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3

一.歷史學系

本系的前身為台灣省立師範學院史地學系,成立於民國35年,另設有三年制史地專修科一班,系主任兼掌科主任一職。民國38年,史地專修科第一屆學生結業,該科停止招生。民國44年,本校由台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師範大學,史地學系屬文學院。

 

民國51年,史地學系擴充為歷史學系和地理學系,仍隸屬文學院。歷史學系獨立之後,以事屬初創,頗費經營。幸首任系主任朱雲影教授多方擘劃,方漸就緒。民國54年夏,朱教授以事繁辭主任職,繼由戴玄之教授接任系主任。民國56年7月1日,台灣省立師範大學改制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仍隸屬文學院。58年,系主任戴玄之教授赴南洋大學講學,由朱雲影教授代理主任職。翌年8月,李符桐教授出掌系務。民國65年8月,王家儉教授接任系主任,68年夏,王教授赴美國哈佛大學進修,系主任職務由歷史研究所所長張朋園教授代理。69年2月,張教授接掌系篆,旋於同年8月赴美講學,系主任職務乃由文學院院長李國祁教授兼任。70年2月,郭為藩校長聘請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林明德教授出任本系主任,迄75年7月期滿離職為止。同年8月,繼由鄧元忠教授出任系主任。81年5月,系務會議依據本系主任選薦辦法,推選王仲孚教授為系主任,呈梁尚勇校長核定,於同年8月1日就任。民國84年8月以來,由鄭瑞明教授、吳文星教授、廖隆盛教授、林麗月教授、陳豐祥教授、陳登武教授、陳秀鳳副教授相繼接掌系務,105年8月起,由陳惠芬教授接任系主任迄今。

  

本系在歷屆主任領導經營下,對師資之選聘均極為慎重,積極提倡學術研究風氣,並力求圖書、設備之擴充,因而系務得以蒸蒸日上。目前本系有專兼任教師30餘位,除教學研究之外,另定期舉行研討會,討論有關教學及研究心得。本系現典藏有圖書雜誌6萬餘冊,其他各國歷史掛圖、錄影帶、幻燈片、照相機、幻燈機、投影機、打字機、顯像機、錄放影機、擴音機、錄音機、螢幕、膠裝機、電腦、掃描器等教學設備亦日漸充實。近年來因科技日趨發達,電腦、網際網路等愈形重要,本系乃架設歷史學系系站,希望能與各區人士互相交流(http://www.his.ntnu.edu.tw/main.php)。歷屆畢業系友均能卓然自立,或執教鞭、或任教務、或掌校政,孜孜不懈為國家社會服務。此外,獲得碩士或博士而執教於國內外大學及在各學術機構擔任研究工作者不僅為數可觀,表現亦極為優異。

二、歷史學系碩、博士班

鑒於國內學術發展之需要,本校於民國59年8月成立歷史研究所。初僅設碩士班。創所之初,一切因陋就簡,幸經歷任所長及多位師長之奔走擘劃,刻苦經營,終能開物成務,奠下今日發展的基礎。首任所長為朱雲影教授,民國60年8月李國祁教授繼任所長,極力延攬著名學者至本所任教,並嚴格要求訓練學生專業研究之能力,對本所師資之充實及研究生素質之提昇有重要貢獻。民國66年2月張朋園教授接任所長,一本延攬名師、提昇學生研究能力之政策,對本所紮實學風之蔚成有重要影響。隨著研究成果的累積,師資的充實,學術水準逐年提高,並衡諸國內學術發展的需要,於民國66年8月增設博士班,對本所學術水準之提昇及發展有重大助力。69年2月,張朋園教授兼掌所系,此後所長由系主任兼任遂為定制。85年起實行系所合一制,直迄於今。在歷任所長的經營之下,繼續致力於海內外優良師資之延聘、碩博士班課程之充實及研究水準之提升,本所因能保持優良學風,日益求進。

 

本所成立之初,即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歷史語言研究所、經濟研究所合作,聘請該院研究員至本所開課並指導學生論文。此外,又聘請國外著名學者來任客座教授,師資陣容極為堅強。研究及教學重心偏重於中國近現代史、社會經濟史,近年在台灣史研究方面,亦有長足進展。另外,在學術研究上,特重史學與各科間之科際整合,在國內各史學研究所間,以開課新穎、訓練嚴格而著稱。為擴大研究生見識,本所經常聘請國內外學者蒞所專題演講。本所碩士班修業限制二年至四年,至少須修滿28學分,其中必修課程四學分;博士班修業年限二至七年,必須修滿20學分。攻讀碩士者,須具備外國語文能力至少一種;攻讀博士者,須具備至少兩種,經考試及格認可,且兩種學位均須撰寫畢業論文。故歷年來本所畢業論文學術品質皆甚優良,在國內、外風評甚佳。

  

