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0

  學院  
  日期 名稱 日期 學程名稱
學士班 四十四年六月設立 教育學院 四十四年八月設立 童子軍教育專修科(44-58)
Department of Scouting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副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Associate Bachelor of Education
    五十七年八月改制 公民訓育學系
Department(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七十八年八月更改英文系名 公民訓育學系
Department(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九十一年八月更名採行系所合一 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
Department of Civic Education and Leadership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學士
英文學位名稱:Bachelor of Education
簡 稱:B.Ed.
碩士班     七十九年八月設立 成立碩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碩士
英文學位名稱:Master of Education
簡 稱:M.Ed.
博士班     八十九年八月設立 成立博士班
Graduate Institute of Civic and Moral Education
中文學位名稱:教育學 博士
英文學位名稱:Doctor of Philosophy 
簡 稱:Ph. D.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臺灣登山教育發展之研究(2001-2024)
    (2024) 李潛龍; Lee, Chien-Lung
    臺灣具有絕佳的天然山林環境,多數的國人對於登山活動興趣高。加上2019年行政院宣示山林開放政策,提出「開放」、「透明」、「服務」、「教育」、「責任」五大政策主軸,全面提升登山活動環境,登山活動逐漸走向蓬勃發展。本研究目的一、探討臺灣登山教育的政策發展。二、探討臺灣登山教育納入高中以下各級學校課程。三、探討臺灣各級學校登山教育的實施。本研究方法使用文獻分析法與訪談法。研究範圍以學校教育中實施的登山教育,時間從2001年~2024年。研究結果發現,臺灣登山教育在2001至2012年間並無具體政策,主要依賴社團和個人喜好。2013年教育部體育署開始推動山野教育,2014年教育部發布戶外教育宣言,為政府政策的開始。2019年行政院推動山林開放政策,登山教育納入2019年12年新課綱,2023年修訂國民教育法,高中及國民中小學校實施戶外教育原則以支持登山教育的推動。而大學是推動登山教育的火車頭,執行先於政策,之後推動登山教育政策,培育專業的師資。而教育部體育署山野教育計畫增能現職師資。各級學校推動登山教育,小學以辦理畢業成長營為主,國中重視高關懷學生,紓解壓力,高中則結合生命教育,各具特色。
  • Item
    戶外教育效益機轉模式之應用研究-以臺北縣某國民中學隔宿露營為例
    (2009) 王正宇; Wang Cheng Yu
    摘 要 本研究目的旨在探討戶外教育效益機轉模式是否適合應用在國民中學隔宿露營活動。先以文獻分析法討論戶外教育效益機轉相關理論,其次在實證研究上,以吳崇旗(2006)發展之「建構戶外冒險教育效益機轉模式量表」為研究工具,經原作者同意後修改量表以符合本研究之研究目的。在量表預試,以項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信度考驗,建構具良好信、效度之學前準備、活動歷程、體驗特性與活動效益等4個量表。完成量表修訂後,進行正式量表施測。研究者以問卷調查法瞭解臺北縣某國民中學學生在隔宿露營在活動歷程、體驗特性與活動效益的影響。選定於97學年度第二學期臺北縣立某國中二年級學生參與隔宿露營者為研究對象。問卷共發出851份,回收828份,有效問卷762份。所得資料以SPSS 12.0中文版進行統計分析,使用描述統計、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法、相關性分析法與多元同時迴歸法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 一、不同性別之國中生其學前準備、活動歷程、體驗特性與活動效益有差異。 二、不同學前準備之國中生其活動歷程、體驗特性與活動效益有差異。 三、學前準備、活動歷程、體驗特性與各活動效益間呈顯著中、低度正相關。 四、學前準備、活動歷程、體驗特性中之「立即結果」對整體活動效益有最大解釋力。其他呈現顯著因素依序為:「相互支持」、「改變意願」、「能力精熟」、「鼓勵冒險」、「反思內省」、「引導歷程」。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論,提出對戶外教育效益機轉模式理論應用、實務應用與後續研究之建議,以作為提升隔宿露營活動效益之參考。 關鍵詞:戶外教育、效益機轉、國中生、隔宿露營
  • Item
    戶外教育對青少年發展之影響-以音比沙童軍團為例
    (2016) 羅君聘; Lo, Chun-Pin
    本研究旨在探討戶外教育對青少年發展之正面影響的可能性,本研究的具體目的主要是透過研究青少年在戶外教育的歷程,並依結果作為精進戶外教育課程的基礎,協助青少年正向發展。 本研究以數所國民中學的童軍聯團「音比沙童軍團」為研究對象,研究內容主要以音比沙的戶外教育課程為主,其包含環境教育初階課程-合歡山課程、環境教育進階課程-雪山課程、瓦拉米古道課程、雪山東峰課程;自行車課程;馬祖服務學習課程,前後時間達四年,冀求以研究者親身參與觀察的第一手資料以及學員的個案訪談資料與心得,來分析青少年參與戶外教育的經歷。 本研究以現象學作為研究的基本態度,青少年時常給人活力的、衝動的、自我中心的等等的特質,這些特質容易使人產生特定的立場,這對於觀察、分析、訪談一個經驗而言,容易有過多的預設而使研究的結果產生偏誤,更開放、不預設立場的現象學態度,非常適合作為本研究觀察青少年意涵的基本態度。 根據本研究發現歸納出以下五點結論:一、戶外教育對青少年發展是正面影響;二、同儕仍是青少年參與戶外教育的主要動機;三、戶外教育對青少年發展的影響甚鉅;四、跨校園的童軍團結盟能較有效推動戶外教育;五、高強度課程對青少年而言有其必要性。 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對於音比沙戶外教育課程之建議有三點:一、環境教育課程的改善;二、更多樣化的戶外教育課程;三、引導員的專業培訓。 關鍵字:戶外教育、童軍團、環境教育、青少年發展、服務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