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競技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2

本系於民國八十九年開始進行籌備會議及規劃工作,於民國九十年八月正式成立,定名運動競技學系,並於民國九十五年三月完成第一屆碩士班招生。本系主要致力於培育優秀運動選手及專業競技運動教練,並進行提升競技運動之科學研究,以強化我國運動競技實力,增強運動競技能力,期提昇我國國際形象與表現。之後為求理論與實務結合,期以運動科學理論強化運動競技表現,於民國一○一年八月與運動科學研究所進行整併,下設運動競技碩士班與運動科學碩士班。而後為使運動科學能有更多的機會實際應用、使運動競技訓練能有更科學化的分析及規劃,於民國一○六年八月取消學籍分組整成運動競技學系碩士班,並以競技訓練組、競技科學組分組招生,學位名稱教育學碩士。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缺血預處理對200公尺捷泳運動表現之影響
    (2023) 吳浚鋒; WU, Chun-Feng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討缺血預處理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 對於游泳選手在200公尺捷泳運動表現之影響。方法:本研究招募13名高中以上之男性游泳選手。每位受試者依隨機交叉平衡之方式分別進行控制處理 (CON),IPC處理 (加壓220 mmHg) 與SHAM處理 (加壓20 mmHg),其中IPC與SHAM包含進行3個循環的5分鐘缺血與5分鐘再灌流。另外,在加壓前與後以及測驗前與後,均會量測血乳酸值、運動自覺努力強度和疼痛自覺程度,並全程使用近紅外線光譜儀監控肱三頭肌之肌肉氧飽和度。結果:不同實驗處理對於200公尺捷泳測驗的完成時間,皆無顯著差異 (IPC vs. SHAM vs. CON, 137  12 vs. 136  12 vs. 138  13秒, p> .05)。每50公尺分段的完成時間之間亦無顯著差異。3種實驗處理對於捷泳測驗後的血乳酸、運動自覺努力強度與疼痛自覺程度等指標,也無顯著差異。此外,IPC與其他實驗處理相比,無法影響運動過程中的肌肉氧飽和度指標。結論:IPC無法促進200公尺捷泳運動表現,建議未來研究可採用有氧代謝占比較高的長距離游泳,以檢驗IPC對於游泳表現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