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
學院概況
理學院設有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生命科學系、地球科學系、資訊工程學系6個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課程),及科學教育研究所、環境教育研究所、光電科技研究所及海洋環境科技就所4個獨立研究所,另設有生物多樣性國際研究生博士學位學程。全學院專任教師約180人,陣容十分堅強,無論師資、學術長現、社會貢獻與影響力均居全國之首。
特色理學院位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分部校區內,座落於臺北市公館,佔地約10公頃,是個小而美的校園,內含國際會議廳、圖書館、實驗室、天文臺等完善設施。
理學院創院已逾六十年,在此堅固基礎上,理學院不僅在基礎科學上有豐碩的表現,更在臺灣許多研究中獨占鰲頭,曾孕育出五位中研院院士。近年來,更致力於跨領域研究,並在應用科技上加強與業界合作,院內教師每年均取得多項專利,所開發之商品廣泛應用於醫、藥、化妝品、食品加工業、農業、環保、資訊、教育產業及日常生活中。
在科學教育研究上,臺灣師大理學院之排名更高居世界第一,此外更有獨步全臺的科學教育中心,該中心就中學科學課程、科學教與學等方面從事研究與推廣服務;是全國人力最充足,設備最完善,具有良好服務品質的中心。
在理學院紮實、多元的研究基礎下,學生可依其性向、興趣做出寬廣之選擇,無論對其未來進入學術研究領域、教育界或工業界工作,均是絕佳選擇。
Browse
9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以教育科技和自我評量促進自我調節科學學習的師生研究(2024) 隋奇融; Sui, Chi-Jung本論文探討自我評量在自我調節科學學習框架中的作用,強調學習者自我評量的能力對於提高學習成果的重要性,並將自我評量作為實現科學自我調節學習的關鍵機制。本論文採漏斗方法,由相互關聯的研究開展,每項研究對於整合自我評估策略對自我調節學習的影響提供了獨特的視角。第一個研究以主題分析探索教師將自我調節學習策略納入科學教育的看法,並且透過路徑分析建立教師自我調整學習與科技教學內容知識的結構模型,凸顯對於科技輔助自我調節學習價值的共識。第二項研究進一步的探討科技輔助學習環境對學習社會科學議題論證的學生自我調節學習的影響,證明自我評量工具在自我調節成果上的關鍵預測作用。第三項研究評估自我評量設計對學生在社會科學議題論證中的學習和自我調節的影響,發現調適任務在促進認知和後設認知發展上的重要性。第四項研究提供一個全面的文獻綜述,橫跨十年(2013-2023年),以綜合洞察自我評量方法如何增強學生的自我調節科學學習,識別出在促進高層次思考技能方面應用這些策略的研究缺口。綜合這些發現,倡議將自我評量作為一種策略性的學習方法,特別是結合得分預測、以標準進行自我評量和調適任務,以促進科學教育中的自我調節學習。本論文發現其在增強認知和後設認知方面的實際可行性和有效性。此外,本論文也強調在科技輔助學習環境中納入明確的監控和調節策略的必要性,以支持自我調節學習過程。Item 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2003(3/4)B(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3-12-31) 張秋男; 張永達; 蔡文煥; 謝豐瑞; 洪有情; 羅珮華; 楊文金; 張俊彥; 曹博盛; 洪志明繼TIMSS 1995與TIMSS 1999 (TIMSS-R)之後,IEA計畫再辦理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2003,簡稱TIMSS 2003)。我國在國科會和教育部共同支持補助參與TIMSS 2003調查,希望經由積極參與國際性研究計畫,可以進一步了解我國學生數學及科學學習成就與國際間之比較情形,其結果可作為我國科學教育研究與實施參考之使用。目前已知有27個國家/地區參加國小四年級實測調查,50個國家/地區參加國中二年級實測調查,總計有51個國家/地區參加此一國際性計畫。我國參加國小四年級和國中二年級的調查,國二於92年5月19-30日完成實測(Main survey),小四於92年5月26日-6月6日完成。分別各抽測150班,國二共有5380位學生和小四共有4661位學生完成測驗(不含被排除學生),每位學生必須填寫一份問卷和試題,受測班級之數學與科學課程教師需分別填寫一份問卷,校長或由校長指定專人填寫一份學校問卷。Item 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2003A(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2-12-31) 張秋男; 李田英; 楊文金; 謝豐瑞; 張俊彥; 洪志明; 蔡文煥; 邱美虹; 林陳涌; 張殷榮Item 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2003B(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2-12-31) 張秋男; 洪志明; 李田英; 林保平; 楊文金; 張俊彥; 謝豐瑞; 林陳涌; 傅學海; 洪有情Item 「二○○○年科學週---認識地震」巡迴展(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2-01-31) 李通藝; 王乾盈; 米泓生; 許瑛玿; 張俊彥; 楊芳瑩Item 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2003(I)B(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1-12-31) 張秋男; 張永達; 蔡文煥; 謝豐瑞; 曹博盛; 譚克平; 張殷榮; 洪有情; 林陳涌; 傅學海Item 