,簽署學術合作協議,延聘優秀國內外師資,聯合舉辦跨國美展、學術合作計畫、國際學術研討等實質性學術交流,鼓勵學生參加國際競賽,並吸引諸多外籍學生前來本院研讀進修。
簽署院系所級學術合作學校──
大陸地區:中央美術學院、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浙江大學人文學院藝術學系及美學與批評理論研究所、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
亞洲地區:日本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院、韓國同德女子大學藝術學院、韓國成均館大學設計學系、泰國藝術大學繪畫、雕塑與平面藝術學院。
歐美地區:瑞士西北應用科學及藝術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前巴塞爾設計學院)、捷克布爾諾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德國帕德柏恩大學有形與無形文化資產研究所、英國西英格蘭布里斯托大學(電影製作系、平面設計系、動畫製作系、攝影系)。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迷漾年華-鄭宜欣工筆繪畫創作論述
    (2013) 鄭宜欣
    本論文以「人」作為研究創作,藉由人自身衍伸出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及人與生活間的體認為闡述,探討現實生活對內心情感所產生的火花。人所擁有的情感會藉由肢體語彙傳達出心靈狀態,希望透過自身以及生活周遭的人事物為觀察對象,以此分析其當時的心理狀態與情感層面。如何將其抽象的情感透過畫面中人的肢體語彙及象徵符號於畫面中具體化,是為一個相當大且有趣的創作課題,故在創作中以人物為主、景物為輔的描繪為主題。 人的情感與表現行為會因為「過去」、「現在」與「未來」時空背景而有所不同發展,產生多樣的可能性。本創作研究希望藉由「現在」的畫面給予觀者對於「過去」以及「未來」的一個聯想空間、相互對話。 人在對於自然或生活當中,會因其情感的狀態以及成長背景的不同,賦予自然景物象徵意涵或聯想投射。希望以自我本身為出發點將自然與生活中的事物給予的感受,藉由個人的觀點與角度找尋個人符號或呈現與觀者彼此之間所擁有共同的體認。以下就本研究架構做一闡述: 第一章:「緒論」闡述個人之研究動機目的、研究內容與範圍與研究方法。 第二章:蒐集迷漾年華相關的理論依據,找尋東西方相關題材與範例的資料作為依據應證。主要以「不穩定的平衡」、「靜謐的騷動」與「形姿的語彙」三者作為探討方向,藉由東方思維與西方理論作為方向參考與相互運用,呈現個人內在思維與創作方向。 第三章:藉由第二章的理論應證,將創作方式與思維運用其中,針對題材內容、表現形式與特色,來探討創作的脈絡與創作繪畫風格流程。 第四章:創作作品與作品分析 第五章:將本次的創作心得與研究作總歸納,以及展望未來的創作方向與發展。
  • Item
    艾德加.竇加(Edgar Degas,1834~1917)肖像畫之研究
    (2006) 謝孟軒; Hsieh, Meng-Hsuan
    法國大革命後廢除封建制度,中產階級興起,社會經濟不再為貴族所掌控。我們可以說十九世紀的法國無論在政治、社會、藝術、文學都正處在一個轉型的時代,這也正是艾德加.竇加藝術創作的時代背景。對人很有興趣的竇加,創作了為數不少的肖像畫,肖像畫是畫家再現的產物,它顯露出畫家如何觀看畫中人,也反射出畫家自身的思想。因此,本論文從探究竇加與十九世紀法國肖像畫傳統的淵源開始,繼而分析安格爾繼承的線描傳統和肖像畫典型對竇加未來繪畫表現的意義,並論及竇加善於把線條與色彩融合的根源。 一八五○年代日本文物大量傳入法國,在當時法國藝術圈掀起一股蒐集日本浮世繪的熱潮。對竇加而言,日本版畫特有的裁切效果、不尋常的視點、構圖方式及表現空間的方法正好符合他所追求的創新效果;而攝影術的發明更提供了熱愛嘗試新技法的竇加一個探索藝術表現的媒介,竇加肖像畫中人物的自然姿態也和攝影相關。竇加的肖像畫呈現出獨特的「寫真」特質,他把畫中人擺在最能表現其個性愛好的環境之中,使觀者如親臨現場;另一方面,畫中人物隨性自然的姿態,甚至裁切人物邊緣的作法,也使得竇加的肖像畫如同攝影一般表現出一種鮮活真實的魅力。 竇加描繪了許多畫家、作家、評論家和親友,呈現出資本年代下的社會境況。而從藝術、文學、現代生活三大面向分析竇加的肖像畫代表的意義,可從中勾勒出十九世紀後半葉法國的文化與社會面貌。觀竇加的肖像畫,我們才更深入體會竇加對人物的情感及批判的意識,肖像畫成為畫家自我的表達。十九世紀在西洋藝術發展史上是個特殊而重要的時代,不止藝術風格從古典進入了現代,藝術品也從單一絕對的存在邁向了機械複製。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法國藝術家竇加站在這個變動的時間點,不但汲取了前輩藝術家的養分更見證了攝影從發明初期到廣為人使用的過程,也參與了當時文學、藝術的發展,更見證了社會、政治的變遷,真正是位「現代生活的畫家」,竇加作為一藝術家的時代精神便是如此顯露的。
