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3

一.歷史學系

本系的前身為台灣省立師範學院史地學系,成立於民國35年,另設有三年制史地專修科一班,系主任兼掌科主任一職。民國38年,史地專修科第一屆學生結業,該科停止招生。民國44年,本校由台灣省立師範學院改制為師範大學,史地學系屬文學院。

 

民國51年,史地學系擴充為歷史學系和地理學系,仍隸屬文學院。歷史學系獨立之後,以事屬初創,頗費經營。幸首任系主任朱雲影教授多方擘劃,方漸就緒。民國54年夏,朱教授以事繁辭主任職,繼由戴玄之教授接任系主任。民國56年7月1日,台灣省立師範大學改制為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仍隸屬文學院。58年,系主任戴玄之教授赴南洋大學講學,由朱雲影教授代理主任職。翌年8月,李符桐教授出掌系務。民國65年8月,王家儉教授接任系主任,68年夏,王教授赴美國哈佛大學進修,系主任職務由歷史研究所所長張朋園教授代理。69年2月,張教授接掌系篆,旋於同年8月赴美講學,系主任職務乃由文學院院長李國祁教授兼任。70年2月,郭為藩校長聘請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林明德教授出任本系主任,迄75年7月期滿離職為止。同年8月,繼由鄧元忠教授出任系主任。81年5月,系務會議依據本系主任選薦辦法,推選王仲孚教授為系主任,呈梁尚勇校長核定,於同年8月1日就任。民國84年8月以來,由鄭瑞明教授、吳文星教授、廖隆盛教授、林麗月教授、陳豐祥教授、陳登武教授、陳秀鳳副教授相繼接掌系務,105年8月起,由陳惠芬教授接任系主任迄今。

  

本系在歷屆主任領導經營下,對師資之選聘均極為慎重,積極提倡學術研究風氣,並力求圖書、設備之擴充,因而系務得以蒸蒸日上。目前本系有專兼任教師30餘位,除教學研究之外,另定期舉行研討會,討論有關教學及研究心得。本系現典藏有圖書雜誌6萬餘冊,其他各國歷史掛圖、錄影帶、幻燈片、照相機、幻燈機、投影機、打字機、顯像機、錄放影機、擴音機、錄音機、螢幕、膠裝機、電腦、掃描器等教學設備亦日漸充實。近年來因科技日趨發達,電腦、網際網路等愈形重要,本系乃架設歷史學系系站,希望能與各區人士互相交流(http://www.his.ntnu.edu.tw/main.php)。歷屆畢業系友均能卓然自立,或執教鞭、或任教務、或掌校政,孜孜不懈為國家社會服務。此外,獲得碩士或博士而執教於國內外大學及在各學術機構擔任研究工作者不僅為數可觀,表現亦極為優異。

二、歷史學系碩、博士班

鑒於國內學術發展之需要,本校於民國59年8月成立歷史研究所。初僅設碩士班。創所之初,一切因陋就簡,幸經歷任所長及多位師長之奔走擘劃,刻苦經營,終能開物成務,奠下今日發展的基礎。首任所長為朱雲影教授,民國60年8月李國祁教授繼任所長,極力延攬著名學者至本所任教,並嚴格要求訓練學生專業研究之能力,對本所師資之充實及研究生素質之提昇有重要貢獻。民國66年2月張朋園教授接任所長,一本延攬名師、提昇學生研究能力之政策,對本所紮實學風之蔚成有重要影響。隨著研究成果的累積,師資的充實,學術水準逐年提高,並衡諸國內學術發展的需要,於民國66年8月增設博士班,對本所學術水準之提昇及發展有重大助力。69年2月,張朋園教授兼掌所系,此後所長由系主任兼任遂為定制。85年起實行系所合一制,直迄於今。在歷任所長的經營之下,繼續致力於海內外優良師資之延聘、碩博士班課程之充實及研究水準之提升,本所因能保持優良學風,日益求進。

 

