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

學院概況

理學院設有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生命科學系、地球科學系、資訊工程學系6個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課程),及科學教育研究所、環境教育研究所、光電科技研究所及海洋環境科技就所4個獨立研究所,另設有生物多樣性國際研究生博士學位學程。全學院專任教師約180人,陣容十分堅強,無論師資、學術長現、社會貢獻與影響力均居全國之首。

特色

理學院位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分部校區內,座落於臺北市公館,佔地約10公頃,是個小而美的校園,內含國際會議廳、圖書館、實驗室、天文臺等完善設施。

理學院創院已逾六十年,在此堅固基礎上,理學院不僅在基礎科學上有豐碩的表現,更在臺灣許多研究中獨占鰲頭,曾孕育出五位中研院院士。近年來,更致力於跨領域研究,並在應用科技上加強與業界合作,院內教師每年均取得多項專利,所開發之商品廣泛應用於醫、藥、化妝品、食品加工業、農業、環保、資訊、教育產業及日常生活中。

在科學教育研究上,臺灣師大理學院之排名更高居世界第一,此外更有獨步全臺的科學教育中心,該中心就中學科學課程、科學教與學等方面從事研究與推廣服務;是全國人力最充足,設備最完善,具有良好服務品質的中心。

在理學院紮實、多元的研究基礎下,學生可依其性向、興趣做出寬廣之選擇,無論對其未來進入學術研究領域、教育界或工業界工作,均是絕佳選擇。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臺灣產黃捲蛾族之分類學研究
    (2024) 呂易陽; Lu, Yi-Yang
    捲蛾科是鱗翅目中多樣性很高的分類群,目前全世界已記錄超過10000種,其中捲蛾亞科黃捲蛾族紀錄超過2000種,其中包含多種經濟害蟲。黃捲蛾族目前根據分子研究認為是一個單系群,但目前仍未找到共衍徵定義該族,但通常具有下列特徵:成蟲在前翅大多具有帶狀條紋;雄蟲交尾器的顎形突(gnathos)發達,在中央癒合為鉤狀骨化端片(terminal plate);部分類群在第八腹節有特殊的氣味刷構造(coremata);雌蟲交尾器多具球形突(capitulum)及花壁(signum)。臺灣地區的黃捲蛾族研究自英國學者Edward Meyrick開始進行後已超過100年,共記錄23屬59種物種,其分類學研究與幼生期資訊仍然相當缺乏,因此本研究在臺灣及蘭嶼地區進行廣泛地取樣,透過交尾器解剖鑑定、生物條碼(barcode)與飼養幼蟲等方式,針對臺灣的黃捲蛾族進行分類學與生物學的相關研究。本研究修訂臺灣地區的黃捲蛾族物種共計26屬72種,包含3個誤鑑定被確認與討論,新增3個新記錄屬、6個新紀錄種、11個新種,提出1個同物異名。而在11個新種中,Geogepa、Homona及Minutargyrotoza三個屬中分別有3種、1種及1種物種,均與已知種的形態有所差異,但由於樣本數過少,僅提供形態描述,留待未來繼續研究。在生物學研究部分,本研究共記錄19種黃捲蛾物種的寄主植物記錄,其中11種為首次記錄。
  • Item
    透翅蛾科之系統分類地位研究以及臺灣產物種之分類修訂與生物學研究
    (2017) 梁家源; Liang, Jia-Yuan
    透翅蛾科為透翅蛾總科中數量及物種多樣性最高的類群,目前全世界已被鑑定命名的透翅蛾科種類約有160屬、1454種和51亞種。透翅蛾科於全球幾乎都有採集記錄,其中以東洋區的多樣性最高。透翅蛾科幼蟲為鑽蛀性,會蛀食寄主植物的樹幹、樹皮、嫩枝、根部和果實等組織,或者在寄主植物的莖和枝條上形成蟲癭,並造成農業和當地植物的危害。透翅蛾科的擬蜂形態特徵使其過去一直受到許多鱗翅目研究者矚目,最近的研究中雖已證實透翅蛾科為一個單系群,但在透翅蛾科中除了少數幾個屬間的親緣關係曾被探討過之外,透翅蛾科內的系統發育關係至今缺乏有系統的分析,對暸解這一多樣性很高的類群的起源、食性演化、生物地理都是很大的障礙。本研究目的為(1)用形態及分子序列之證據來探討透翅蛾科的親緣關係,檢測目前使用的不同亞科及族級分類單元是否為單系群,藉以作出分類上的調整,以及進一步探討成蟲擬蜂特徵起源及幼生期食性演化之問題。(2) 重新修訂處理臺灣產透翅蛾科的分類問題,並記錄幼生期寄主植物、取食特性和雌蟲產卵行為等生物學資料。材料上選取透翅蛾科中75個屬96個物種作為研究內群,以木蠹蛾科、蝶蛾科和短軀蛾科作為外群。本研究共計使用4科84屬105個物種,其中78屬80種使用16個幼蟲、9個蛹、19個成蟲非生殖器、16個雄生殖器與6個雌生殖器外部構造特徵,以最大簡約分析重建形態親緣關係樹;38屬60種使用粒線體DNA COⅠ、COII序列以及核DNA EF-1α、wingless序列資料,以最大或然分析和貝式分析來重建分子親緣關係樹。結果顯示透翅蛾科為單系群,其短軀蛾科為最近的姊妹群;在亞科分類層級中,Sesiinae亞科為單系群,Tinthiinae亞科呈併系群;在族級分類層級中,分子資料支持各族皆為單系群,Sesiinae亞科內各族之間的關係以 ((Melittiini + Sesiini) + (Paranthrenini (Osminiini + Cissuvorini))) + Synanthedonini呈現,形態資料支持Tinthiini、Paraglosseciini、Pennisetiini、Similipepsini、Melittiini、Cissuvorini、Osminiini、Paranthrenini和Synanthedonini族各為單系群。其成蟲擬態蜂類外觀特徵的出現,為類群或物種各自的平行演化。幼生期宿主利用特徵起始階段重建分析顯示,透翅蛾科祖先的幼生期寄主利用形態應為蛀莖性,從蛀莖轉為造癭的演化過程為多次的獨立演化。在臺灣產透翅蛾科的物種分類修訂上,本研究進行1個新組合與5個同物異名處理;臺灣產透翅蛾科物種共計24屬43種,其中包含2個新紀錄屬、8個新種、1新紀錄種,並記錄15種物種的生活史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