  • Item
    自畫像-自我的超越
    (2011) 何宗益
    藝術家畫自畫像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賣畫賺錢,而是一種自我審視、自我質疑、自我表現或是證明自我存在的手法。筆者也正因為對於自我產生了質疑,而希望藉由這次的創作達到自我肯定並且展現自我。論文中先探究藝術家如何自我觀看,並引用拉岡的精神分析中〈鏡像階段〉的主體理論,來討論主體如何成型;接著研究在攝影術發明以後,對影像呈現所產生的變化。筆者針對創作內容探討男性的焦慮、自卑和慾望等心理問題;往下繼續深究藝術家自創作過程中的存在自覺,把慾望昇華為藝術創作。最後則透過照相寫實主義的攝影式繪畫準焦與失焦以及辛蒂.雪曼的自拍創作,來闡述筆者的創作。 關鍵字:自畫像、肖像畫、照相寫實主義
  • Item
    裁縫師-物與我之於女性存在意識水墨創作
    (2011) 洪琪筑; Hung Chi-chu
    本論文論述當下女性在「不可承受的體重」以及「被注視的性別」的壓力下,探討氾濫的女體符號在資訊媒體中,影響著大部分女性對於擁有外在的華麗才能找到自恃力量。要求完美的自戀背後,女性在精神上所付出相對的精神代價,猶如女性找不到屬於自我存在的意識,因而以此觀念融入於自己的創作中,畫面在吵雜而二維的破碎中製造,空虛、布白的穿插、破碎的創作語言,是以拉岡所說的自我感覺無法統一來詮釋,批判女性受到當下物化的影響,讓女性對自我的意識不斷掙扎與焦慮著,因此研究創作從象徵著女性在造型上的戀物情節開始。女性的自我存在與影視媒體的複製有著不可抹滅的因果關係,藉由創作和閱讀,讓自己的創作有更豐富的詮釋與跳脫。
  • Item
    「海 · 人」-海洋場域中的人類樣態繪畫創作研究
    (2017) 黃馨; Huang, Hsin
    「海 · 人」,將字平面化來拆解,可以解釋成為——海是人的母親。台灣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嶼,但是台灣人相對的對於海卻沒有很親近,長輩們在筆者小時候便開始耳提面命,海洋是未知的、是危險的、是兇殘的,每當我們接近海邊總是提醒我們要多加小心,也許因為這樣的社會風氣,台灣海洋教育相對不被著墨,台灣富含多樣的珊瑚種類、熱帶魚,甚至是國際級的潛點,我們身處這樣豐富的環境卻不自知,而隨著研發改進,人們越來越容易得以親近海洋。 人類不斷地從海洋索取能源、食物,建立文化、經濟,就如同海洋是人類的母親,無所保留的為強褓中的嬰孩無條件的付出,使之成長茁壯,但是母親也會生病的,在這樣能源供應無上限的情況下,地球漸漸不能負荷人類的貪慾,氣候變化越來越無常,人們應該要開始正視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並從自身做起。筆者希望透過以實際與海洋接觸的經驗,使之實體視覺化、平面化,讓被海洋環繞的台灣人,能夠看到如同國人自傲的太魯閣國家公園般,能夠以我們所擁有的這些海下的寶藏為傲,並且珍視這些海平面下的風景,透過海洋生態系的相互關係,省思人類與之的互動模式,探討海與人的關係,進而進入海、讓海洋成為自己的一部份,進而成為「海人」。 論文總共分成六個章節,第一章解釋以海人為創作基底的動機與目的,第二章前半段主要以肖像畫歷史、表現派繪畫、照相寫實創作表現為主,後半段簡易說明人類水下活動的種類;第三章為創作理念背景,闡述海人的角色與海洋場域的意象,並且說明水下肖像的特點;第四章說明技法表現,第五章為作品個別論述,第六章為結論。
  • Item
    童顏凝視—劉秀庭繪畫創作研究
    (2016) 劉秀庭; Liu, Hsiu-Ting