本所成立之初,即與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歷史語言研究所、經濟研究所合作,聘請該院研究員至本所開課並指導學生論文。此外,又聘請國外著名學者來任客座教授,師資陣容極為堅強。研究及教學重心偏重於中國近現代史、社會經濟史,近年在台灣史研究方面,亦有長足進展。另外,在學術研究上,特重史學與各科間之科際整合,在國內各史學研究所間,以開課新穎、訓練嚴格而著稱。為擴大研究生見識,本所經常聘請國內外學者蒞所專題演講。本所碩士班修業限制二年至四年,至少須修滿28學分,其中必修課程四學分;博士班修業年限二至七年,必須修滿20學分。攻讀碩士者,須具備外國語文能力至少一種;攻讀博士者,須具備至少兩種,經考試及格認可,且兩種學位均須撰寫畢業論文。故歷年來本所畢業論文學術品質皆甚優良,在國內、外風評甚佳。

  

此外,配合本校進修推廣部之發展,為提升中等學校歷史教師教學品質,本系曾於民國67年7月開辦暑期四十學分班。繼又於民國82年9月開設週末四十學分班。民國92年7月,開辦在職進修碩士班課程歷史科學分進修班。民國88年7月,本系為加強中學教學專業知能與實務之研究,提供中學歷史教師進修學位管道,特開設暑期教學碩士班,現任歷史教師通過招生考試入學,修業年限二至四個暑期,通過論文口試後授予碩士學位。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臺灣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客家語教材之演變分析(2001-2018)
    (2019) 邱威智; Chiu, Wei-Zhi
    本研究首先探討本土語言教育之發展背景,梳理本土語言教育從無到有,最後於九年一貫課程,單獨設科教學之歷程,瞭解本土語言教育政策之演變。接著分析三個年度之客家語課綱,羅列課綱的變化,比較不同之客家語課綱所著重之方向有何不同。後續再梳理客家語教材之歷程演變,整理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之前與之後的客家語教材,討論地方與中央政府對於客家語教材編輯與出版的影響。 九年一貫國小客家語教材之變遷與比較為本研究的核心,藉由四個項目:編印設計、課文內容、教學實施、學習評量。討論部編版、康軒版、翰林版,在不同課綱之間,各自客家語教材之變化。最後再綜合比較三個版之客家語教材變遷。 再來將前項統整之客家語教材變遷內容,放置於歷史脈絡中。從課綱層面、拼音層面與學習評量層面,三個層面探討影響客家語教材演變之可能原因。最後根據本研究之成果,總結九年一貫課程國小客家語教材之演變,並給予十二年國教課綱,國小客家語教材之建議。
  • Item
    國中臺灣史教科書中的國際理解概念分析
    (2010) 朱靖瑜; Chu Chin yu
    本文耙梳教科文組織所公布的相關文件,具體地呈現國際理解教育的發展脈絡,並彙整其所含括的內涵,針對部編版和審定版台灣史教科書進行縱向的質性分析,瞭解歷史教學能對國際理解提供哪些助力;並透過台灣史教科書對國際理解內容呈現之差異,檢視從部編版到審定版台灣史教科書的編寫,是否更貼近國際理解教育的理念,或更加呼應全球化的趨勢。 審視民國83年公布的《國民中學課程標準》和《認識台灣(歷史篇)》的教學目標中已指出須培養學生的世界觀和鄉土意識,但僅止於理念的宣示,目標並未具體化。九年一貫《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和社會領域的教學目標中指示應培養國家認同、國際視野及公民素養,同時提供九大能力指標,呈現跨領域、統整的特質。因此更能契合國際理解教育的理念和特質。 再以國際理解知識類目檢視台灣史教科書。首先從「自我認同與多元文化理解」類目上,探討部編版和審定版在「自我民族與國家」與「對於他者的認識和理解」所呈現的差異。接著,在「全球問題」類目上,分析台灣史教科書中涉及「台灣與全球的互動和交流」、「衛生與健康問題」及「世界和平與安全問題」等面向的內容,探討部編版和審定版教科書如何延伸討論全球問題。最後,在「尊重人權與平等精神」類目上,探討部編版和審定版教科書與「人權問題」、「宗教問題」及「族群衝突」相關的內容,以建構此一類目知識上的差異。 依據上述分析結果可知,審定版教科書的編寫部分較部編版簡略,但確實朝向增強本土認同、注重朝全球化的趨勢邁進;不再著重軍事、政治的歷史描述,轉而多面向地說明台灣歷史發展過程;盡量從積極的、貢獻的面向介紹其他族群,力求不將歷史中負面、敵對的形象延伸至學生的腦海中;試圖建立起全球觀瞻的、積極的、和平的、多元價值觀的歷史教育。