此外,配合本校進修推廣部之發展,為提升中等學校歷史教師教學品質,本系曾於民國67年7月開辦暑期四十學分班。繼又於民國82年9月開設週末四十學分班。民國92年7月,開辦在職進修碩士班課程歷史科學分進修班。民國88年7月,本系為加強中學教學專業知能與實務之研究,提供中學歷史教師進修學位管道,特開設暑期教學碩士班,現任歷史教師通過招生考試入學,修業年限二至四個暑期,通過論文口試後授予碩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歷史教材與史學研究:以清末「維新變法」為例之探討
    (2011) 王郁菁
    高中歷史教學的目的在培養學生歷史思維的能力。本研究是在啟發學生思考的前提下重新檢視高中歷史教科書的內容。進而思考教科書該「如何寫」及「寫什麼」才有助於提昇學生思維能力。 本研究以清末「維新變法」為中心,比較教材編寫與學術研究成果間的差異。審定本高中歷史教科書實施至今已十二年,不過在「維新變法」內文編寫卻仍因襲部編本的陳年舊述,未有新觀點的提出。近二、三十年來中國歷史學界陸續對戊戌史事推陳出新,許多新論點顛覆了過去我們的認知。康、梁二人留下有關戊戌史事的著作都被證明是出於某些政治目的之刻意作偽。對照中國歷史學界在1980年代以後對「戊戌史事」的研究盛況,臺灣相對顯得不熱衷,這是受到國家意識形態的影響。而這一現況也是教科書在「維新變法」一事上只能因循舊述的原因。 在新課程綱要指導原則下,高中歷史教學的目標是要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但也是因新課綱課程時數減少的影響,高中教材內容有日益簡化的趨勢。面對日益簡化的教材,我們該如何兼顧歷史教學的理想,是本文探究的重點。本文首先探討「教科書」應如何編寫,才能不失歷史原貌又能符合課綱對於學生歷史能力的要求。一份富有啟發意義的教材文本,除了內文陳述具探索性、全面性外,最好能與學生自身經驗相連結,如此他們才有能力進一步進行思考。不過教科書內文有字數、版面限制,很難在教科書中放進太多的資料,我們可以從「教師手冊」內容進行改善。本文也對「教師手冊」進行探究,除了從教師的角度著手,提出對「教師手冊」的需求之外;也對「教師手冊」編寫提出建議,期能彌補教科書的不足。
  • Item
    兩岸高中歷史教材選編之比較研究(2005~2007)--以周代史教材為例
    (2011) 蔡宗憲
    兩岸在順應時代變遷的教育改革潮流下,對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都有大規模的改變。本文欲了解兩岸高中歷史教科書選編的差異,先對兩岸教育改革環境初步分析,進一步透分析兩岸課綱的訂定。接著利用課程綱要、編寫重點、知識點特色、國中高中課程銜接四個角度分析兩岸中國上古史課程。在中國上古史中選出學術爭議的西周史教材,分析兩岸教材選編的異同。最後綜合比較兩岸課程綱要訂定、中國上古史教材與西周史教材選編,提出結論與對未來課程綱要與教材編寫之具體建議。 近十餘年來,兩岸在順應時代變遷的教育改革潮流下,對高中歷史課程的設計都有大規模的改變。臺灣壓縮了中國上古史課程,並且產生了一些課程設計上的問題。大陸則運用「模組」方式,打破過去斷代史的設計理念。臺灣高中課程綱要加上「重點說明」的提示作為課程設計明確依據的作法卻反而成為教科書編寫的束縛。大陸的高中課程則由「教學大綱」轉變為「課程標準」,課程主導性更為強烈。課程綱要方面,兩岸皆以略古詳今為原則,臺灣偏重課程的縮減,大陸則將課程分列於「政治」、「社會與經濟」、「文化與思想」三個範疇。教科書內容編寫方面,臺灣雖未改通史編寫方式,但受課程綱要指示,產生許多學術爭議課題,大陸則偏向多元角度敘述中國上古史。知識點程現方面,兩岸除了有去繁入簡之共同趨勢外,臺灣新版偏重於西周政治人物與東周思想之介紹,大陸新版則較強調於東周的思想家與農業經濟的變化。課程銜接方面,臺灣在課程目標與能力培養銜接狀況比大陸良好,但是在實際教科書章節之課程架構、課文編寫重點與知識點銜接之狀況方面則略微遜色。至於在周代史重要問題編寫方面,臺灣新版教科書與大陸新版教科書比較,臺灣出現較多爭議性觀點。 未來的課程改革筆者建議,課綱之訂定應宜避免爭議性過大的歷史課題,盡量採用學術界共識的觀點。對於中國上古史課程設計應以選擇影響深遠的重大歷史事件作為教材主軸,而非以「略古」來選擇教材,如此才能達成高中歷史教科書的主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