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

學院概況

理學院設有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生命科學系、地球科學系、資訊工程學系6個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課程),及科學教育研究所、環境教育研究所、光電科技研究所及海洋環境科技就所4個獨立研究所,另設有生物多樣性國際研究生博士學位學程。全學院專任教師約180人,陣容十分堅強,無論師資、學術長現、社會貢獻與影響力均居全國之首。

特色

理學院位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分部校區內,座落於臺北市公館,佔地約10公頃,是個小而美的校園,內含國際會議廳、圖書館、實驗室、天文臺等完善設施。

理學院創院已逾六十年,在此堅固基礎上,理學院不僅在基礎科學上有豐碩的表現,更在臺灣許多研究中獨占鰲頭,曾孕育出五位中研院院士。近年來,更致力於跨領域研究,並在應用科技上加強與業界合作,院內教師每年均取得多項專利,所開發之商品廣泛應用於醫、藥、化妝品、食品加工業、農業、環保、資訊、教育產業及日常生活中。

在科學教育研究上,臺灣師大理學院之排名更高居世界第一,此外更有獨步全臺的科學教育中心,該中心就中學科學課程、科學教與學等方面從事研究與推廣服務;是全國人力最充足,設備最完善,具有良好服務品質的中心。

在理學院紮實、多元的研究基礎下,學生可依其性向、興趣做出寬廣之選擇,無論對其未來進入學術研究領域、教育界或工業界工作,均是絕佳選擇。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臺灣大臍蝸牛與其近緣種的種化歷史
    (2015) 黃致維; Huang, Chih-Wei
    物種是演化生物學探討的基本單位,種化研究應基於正確的物種界定。整合多種獨立證據有助於系統分類學和種化過程的推論。琉球群島位於東亞的亞洲大陸邊緣,此區的親緣關係或親緣地理研究,大多侷限於擴散能力相對高的脊椎動物和節肢動物,而侷限於陸地且擴散能力低的生物的種化歷史尚未被研究。本論文針對分別分布於臺灣東、西部、石垣島和宮古島的四種特有大臍蝸牛,探討其種化歷史。根據分子與形態證據,分布於臺灣東部的臺灣大臍蝸牛族群為隱蔽種,描述命名新種為彩虹大臍蝸牛(第二章)。由於軟體動物可用的核基因標誌有限,因此以同屬物種的轉錄體開發新的核基因標誌(第三章)。為獲得合理可用於大臍蝸牛的分子時鐘,新定序臺灣盾蝸牛、彩虹大臍蝸牛和臺灣長蝸牛的粒線體序列,建構粒線體親緣關係樹推算柄眼目和大臍蝸牛的分化時間(第四章)。根據以上結果,進一步推測物種演化樹、族群波動歷史和歷史遺傳交流(第五章)。根據兩個粒線體基因和十個核基因重建的物種樹顯示,臺灣大臍蝸牛分化於2.05百萬年前,分布於石垣島的大臍蝸牛分化自1.55百萬年前,彩虹大臍蝸牛和分布於宮古島的大臍蝸牛則種化於1.40百萬年前。彩虹大臍蝸牛和宮古島大臍蝸牛,是由地理割裂造成的種化事件並伴隨單向遺傳交流。以統計法檢測高變異分子標誌,未顯示有族群擴張的現象,而extended Bayesian skyline plot成功重建族群波動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