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競技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2

本系於民國八十九年開始進行籌備會議及規劃工作,於民國九十年八月正式成立,定名運動競技學系,並於民國九十五年三月完成第一屆碩士班招生。本系主要致力於培育優秀運動選手及專業競技運動教練,並進行提升競技運動之科學研究,以強化我國運動競技實力,增強運動競技能力,期提昇我國國際形象與表現。之後為求理論與實務結合,期以運動科學理論強化運動競技表現,於民國一○一年八月與運動科學研究所進行整併,下設運動競技碩士班與運動科學碩士班。而後為使運動科學能有更多的機會實際應用、使運動競技訓練能有更科學化的分析及規劃,於民國一○六年八月取消學籍分組整成運動競技學系碩士班,並以競技訓練組、競技科學組分組招生,學位名稱教育學碩士。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不同頻率全身震動對下肢運動表現之立即性影響
    (2009) 郭京漢; Ching-Han Kuo
    目的: 本研究目的是探討兩種不同頻率(肌梭激發頻率與下肢肌肉共震頻率)全身性震動對於下肢運動表現之立即性影響。方法:本研究以15位一般人為受試者,並依照平衡次序法分別做三組刺激(高頻組:頻率32 Hz、震幅1 mm。低頻組:頻率18 Hz、震幅3 mm。控制組:無震動刺激),分別在震動平台上做60 秒,2 秒1 次的蹲踞訓練,每次訓練五組。刺激前後以測力板擷取連續三次垂直跳與單足閉眼站立平衡,同時以Biopac MP 150 擷取股直肌與股二頭肌肌肉活性做事後探討。結果:研究結果發現,連續三次垂直跳第一跳中,高頻組與低頻組跳躍高度前後測達顯著進步(p<.05),且高頻組進步率最高(5.37%),而肌肉電位三組差異率皆呈現下降的趨勢。連續三次垂直跳第二跳中,低頻組在起跳高度進步幅度最高(17.1%),而股直肌活性差異值最低(-15.4%)。在單足閉眼站立平衡項目中高頻組與低頻組在重心位移速度上進步率皆提升(3.8%與1.9%),控制組則為下降(-2.89%),肌肉電位三組皆呈現下降的趨勢。結論:研究結論為震動組對於連續三次垂直跳之第一跳高度有顯著增進,且高頻組較優異,同時對平衡能力也有增加,控制組則無。
  • Item
    不同振幅與頻率振動運動對生理反應之影響
    (2010) 黃羿蓁
    目的:本研究在探討不同頻率與振幅之振動運動,對心跳率、攝氧量、血乳酸、血壓及心跳率變異性之影響。方法:12位健康男性大學生(年齡,22.3 ± 1.9歲;身高:174.8 ± 6.1公分;體重:68.5 ± 5.3公斤),本實驗採重覆量數且平衡次序之設計。所有受試者均以半蹲姿勢於振動平臺上接受振動6分鐘、間隔休息10分鐘(坐姿)之三種不同實驗處理,振動運動包含低頻率 (10 Hz) 、中頻率 (30 Hz) 、高頻率 (50 Hz),搭配不同振幅 (0.4 mm, 2 mm) 。實驗過程中,以CORTEX代謝量測系統及血乳酸分析器分別檢測攝氧量及血乳酸。並以Polar心率錶及HRV分析軟體監控振動期間的每跳心跳率。本研究以重覆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各變項間的差異。結果:本研究之心跳、血乳酸、攝氧量、血壓及心跳率變異性皆與安靜值達顯著差異 (p< .05) ,但不同振幅或頻率之搭配,各變項振動運動處理間均無顯著差異。而振動運動時的平均攝氧量及血乳酸分別為15.20 ± 0.69 ml/kg/min與4.1 ± 0.3 mmol/L。不論在高或低振幅搭配10 Hz之振動運動時的平均動脈壓均顯著高於安靜值。而HRV之CCVLF(低頻功率)在10 Hz與30 Hz搭配不同振幅時均顯著低於安靜值,但50 Hz則無顯著差異。結論:不同頻率 (10 Hz, 30 Hz, 50 Hz) 和振幅 (0.4 mm, 2 mm) 之振動運動可能會導致相似的生理反應,不過,振動運動屬於低強度之運動。再者,低振幅 (0.4mm) 與低頻率 (10 Hz) 之振動運動似乎會增加心血管壓力。
  • Item
    不同振幅振動運動對於衰竭性運動後生理恢復之影響
    (2010) 盧燕鈴; LU Yen-Ling
     目的:探討低頻率 (8 Hz) 不同振幅振動運動 (whole-body vibration, WBV) 對衰竭運動後生理恢復之影響。方法:21名大學男性學生(年齡,20.4±2. 6歲;身高,175.7± 5.8 cm;體重,71.3±6.9 kg)自願參加本重覆量數實驗設計之研究,且須於衰竭性腳踏車運動後,分別接受三種10分鐘的實驗處理,包括無振動運動 (0 Hz, 0 mm, Con) 、高振幅 (8 Hz, 4 mm, HAT) 與低振幅振動運動 (8 Hz, 1 mm, LAT)。所有受試者坐在振動平臺上10分鐘。隨後,所有受試者以仰臥姿安靜休息1小時。在實驗處理與恢復期時,檢測攝氧量 (VO2) 、運動後過攝氧量 (EPOC) 、心跳率 (HR) 與血乳酸 (La)。結果:HR、La以及EPOC在三種不同振幅振動運動處理間,皆未達顯著差異。不過,絕對與相對的攝氧量,在WBV處理時,HAT明顯高於Con與LAT(絕對攝氧量,Con vs. HAT vs. LAT, 0.578 ± 0.075 vs. 0.693 ± 0.132 vs. 0.568 ± 0.068 L/min, p< .05;相對攝氧量,Con vs. HAT vs. LAT, 8.21 ± 1.18 vs. 9.76 ± 1.84 vs. 8.00 ± 0.90 ml/kg/min, p < .05)。結論:不管高或低的振幅,低頻率 (8 Hz) 的全身振動運動均無法改善衰竭性運動後之生理恢復。不過,在衰竭性腳踏車運動後,高振幅振動運動的介入仍會增加能量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