  • Item
    國中學生歷史理解之研究
    (2010) 吳嘉琪
    本論文擬透過實證研究,探討國中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表現--對歷史的認知,以及歷史認知如何影響他們的歷史學習。然而,歷史思維的內涵,包括時序觀念、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史料證據等歷史學科概念;為免心有餘而力不足,本研究重點主要置於「歷史理解」的思維能力,冀望透過課程的規劃與實施,瞭解學生具備「歷史理解」的能力程度如何,以作為筆者日後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成效之依據。教師唯有瞭解學生的歷史理解情形,才能確實在學生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及時發現並澄清學生對歷史的誤解。 配合研究旨意,本研究採文獻分析法與綜合教學法來進行實證研究。文獻分析的部分,即參考國內歷史思維的相關文本資料。實證研究部分,參考我國九年一貫課程之分段能力指標、英美國家課程標準(綱要)的內涵,以及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並援引新版布魯姆認知目標中的「瞭解」認知歷程作為教學之參考,以97學年度國一南一版社會教材單元三:「鄭氏治臺時期」為教學範疇,來擬定「歷史理解」的教學目標,進而以此教學目標作為課程規劃、實施與教學評量之根據。教學方法部分,運用直觀教學、問題探究以及講述等方式來進行,配合相關學習活動單的設計,將鄭氏治臺相關資料作一轉化及編寫,以「資料」配合「問題」的形式,擬定關乎歷史人物行動的動機等課題,冀由學生的回應來檢視他們在學習歷史過程中有無困難之處,並從中瞭解學生歷史理解的程度與其特徵。
  • Item
    1995-2005兩岸國(初)中歷史教科書內容演變的比較研究—以中國上古史為例
    (2012) 楊孝偉
    從1995年到2005年的這十年中,海峽兩岸,即臺灣與中國大陸的歷史課程標準與歷史教科書,都有著自1949年以來最大的變動。 臺灣方面,自解嚴之後,社會日漸開放多元,大中華的民族意識日益褪去,本土文化逐漸受到重視,於是自87學年度開始有了《認識臺灣(歷史篇)》的課程,這是首次出現獨立而完整的臺灣歷史教材。緊接著四年後強調能力培養、統整教學的九年一貫課程登場,臺灣的國中歷史教育出現了新的局面。 中國大陸方面,歷史教育的改革在這十年裡腳步未曾停歇,不論是教學目標還是教科書內容都有著明顯的改變。 本研究以臺灣和中國大陸各三種版本的歷史教科書為例,先討論其所根據的課程標準(或稱綱要、大綱)中,教學目標和授課時數的變化。然後在中國上古史部分,分別就篇幅章節、教材內容、意識型態與評價等三個面向對各版本教科書進行分析,然後予以對照,呈現出教科書量和質方面變動的內涵。 最後再將臺灣與中國大陸歷史教科書的變化情形,仍分成三個面向比較,以探究在這十年中,兩岸的國(初)中歷史教學,在教科書的內容方面有著怎樣的改變。 關鍵字:課程標準、歷史教科書、九年一貫、教材比較、中國上古史
  • Item
    歷史教育與教育的目的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9-06-??) 高明士
    近二十年來,歷史教育變革甚大,從大學入學考試題型的改變,到近十多年來在教改旗號下所進行的國、高中歷史教育改革,尤其是91 學年度起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將「歷史」統整併入「社會」,「歷史」課程名稱自此在國中部消失。高中歷史課程方面,則以84、95 學年度變動最大。就近十多年來國、高中歷史教育問題,歸納起來有如下三大失誤:一、國中「歷史」統整融入「社會科」;二、95‧98課綱背離歷史教育原則,包括以下諸問題:同心圓教學、國中「社會」合科、高中專題化教學、「史料證據」的教學;三、迷失歷史教育特有的教育目的,此即「史鑑」教育。今人學習或研究歷史,不外「以史為鑑」,減少錯誤,增強決斷的智慧。國、高中階段的歷史教材,宜以人與事為主,進行通貫設計,而非作專題跳躍式陳述。95、98 課綱,實難達成歷史鑑戒作用,應全面進行修訂。
