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

學院概況

理學院設有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生命科學系、地球科學系、資訊工程學系6個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課程),及科學教育研究所、環境教育研究所、光電科技研究所及海洋環境科技就所4個獨立研究所,另設有生物多樣性國際研究生博士學位學程。全學院專任教師約180人,陣容十分堅強,無論師資、學術長現、社會貢獻與影響力均居全國之首。

特色

理學院位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分部校區內,座落於臺北市公館,佔地約10公頃,是個小而美的校園,內含國際會議廳、圖書館、實驗室、天文臺等完善設施。

理學院創院已逾六十年,在此堅固基礎上,理學院不僅在基礎科學上有豐碩的表現,更在臺灣許多研究中獨占鰲頭,曾孕育出五位中研院院士。近年來,更致力於跨領域研究,並在應用科技上加強與業界合作,院內教師每年均取得多項專利,所開發之商品廣泛應用於醫、藥、化妝品、食品加工業、農業、環保、資訊、教育產業及日常生活中。

在科學教育研究上,臺灣師大理學院之排名更高居世界第一,此外更有獨步全臺的科學教育中心,該中心就中學科學課程、科學教與學等方面從事研究與推廣服務;是全國人力最充足,設備最完善,具有良好服務品質的中心。

在理學院紮實、多元的研究基礎下,學生可依其性向、興趣做出寬廣之選擇,無論對其未來進入學術研究領域、教育界或工業界工作,均是絕佳選擇。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台灣產月桃屬植物天然雜交及島田氏月桃複合群親緣地理之研究
    (2009) 劉淑娟; Shu-Chuan Liu
    台灣產月桃屬植物之系統分類處理歷來未能獲得一致認同的結果,推測頻繁的天然雜交及島田氏月桃複合群內特徵多變異是主要的難點,故本論文針對此二方向進行探討。 台灣月桃屬網狀雜交關係假說的提出根據形態特徵、花粉孕性偏低及地理分布等特性。本研究透過分子方法證實此假說;除了雜交個體及其親本種的鑑別,單向或雙向的雜交配對模式也獲得確認。共鑑別出9種來自不同物種配對組合的雜交,佔所有15種可能組合的60%。透過比較這些雜交配對特性之異同點,推論生態地理屏障(ecogeographic barriers)、傳粉者精確度(pollinator fidelity)以及雜交不親和(cross-incompatibility)是月桃屬植物關鍵的生殖屏障;依序在其生活史中發生作用以達到物種維持。然而,在不同配對物種間,每一生殖屏障的貢獻度有所差異。 島田氏月桃複合群為台灣特有,其分化的歷程深受台灣地質歷史之影響。本研究全島採樣226個體,結合兩段葉綠體非轉錄區序列進行分析,結果顯示中央山脈兩側的遺傳組成有顯著的差異;檢視形態特徵「小苞片有無」獲得與地理親緣相符的歸群結果,此複合群應區分為普萊氏月桃及島田氏月桃兩支系。普萊氏月桃不論在單型及核苷酸的變異度上均高於島田氏月桃,代表其較長的族群歷史以及較複雜的變動歷程。這一群植物的共同祖先約在更新世抵達台灣,中央山脈的阻隔與多次的冰河進退可能對這群亞熱帶森林性植物的種化、遷移及生存扮演關鍵的角色;台灣東南端山區及阿里山山脈分別被推論為普萊氏月桃及島田氏月桃的潛在避難所。 綜合以上結果,台灣產月桃屬之關係已得釐清,包含6個具有明確種別特徵的種類。由於不同配對種間生殖屏障的破壞,產生各式樣的雜交後代,造成野外族群形態及遺傳組成上的許多變異。
  • Item
    華南地區紋唇魚(鯉形目: 鯉科)之親緣地理研究
    (2015) 彭良維; Peng, Liang-Wei
    初級淡水魚生活史局限於淡水域,其遷移、擴散及分佈均受到地質歷史上水系流域的連結與分離影響,其分佈模式必須依賴水系的連結,可反映生物地理與地質事件之關聯。紋唇魚(Osteochilus salsburyi)分布於中南半島北部與中國華南地區的一種廣布型淡水魚。本研究為瞭解不同河系的隔離對初級淡水魚遺傳結構之影響與可能的拓殖方向,以兩個粒線體基因cytochrome b、D-loop與四個核基因RAG1、MYH6、rpS7與COMT等為分子標記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海南島族群位於親緣關係樹最基部。歷史族群動態方面,粒線體與核基因皆呈現族群擴張之情況。海南島族群亦存在最多的單基因型與最高的遺傳歧異度。推測中國華南地區的紋唇魚可能來自此區的南方,海南島最可能是其起源地。Cytochrome b的貝氏天際線分析結果顯示在一萬至兩萬年內紋唇魚物種經歷快速擴張事件,推論此現象與更新世晚期冰期結束全球溫度上升跟海面上導致適宜之棲地增加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