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趨勢調查2003(I)A(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01-12-31) 張秋男; 林保平; 張俊彥; 張殷榮; 張美玉; 李田英; 洪有情; 林碧珍; 傅學海; 洪志明Item Assessing tenth-grade students' problem solving ability online in the area of earth sciences(Elsevier, 2007-07-01) Chang, C. Y.; Barufaldi, J. P.; Lin, M. C.; Chen, Y. C.This study examined tenth-grade students' (n=263) problem solving ability (PSA) online through assessing students' domain-specific knowledge (DSK) and reasoning skills (RS) in Earth sciences as well as their attitudes toward (AT) Earth sciences related topics in a secondary school of Taiwan. The students' PSA was evaluated based on a previous model (Chang, C. Y. (2004, November 26-27). Trends in assessing student earth science problem solving ability: the importance of domain-specific knowledge and reasoning skills in earth scienc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eoul Conference for International Earth Science Olympiad (IESO), Seoul, Korea; Chang, C. Y., & Barufaldi, J. P. (submitted). Does problem solving=prior knowledge+reasoning skills in science? An exploratory stud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Chang, C. Y., & Weng, Y. H. (2002). An exploratory study on students' problem-solving ability in earth sci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4(5), 441-452) which empirically established that students' PSA is a composite of DSK, RS and AT subscales. Major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a)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mong students' DSK, RS and AT was relatively small, indicating that these subscales might have successfully represented different constructs of students' PSA; (b)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 existed between students' PSA total scores and each subscale. It is, therefore, suggested that students' PSA may be potentially assessed online by measuring their essential components in the area of Earth sciences.Item 國內科學教育相關期刊排序研究(花蓮市:中華民國科學教育學會, 2002-09-01) 張俊彥; 邱貴發; 林陳涌近十年來,國內外愈來愈重視科學教育的研究,國內相關的研究人才與學術性期刊也日益增多,因此有必要針對國內科學教育相關領域的期刊進行排序研究,以幫助研究者在有限的精力與時間下,選擇較具影響力的期刊閱讀與投稿。本文除了提供目前國內科學教育相關期刊的基本資料、編輯委員會組織、和審稿概況外,並利用主觀和客觀兩種方法來評估相關期刊在科學教育研究領域的影響力及其排序。在主觀方法上,我們以期刊排序文獻中最常用到的「學者主觀評價」、「學者投稿偏好」以及「學者閱讀偏好」等三項指標;而在客觀方法上,則採用「引用文獻分析」中的「總引用次數」之指標。除了利用上述各項指標進行期刊的評估外,我們亦將這四項指標納入一綜合性指標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科學教育學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科學教育、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報:科學教育類等三本期刊在所有各項指標中均排名在前五名之列。研究結果除了幫助科學教育研究社群瞭解相關期刊的影響力外,亦可提供給有關學術或研究單位在學術期刊素質上一個較為客觀的標準。但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旨在評估哪些與科學教育相關的期刊對科學教育研究領域而言最具有影響力及素質較佳,並不意味著這些期刊在其他一般教育領域的絕對素質及優劣程度,故在排名結果的解釋和運用上應特別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