  • Item
    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社會科的臺灣史試題分析( 2001-2010)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1-06-??) 施志汶
    國中基本學力測驗舉辦迄今十年,共計20次測驗。社會科測驗臺灣史試題的比重,並不符合與(基本內容〉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三分並重的要求,也與現行教科書內容,有所脫節臺灣史試題的歷史分期,重視清領與日治時期的歷史發展,其次是海權競爭時代,輕忽切身可及的戰後臺灣,而有「詳古略今」之勢。與(基本內容)、現行教科書之「詳今略古」 大相逕庭。畫灣史試圖取材大致符合各歷史分期「基礎、核心及重要」的內容,但評量重點卻有所偏廢。2011 年,即將實施修訂的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領域,基本內容臺灣史部分並無變動。為符合基本內容的要求,導正國中歷史教學及臺灣史教學,以及整全學生對臺灣史的認識,基測社會科臺灣史試題仍應朝向與中國史、世界史各佔三分之一,取材注意「詳今略古J 內容更合理兼顧「基礎、核心及重要」知識、能力等方向修正。
  • Item
    歷史教育與教育的目的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9-06-??) 高明士
    近二十年來,歷史教育變革甚大,從大學入學考試題型的改變,到近十多年來在教改旗號下所進行的國、高中歷史教育改革,尤其是91 學年度起實施「九年一貫」課程,將「歷史」統整併入「社會」,「歷史」課程名稱自此在國中部消失。高中歷史課程方面,則以84、95 學年度變動最大。就近十多年來國、高中歷史教育問題,歸納起來有如下三大失誤:一、國中「歷史」統整融入「社會科」;二、95‧98課綱背離歷史教育原則,包括以下諸問題:同心圓教學、國中「社會」合科、高中專題化教學、「史料證據」的教學;三、迷失歷史教育特有的教育目的,此即「史鑑」教育。今人學習或研究歷史,不外「以史為鑑」,減少錯誤,增強決斷的智慧。國、高中階段的歷史教材,宜以人與事為主,進行通貫設計,而非作專題跳躍式陳述。95、98 課綱,實難達成歷史鑑戒作用,應全面進行修訂。
  • Item
    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社會科的臺灣史試題分析( 2001-2010)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1-06-??) 施志汶
    國中基本學力測驗舉辦迄今十年,共計20次測驗。社會科測驗臺灣史試題的比重,並不符合與(基本內容〉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三分並重的要求,也與現行教科書內容,有所脫節臺灣史試題的歷史分期,重視清領與日治時期的歷史發展,其次是海權競爭時代,輕忽切身可及的戰後臺灣,而有「詳古略今」之勢。與(基本內容)、現行教科書之「詳今略古」 大相逕庭。畫灣史試圖取材大致符合各歷史分期「基礎、核心及重要」的內容,但評量重點卻有所偏廢。2011 年,即將實施修訂的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領域,基本內容臺灣史部分並無變動。為符合基本內容的要求,導正國中歷史教學及臺灣史教學,以及整全學生對臺灣史的認識,基測社會科臺灣史試題仍應朝向與中國史、世界史各佔三分之一,取材注意「詳今略古J 內容更合理兼顧「基礎、核心及重要」知識、能力等方向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