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史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7

沿革、宗旨與現況

本所於2004年配合國家本土化政策發展而成立,目標是培養具備本土關懷及國際視野的臺灣文史人才及優良師資。目前有5名專任教師及多位知名兼任教師。平均每年收15位台灣學生以及數名外籍生,外籍生以日本學生居多。目前共有50名左右在學學生。

國際交流

本所與多所國外大學訂有交流協訂。最受同學歡迎的是每年與日本山形大學的交流。寒假期間臺灣同學赴日本東北的山形大學,學習日本歷史、文化、街頭參訪、滑雪體驗。暑假則在臺灣接待山大同學。與廣島大學,有每年暑假的密集課程,也可以修習雙聯學位。其他也有歐美各國半年或一年的交換活動,提供學生多元學習管道。

課程及活動特色

好吃、好玩、各式各樣豐富的課程內容,閱讀史料、歷史思辨、有效表達,進得了檔案館出得了田野,還能寫出得奬論文。課外辦理各種演講及學術研討會,把全世界重要臺灣史研究者請到教室。

如何入學

1.甄試入學:每年約9月報名,11月面試,準備研究計畫。通過者可提早於2月入學。

2.筆試入學:每年約12月報名,3月筆試,提供考試參考書目。

如何畢業

修畢規定的課程及參加學術活動外,須完成碩士論文。碩士畢業論文有多元選擇,可以撰寫學術論文,約3-6萬字。也可以用紀錄片、歷史小說、教案設計策展等多元形式。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戰後臺灣出版之西式餐點食譜書的發展(1945-1990年代)
    (2024) 許茹茵; Hsu, Ju-Yin
    在現代臺灣人的日常飲食中,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西式餐點。根據臺北市衛生局2019年的調查,臺北市民最常購買的早餐前兩名均是西式的食物。速食店、牛排館等西式餐廳林立在臺灣的大街小巷。中菜西烹、中西兼具的料理也時有所聞。西式餐點的普及不單單只展現在店家的數量上。本研究統整「1945-1990年代臺灣出版之西式餐點食譜書書目」,以戰後臺灣出版且收錄西式餐點食譜之食譜書作為主要的研究資料,並與西式餐點從業人員的訪談和相關文獻進行交互驗證。本研究發現,1945年至1990年代出版的食譜書數量在不同時期具有顯著的差異,且出版目的也從戰後初期的「為宣傳中華文化」,到1960年代中期除了「為了配合國家政策」而出現的教科書式食譜書,坊間也開始有內容更為豐富、裝訂更為精美的食譜書,反映大眾逐漸對烹製西式餐點產生需求;1980年代之後,西式餐點食譜書不僅出版量大幅增加,出版社也開始針對該時期民眾的需求而規劃不同主題的食譜書,內容也變得更加多元,顯示西式餐點逐漸普及。食譜書數量的增加代表著臺灣社會對於西式餐點烹飪需求提高,再加上食譜書類型及餐點區分界線逐漸模糊,「中式」、「西式」不再是主要的分類依據,顯示西式餐點在一定程度上已深入到臺灣大眾的日常飲食中。
  • Item
    1950年代前期臺灣《教育通訊》雜誌之分析
    (2016) 鄭芮璇; Jheng, Ruei-Syuan
    摘要 1950年代的臺灣教育,為臺灣教育史上面臨日本政權到中國政權的過渡時期,這時期臺灣教育面臨著巨大的轉變。學制的確立、教科書的制定、國家理念的灌輸和師範生的培養等,都是當時臺灣教育急欲解決的問題。 《教育通訊》雜誌為戰後臺灣教育雜誌中重要的刊物之一,同時它官方色彩濃厚,為當時教育部訓育委員會所主導。龐大的作者群與專家學者多元的情況,使得雜誌內容涵蓋了許多當時臺灣的教育資訊。本研究期盼透過教育雜誌的內容中作者群和雜誌內容的分析、師範教育、小學教育探討等還原出當時臺灣教育的現況及變遷的過程。 關鍵詞:戰後、國家認同、教育通訊、師範教育、小學教育
  • Item
    戰後初期臺灣的漁業技術人才(1945-1947)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0-03-??) 蔡昇璋
    「漁業人才」是臺灣漁業發展的主要動力。戰後初期時值臺灣統治權更替之際,面對日本漁業人才的陸續解除徵用遣返,所造成的漁業發展停滯空窗期,日方所培育的臺灣本土漁業人才,此時成為了各地漁業重整發展重要的指導主力。過去由官方所主導的「臺灣漁業史」論述架構,不是過份誇飾國民黨政府的有為領導,就是刻意忽略日治時期相關漁業基礎建設、人才培育和制度管理經營的建構。因此,本文試圖從教育、產業接收、技術人才等角度切入,透過戰前臺灣與中國的水產教育概況、戰後初期漁業接收、留用與派駐地方之漁業技術人才、戰後初期漁業從業人數之分析等,來討論戰前的中國、日治下的臺灣如何透過水產教育培育基層漁業人才,進而影響到戰後臺灣整體漁業發展?而戰後日籍、臺籍之技術、研究、管理人才、漁業從業者,是如何與來自中國的接收大員及技術官僚合作,進而產生臺、日、中三方匯聚在臺灣的微妙互動合作過程?此三方勢力叉是如何實際廣泛影響戰後初期臺灣各地漁業之發展呢?其對戰後初期臺灣漁業發展叉有何影響呢?同時也藉此檢視長久以來由官方所主導的「臺灣漁業史」論述框架,重新釐清在戰後初期臺灣漁業重整發展過程中,臺灣本土漁業技術人才到底扮演怎樣之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