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史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7

沿革、宗旨與現況

本所於2004年配合國家本土化政策發展而成立,目標是培養具備本土關懷及國際視野的臺灣文史人才及優良師資。目前有5名專任教師及多位知名兼任教師。平均每年收15位台灣學生以及數名外籍生,外籍生以日本學生居多。目前共有50名左右在學學生。

國際交流

本所與多所國外大學訂有交流協訂。最受同學歡迎的是每年與日本山形大學的交流。寒假期間臺灣同學赴日本東北的山形大學,學習日本歷史、文化、街頭參訪、滑雪體驗。暑假則在臺灣接待山大同學。與廣島大學,有每年暑假的密集課程,也可以修習雙聯學位。其他也有歐美各國半年或一年的交換活動,提供學生多元學習管道。

課程及活動特色

好吃、好玩、各式各樣豐富的課程內容,閱讀史料、歷史思辨、有效表達,進得了檔案館出得了田野,還能寫出得奬論文。課外辦理各種演講及學術研討會,把全世界重要臺灣史研究者請到教室。

如何入學

1.甄試入學:每年約9月報名,11月面試,準備研究計畫。通過者可提早於2月入學。

2.筆試入學:每年約12月報名,3月筆試,提供考試參考書目。

如何畢業

修畢規定的課程及參加學術活動外,須完成碩士論文。碩士畢業論文有多元選擇,可以撰寫學術論文,約3-6萬字。也可以用紀錄片、歷史小說、教案設計策展等多元形式。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1950年代前期臺灣《教育通訊》雜誌之分析
    (2016) 鄭芮璇; Jheng, Ruei-Syuan
    摘要 1950年代的臺灣教育,為臺灣教育史上面臨日本政權到中國政權的過渡時期,這時期臺灣教育面臨著巨大的轉變。學制的確立、教科書的制定、國家理念的灌輸和師範生的培養等,都是當時臺灣教育急欲解決的問題。 《教育通訊》雜誌為戰後臺灣教育雜誌中重要的刊物之一,同時它官方色彩濃厚,為當時教育部訓育委員會所主導。龐大的作者群與專家學者多元的情況,使得雜誌內容涵蓋了許多當時臺灣的教育資訊。本研究期盼透過教育雜誌的內容中作者群和雜誌內容的分析、師範教育、小學教育探討等還原出當時臺灣教育的現況及變遷的過程。 關鍵詞:戰後、國家認同、教育通訊、師範教育、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