    摘 要 筆者身在手足眾多的家庭,隨著兄弟姊妹結婚後,新生命一個個誕生,因此能有頗長一段時間與幼童們互動,感動於幼童的純真與善良,驚訝幼童的創意與學習潛力,可愛的童顏所展現的喜怒哀樂,更激發了筆者沉寂許久的創作動機。兒童的心靈世界具有天生自然最純粹、無垢、潔淨的特質,兒童的認知與行為表現往往是一種主觀直覺的自然反應,沒有複雜思慮因素干擾,如此種種深深為筆者所欣賞喜愛。 藉由對兒童心理與人格成長概念的研讀思考,透過對兒童日常生活行為的觀察審視,筆者探究兒童圖像的發展,加上個人的創作理念、意象,期望能描繪出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內在世界。除了藉由童顏畫作展現兒童的個人特質、天真可愛、童年生活的快樂滿足、兒童的心靈意象變化外,期能關注到兒童人文,並藉由投入兒童肖像創作梳理自我的生命經驗,安頓自我的生命價值。 論述的架構如下: 第一章 緒論:說明創作動機與研究目的,並對研究範圍方法做論述及說明。 第二章 創作理論基礎:針對近代藝術家的兒童圖像創作、肖像畫、凝視概念、拉岡的鏡像階段,做出學理上的論述、探究與評析。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實踐:為使創作理念得到完全舒展,研究蒙特梭利的兒童心理學和佛洛依德的人格心理學論述;另敘述個人創作之思想內涵,並探討創作過程中遭遇的問題與困難。 第四章 創作內容形式媒材技法:說明創作的形式內容、使用媒材與技法探究。 第五章 作品分析:對兩個系列的作品所表達的創作理念、形式、內容做說明。 第六章 結論:總結此次創作實踐與研究的心得,並提出對未來的期許。
  • Item
    台灣綵繡於肖像臉譜造形之創作研究-以美國職籃NBA 明星球員肖像為例
    (2004) 嚴國隆
    本論文主題為台灣綵繡於肖像臉譜造形之創作研究,以美國職籃NBA 明 星球員肖像為例進行創作。「肖像臉譜」為綵繡創作的表現形式,以台灣綵繡 所用的針線為工具、各式繡線和綢布為材料呈現的創作表現;而本論文的研究 範圍、對象則分別為,台灣綵繡技法之研究,與美國職籃NBA 明星球員的肖像 臉譜之創作,包括台灣綵繡的相關發展技法,結合現代肖像臉譜風格的視覺設 計,發展新的視覺傳達進行綵繡造形試驗。研究目的為:一、研究分析肖像臉 譜發展提供設計創作的參考──以綵繡各種技法為研究範圍,探討台灣綵繡創 作之特色,分析歸納肖像臉譜創作的多元面貌,提供未來肖像臉譜創作或視覺 設計的參考及運用。二、因應視覺設計的發展,探索肖像臉譜創作的時代性與 發展性──透過立體、平面與飾邊的繡製,呈現肖像臉譜創作的時代面貌和在 視覺設計上的形式特色。三、以台灣綵繡技法概念製作肖像臉譜創作在視覺設 計的互通性,多變性和展開性,以物件概念模式,分析創作題材的物件屬性、 方法再進行肖像臉譜創作。本論文之研究方法分為文獻探討、技法分析和創作 研究三部份。綜合上述,本研究是探討“綵繡肖像臉譜"為主題,企圖從發揚 綵繡文化和地方藝術的特色出發,將台灣綵繡“浮凸的繡製技法"轉為肖像臉 譜“物件概念"模式,以誇張立體、扭曲變形和幾何抽象的表現方式進行製作, 經由綵繡的技術──手工繡、機繡、植絨和紙雕等技法呈現綵繡肖像臉譜的多 元面貌。本研究受限於時間因素僅以NBA 明星球員肖像臉譜為創作對象,以提 供台灣綵繡製作臉譜肖像的成果,未來依本論文的研究,當可使用台灣綵繡製 作模式在視覺設計上,依不同的主題對象,展開更多的創意表現,開發多元視 覺物件的創作空間。
  • Item
    Q版肖像畫中的圖像意義探討 以名人Q版肖像畫為例
    (2007) 洪于絜; Hung Yu-Chieh
    肖像畫描繪的是人類本身,比起與其他畫類更容易引起情感與興趣,而由於其特有的創作背景與方式,肖像畫中的形象參合著畫家、被描繪者、贊助者與觀者的認知與期望,一幅肖像畫所能呈現的,不只是一個人的故事,而是一個社會、甚至是一個世界的故事。面對肖像畫複雜的面向,觀看者與創作者如何以不同的角度切入思考成為值得加以探究的議題。 本研究試著以傳播的角度來看待肖像畫,將肖像畫視為傳遞訊息的媒介圖像符號。若以符號理論來理解肖像畫圖像,肖像畫中的圖像形式與組成必然傳遞著與當代相關的社會意義訊息。本研究即以此為前提,試圖解析並建構一肖像圖像傳達意義的方式。 本研究先透過文獻資料,對傳播基本原理、符號理論與名人形象有所了解,接著針對肖像畫類文獻,整理出肖像畫的三個層面、八種功能以及肖像畫圖像形式符號,再以這些形式元素為依據以及符號理論的概念應用至名人Q版肖像畫個案進行分析,解讀出圖像背後的社會意義。在創作方面,以符號理論中的符號結構、系譜軸與毗鄰軸概念為基礎,建構出象徵名人形象的圖像符號,創作出名人Q版肖像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