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3

學院概況

理學院設有數學系、物理學系、化學系、生命科學系、地球科學系、資訊工程學系6個系(均含學士、碩士及博士課程),及科學教育研究所、環境教育研究所、光電科技研究所及海洋環境科技就所4個獨立研究所,另設有生物多樣性國際研究生博士學位學程。全學院專任教師約180人,陣容十分堅強,無論師資、學術長現、社會貢獻與影響力均居全國之首。

特色

理學院位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分部校區內,座落於臺北市公館,佔地約10公頃,是個小而美的校園,內含國際會議廳、圖書館、實驗室、天文臺等完善設施。

理學院創院已逾六十年,在此堅固基礎上,理學院不僅在基礎科學上有豐碩的表現,更在臺灣許多研究中獨占鰲頭,曾孕育出五位中研院院士。近年來,更致力於跨領域研究,並在應用科技上加強與業界合作,院內教師每年均取得多項專利,所開發之商品廣泛應用於醫、藥、化妝品、食品加工業、農業、環保、資訊、教育產業及日常生活中。

在科學教育研究上,臺灣師大理學院之排名更高居世界第一,此外更有獨步全臺的科學教育中心,該中心就中學科學課程、科學教與學等方面從事研究與推廣服務;是全國人力最充足,設備最完善,具有良好服務品質的中心。

在理學院紮實、多元的研究基礎下,學生可依其性向、興趣做出寬廣之選擇,無論對其未來進入學術研究領域、教育界或工業界工作,均是絕佳選擇。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南海海表面高度變化之研究
    (2005) 蘇銘強
    南海為東南亞地區最大的一個半封閉的邊緣海,北方與中國大陸南邊相鄰;西方與西南方則是以越南、馬來半島(Malay Peninsula)為界;至於東邊則是由一連串的島弧所構成,由北到南依序是台灣、菲律賓群島(Luzon)、巴拉望島(Palawan)以及位置偏南的婆羅洲(Borneo)。整個海盆是屬於狹長的菱形,呈現東北-西南走向,涵蓋的範圍包括了0°N~25°N以及99°E~124°E,所佔的面積約為3.5 × 106 平方公里,最大深度在海盆的中央,超過了5000公尺,海盆的水深為西半部較淺,東半部較深,平均深度則超過2000公尺。 本研究利用AVISO的衛星測高海表面高度距平以及做過衛星測高資料同化處理的三維海洋環流數值模式(Wu et al.,1999)所輸出的海表面高度距平,使用經驗正交函數(EOF,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分析法來進行分析,以進一步探討南海海盆之海表面高度變化的情況。 就觀測資料來說,夏季海平面型態中,在正常年時,越南外的低海表面區被侷限在一個小範圍的區域;聖嬰現象發生時則會往中央以及北方的海盆擴散;而反聖嬰現象發生時,呂宋西北外海的高海表面區的範圍則會變廣且較高。至於冬季海平面型態中,在正常年時,海盆南北兩個氣旋式的環流都明顯的存在;聖嬰現象發生時,南邊的氣旋式環流會減弱;而反聖嬰現象發生時,則是北邊的氣旋式環流會減弱。 就EOF分析結果來看,AVISO衛星觀測資料的前兩個Modes分別佔了總變異量的33%以及12%;而模式結果的前三個Modes分別佔了總變異量的38%、26%以及9%。兩種資料的第一個Mode都呈現出,季風對於南海海盆海表面高度變化的主要影響力,其餘的Mode則顯示出不同年際間,受到聖嬰現象以及反聖嬰現象發生與否的影響,南海海盆在年際間所產生的變化。
  • Item
    聖嬰年反聖嬰年期間南海環流的變化
    (2008) 陳嘉隆
    本研究主要是利用整合過的衛星測高資料,選取1996年至1999年的實測資料進行分析,並利用Wu等人(1999)的衛星測高資料同化三維海洋環流數值模式的結果,分析1996年至1999年的模式資料。利用兩者進行對照,來探討南海表面環流在1996-1999年正常、聖嬰、反聖嬰現象發生期間的海表面高度變化與表面流場的改變情形。 研究結果顯示,在聖嬰與反聖嬰期間由於季風強弱的改變,顯示南海表面環流有年際變化:在聖嬰期間的冬季環流、邊界流減弱,其後的夏季偶極現象消失;在聖嬰之前的夏季偶極現象增強;在反聖嬰期間冬季環流、邊界流增強 。此外,在反聖嬰期間,呂宋冷渦有減弱消失的情形,但是在2月仍然出現。 春季四月在越南東方外海有反氣旋式環流出現,但是沒有明顯的年際變化。 由於高頻的訊號經過模式處理,更容易看出主要的中尺度特徵,例如夏季的偶極構造、呂宋外海與越南外海的正/負 SSHA區域的季節變化、海盆的氣旋式/反氣旋式環流等等,能夠重現南海表面環流的面貌。 900公尺深的流場在海盆西部比東部明顯。在夏季時,海盆西部越南中心外海附近的逆時針環流範圍大小與表層偶極的明顯與否有關:1997年表層偶極明顯時,900公尺深的逆時針環流減弱變小;1998年偶極不明顯時,900公尺深的逆時針環流變大。冬季時,海盆東部,也就是呂宋島西部外海,海水向北流的流速改變地區與呂宋冷渦的位置相符:1997年,呂宋冷渦範圍較大,900公尺深處海水北流速度也變快;1998年、1999年呂宋冷渦減弱近消失,900公尺深處的海水北流速度減弱。模式結果顯示了900公尺深處的海水流場有自己的系統但也有年際變化,並且與表面流場變化有關。聖嬰、反聖嬰時期表面流場有所變化, 900公尺深的海水流場也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