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0

  學院  
  日期 名稱 日期 學程名稱
學士班 四十四年六月設立 教育學院 四十四年八月設立 童子軍教育專修科(44-58)
Department of Scouting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副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Associate Bachelor of Education
    五十七年八月改制 公民訓育學系
Department(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七十八年八月更改英文系名 公民訓育學系
Department(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九十一年八月更名採行系所合一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碩士班     七十九年八月設立 成立碩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碩士
英文學位名稱:Master of Education
簡 稱:M.Ed.
博士班     八十九年八月設立 成立博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博士
英文學位名稱:Doctor of Philosophy 
簡 稱:Ph. D.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1945-1987年台灣國民中學(初中)公民教育課程內涵探討
    (2009) 朱佩恩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之下,台灣也結束了日本五十年的殖民,執政當局急於洗去日本在台五十年對於台灣人民皇民化的教化,故實施三民主義教育,以達成建設三民主義新台灣的任務。中華民國政府在接收台灣後的首要目標在於去日本化、行中國化,主要手段之一便是透過教育來實施。戰後台灣在黨國體制的威權統治下,教育的特色包含黨化教育、軍國民教育與民族精神教育。再加上之後國共的分立與分裂,當局政府欲建立起其政權之正當性與仇視中共之意識型態,乃利用教育來推動其教化。1949年國民政府又全面退守台灣,隨者政治局面的改變,台灣成為「反共抗俄」的基地,教育便成為培養國民愛國精神與民族意識之最佳途徑。其中,公民教育為配合國家政策,成為重要課程之一。 國民政府播遷來台之後,因面臨當時政治局勢,且中共占據大陸造成國土分裂,立即面臨執政權生存的危機,為了鞏固政權,藉由實施威權體制,有效地達成社會控制與政權統治的目標。國民政府為保守台灣,並抵制共產浪潮,且希望能反攻回大陸。自九年國民教育實施之後,教育對學童的影響更為深遠。當時受黨國意識濃厚教育的人,現今已成為社會中主要的中堅公民。而此種內涵有亦可能是造成現今台灣政治對立的現況的主因。 此研究以下列方式闡述: (一)解釋時代和社會背景與教育之間的關係。 (二)瞭解1945-1987年間時代背景和政策演變。 (三)分析1945-1987年間台灣國民中學公民教育課程標準內涵與演變 (四)檢視1945-1987年間台灣國民中學公民教育教科書內容分析。 (五)探討1945-1987年間台灣國民中學公民教育課程內涵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