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

學院概況

理學院設有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生命科學系、地球科學系、資訊工程學系6個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課程),及科學教育研究所、環境教育研究所、光電科技研究所及海洋環境科技就所4個獨立研究所,另設有生物多樣性國際研究生博士學位學程。全學院專任教師約180人,陣容十分堅強,無論師資、學術長現、社會貢獻與影響力均居全國之首。

特色

理學院位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分部校區內,座落於臺北市公館,佔地約10公頃,是個小而美的校園,內含國際會議廳、圖書館、實驗室、天文臺等完善設施。

理學院創院已逾六十年,在此堅固基礎上,理學院不僅在基礎科學上有豐碩的表現,更在臺灣許多研究中獨占鰲頭,曾孕育出五位中研院院士。近年來,更致力於跨領域研究,並在應用科技上加強與業界合作,院內教師每年均取得多項專利,所開發之商品廣泛應用於醫、藥、化妝品、食品加工業、農業、環保、資訊、教育產業及日常生活中。

在科學教育研究上,臺灣師大理學院之排名更高居世界第一,此外更有獨步全臺的科學教育中心,該中心就中學科學課程、科學教與學等方面從事研究與推廣服務;是全國人力最充足,設備最完善,具有良好服務品質的中心。

在理學院紮實、多元的研究基礎下,學生可依其性向、興趣做出寬廣之選擇,無論對其未來進入學術研究領域、教育界或工業界工作,均是絕佳選擇。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Revisiting the β-Tubulin Genes in the Red Alga Genus Chondrus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2001-??-??) 許桂菁; 江友中; 蔣鎮宇
  • Item
    臺灣高山寒原新發現的兩種蘚類植物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1997-06-??) 蔣鎮宇; 羅健馨; 許再文
  • Item
    臺灣產蘚類植物生物地理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1997-12-??) 蔣鎮宇
    臺灣蘚類植物誌的特色為具高的物種歧異度及較低的特有物種比例,除了其中49%的泛分佈種之外,臺灣的蘚類誌與日本、中國有非常高的相似性(30%),此外,分佈於中南半島、喜馬拉雅山及熱帶亞洲的物種更增加了本島蘚類物種的複合性;雖然長距離孢子傳播極其可能,一般植物誌的組成則仍與鄰近地區類似,臺灣與南中國之間高的物種相似性,顯示孢子傳播與距離成反比並受限於物理的限制。 臺灣黑蘚植物,一群高山寒原物種,的高歧度可歸因於其具兩個不同的起源,亦即一來自中國大陸,一如王氏黑蘚等,以及另一來自熱亞洲,一如多型黑蘚等等;高歧異度的另一原因則為較高比例的特有物種,其中之一的玉山黑蘚與王氏黑蘚代表可能源自喜馬拉雅山區的物種,而另一臺灣黑蘚則可能種化自來自熱帶亞洲的祖先物種。 本文比較64種東亞鳳尾蘚植物,其為一泛世界分佈屬而生長於本島中低海拔地區,其中23種泛分佈。而26.6%為As2地區特有,11種主要分佈於As3 地區的種類構成中國南部及西南部植物誌的要素,而4種分佈於熱帶亞洲的物種主要生長於海南島及臺灣的�甯K半島。另一物種,東亞昂氏蘚,則為臺灣中高海拔箭竹草原的物種,且不連續分佈於臺灣及西南中國等地,此一個體矮小的種類生態與一再發生的草原火災有極高的相關,推測其演化歷史可溯及最後一次冰河徹退,與優勢物種玉山箭竹及高山芒有共同演化的關係。 兜葉蘚屬則為另一顯現臺灣及南中國高度相關的低海拔物種,全世界有三種,局限分佈於臺灣、中國南部、越南及菲律賓,而在海南島交會,其中分佈於臺灣及中國南部的兜葉蘚分佈於其以西地區的杜氏兜葉蘚則為帶蘚科分佈的北限。 臺灣蘚類植物誌具有高度分歧及多起源的特性,除了泛分佈種外,大部分的組成物種則局限於東亞地區。而分佈於喜馬拉雅山─西南中國─臺灣一線的物種可能代表的是植物地理及地質的歷史。
  • Item
    Ipomoea Purpurea (L.) Roth (Convolvulaceae), A Species of the I. nil Complex, Newly Naturalized in Taiwan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2006-06-??) 許再文; 王國雄; 蔣鎮宇
    牽牛花的複合種有四種,台灣植物誌第二版紀錄有三種,本研究提出第四種歸化於台灣中部中海拔地區,原產於美洲的植物--紫花牽牛(Ipomoea purpurea (L.)Roth),本文提供其分類性狀描述與彩色照片。
  • Item
    臺灣石(魚賓)(Acrossocheilus paradoxus)之族群遺傳結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系, 2000-06-??) 許桂菁; 王建平; 李信徹; 蔣鎮宇
    本研究係利用粒線體DNA控制區域探討台灣石□之族群遺傳結構。共檢測台灣三大地理區中十一條主要河川採取樣本,11個族群42個個體,結果顯示十一條河川的族群及個體間分子序列有相當之差異,且族群問(ΦST= 0.5680)及地理區間(ΦCT = 0.4110)已有顯著的遺傳分化。族群開之核苷酸歧異度(0.0112)及序列單型歧異度(0.97)均高。族群間的基因交流值(Nm)由0.28到40.00,基因交流值和地理距離呈現負相關(即isolation by distance)。 由MEGA重建之族群樹型圖(neighbor joining tree)得知,台灣石□族群在地理區階級具分化現象,可分為:北部、東北部(蘭陽溪、北勢溪、景美溪及內雙溪)一群;中部(頭前溪、後龍溪、大甲溪及濁水溪)一群;南部(曾文溪、高屏溪及東港溪)一群。經milllmum spanning network分析發現,濁水溪族群可能擁有台灣石□較為古老的基因型,台灣石□的遷徙路徑可能由中部地理區分別進入北部及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