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史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7

沿革、宗旨與現況

本所於2004年配合國家本土化政策發展而成立,目標是培養具備本土關懷及國際視野的臺灣文史人才及優良師資。目前有5名專任教師及多位知名兼任教師。平均每年收15位台灣學生以及數名外籍生,外籍生以日本學生居多。目前共有50名左右在學學生。

國際交流

本所與多所國外大學訂有交流協訂。最受同學歡迎的是每年與日本山形大學的交流。寒假期間臺灣同學赴日本東北的山形大學,學習日本歷史、文化、街頭參訪、滑雪體驗。暑假則在臺灣接待山大同學。與廣島大學,有每年暑假的密集課程,也可以修習雙聯學位。其他也有歐美各國半年或一年的交換活動,提供學生多元學習管道。

課程及活動特色

好吃、好玩、各式各樣豐富的課程內容,閱讀史料、歷史思辨、有效表達,進得了檔案館出得了田野,還能寫出得奬論文。課外辦理各種演講及學術研討會,把全世界重要臺灣史研究者請到教室。

如何入學

1.甄試入學:每年約9月報名,11月面試,準備研究計畫。通過者可提早於2月入學。

2.筆試入學:每年約12月報名,3月筆試,提供考試參考書目。

如何畢業

修畢規定的課程及參加學術活動外,須完成碩士論文。碩士畢業論文有多元選擇,可以撰寫學術論文,約3-6萬字。也可以用紀錄片、歷史小說、教案設計策展等多元形式。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清代臺灣「保」的空間劃分:以淡水廳芝蘭保為例
    (2023) 鄭竣元; Cheng, Jyun-yuan
    日治初期繪製的〈臺灣堡圖〉沿用了清代縣級政府以下的非正式行政空間——「堡」,作為治理的基礎。本文從空間的角度切入,分析清代縣級以下「保」的行政區劃,對地方行政的運作的重要性,藉此回答為何日治初期即以「堡」作為行政基礎。本文首先利用清初南臺灣保甲的記錄,說明政權交替後縣級以下行政的延續。再以彰化縣為例,說明帝國增設廳縣後,如何透過「以保統庄」來建立新的基層行政空間。並以位於於大肚臺地東西側的猫霧拺保作為案例,藉其析分的過程,初步了解保甲制度在新的行政空間,以及番社之間,如何變通適應。接著以淡水廳芝蘭保作為個案,利用清代的契約文書為基礎,以地理資訊系統(GIS)來分析、呈現「保」的具體變化,意即芝蘭保分化為芝蘭一保、芝蘭二保、芝蘭三保與金包里保的變動過程,及其所蘊含的社會意義。本研究釐清清代彰化縣與淡水廳下保的行政空間變動的過程。藉由淡水廳芝蘭保的個案分析中,發現保的空間析分與承包縣衙行政業務的地方墾戶有關。此外,在十九世紀開始出現以土字部首來書寫「堡」,係因道光年間清庄聯甲的實施,造成保開始成為具有軍事防禦性質的區域聯防的「堡」。堡空間的界線,在清末劉銘傳清丈後,被確立下來。進而影響日治初期日本殖民政府來臺,選擇以「堡」做為縣級以下的行政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