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競技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2

本系於民國八十九年開始進行籌備會議及規劃工作,於民國九十年八月正式成立,定名運動競技學系,並於民國九十五年三月完成第一屆碩士班招生。本系主要致力於培育優秀運動選手及專業競技運動教練,並進行提升競技運動之科學研究,以強化我國運動競技實力,增強運動競技能力,期提昇我國國際形象與表現。之後為求理論與實務結合,期以運動科學理論強化運動競技表現,於民國一○一年八月與運動科學研究所進行整併,下設運動競技碩士班與運動科學碩士班。而後為使運動科學能有更多的機會實際應用、使運動競技訓練能有更科學化的分析及規劃,於民國一○六年八月取消學籍分組整成運動競技學系碩士班,並以競技訓練組、競技科學組分組招生,學位名稱教育學碩士。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缺血預處理對於2000公尺室內划船運動表現之影響
    (2018) 許文彥; Hsu, Wen-Yen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划船選手在接受上肢或下肢缺血預處理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 後,是否能促進2000公尺室內划船的運動表現。方法:共14名高中男性划船選手參與本研究 (年齡,17 ± 1歲;身高,174 ± 6公分;體重,66 ± 5公斤;2000公尺划船最佳成績,439 ± 15秒),依隨機分派及平衡次序方式,分別進行三種實驗處理:UIPC (220 mmHg壓脈帶於雙上臂近端)、LIPC (220 mmHg壓脈帶於雙大腿近端),以及SHAM (40 mmHg壓脈帶於雙大腿近端);每種實驗處理共進行3循環的5分鐘缺血/5分鐘再灌流。實驗處理後50分鐘再進行2000公尺划船測功儀計時測驗。結果:2000公尺划船測驗的完成時間,在三種實驗處理之間無顯著差異 (UIPC vs. LIPC vs. SHAM, 445 ± 14秒 vs. 447 ± 16秒 vs. 448 ± 11秒, F = 1.002, p > .05)。每500公尺分段的平均功率方面,三種實驗處理之間亦無顯著差異。不同的實驗處理,亦不影響划船測驗結束時的血乳酸、最大心率,及運動自覺強度。以近紅外線光譜儀分析,發現LIPC會顯著增加休息前20分鐘股四頭肌的血流量 (LIPC vs. SHAM, p< .05),然而,划船時的肌肉氧飽合度及血流量,均不受實驗處理影響。結論:LIPC可增加安靜休息時的肌肉血流量,然而,無論是上肢或下肢IPC,均無法改善2000公尺室內划船之運動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