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競技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2

本系於民國八十九年開始進行籌備會議及規劃工作,於民國九十年八月正式成立,定名運動競技學系,並於民國九十五年三月完成第一屆碩士班招生。本系主要致力於培育優秀運動選手及專業競技運動教練,並進行提升競技運動之科學研究,以強化我國運動競技實力,增強運動競技能力,期提昇我國國際形象與表現。之後為求理論與實務結合,期以運動科學理論強化運動競技表現,於民國一○一年八月與運動科學研究所進行整併,下設運動競技碩士班與運動科學碩士班。而後為使運動科學能有更多的機會實際應用、使運動競技訓練能有更科學化的分析及規劃,於民國一○六年八月取消學籍分組整成運動競技學系碩士班,並以競技訓練組、競技科學組分組招生,學位名稱教育學碩士。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不同劑量缺血預處理對蹲舉表現之影響
    (2022) 張政宏; Chang, Cheng-Hung
    目的:探討不同劑量缺血預處理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IPC) 對於阻力訓練經驗者蹲舉運動表現之影響。方法:本研究共招募12名成年男性。每位受試者先進行控制處理 (CON),接著以隨機交叉平衡次序方式,分別進行三種實驗處理,包括40分鐘 (IPC40)、20分鐘 (IPC20) 和偽處理 (SHAM),其中IPC40為交替加壓雙側大腿220 mmHg,進行4循環5分鐘的缺血與5分鐘的再灌注,而IPC20則為2個循環,SHAM則為20 mmHg。實驗處理結束後,受試者須進行3組70%1RM的蹲舉至衰竭測驗。蹲舉過程中,計算反覆次數和訓練量,以及使用測力板和位移計蒐集相關動力學指標,並以近紅外線光譜儀檢測肌肉氧飽和度。結果:蹲舉時的反覆次數、訓練量、動力學指標和肌肉氧飽和度,在4種處理之間均無顯著差異。不過,在最大速度方面,IPC40、SHAM與CON的第二、三組均顯著低於第一組 (第一組 vs. 第二組 vs. 第三組, IPC40: 0.96 ± 0.12 vs. 0.91 ± 0.13 vs. 0.89 ± 0.11 m/s, SHAM: 0.95 ± 0.09 vs. 0.89 ± 0.10 vs. 0.86 ± 0.10 m/s, CON: 0.98 ± 0.12 vs. 0.89 ± 0.12 vs. 0.84 ± 0.12 m/s, p< .05),而IPC20則在各組之間無顯著差異。在含氧血紅素變化率方面,IPC20與CON的第二、三組顯著高於第一組 (第一組 vs. 第二組 vs. 第三組, IPC40: -17.2 ± 7.9 vs. -14.7 ± 7.4 vs. -14.2 ± 7.7 µmol·L-1, CON: -17.5 ± 5.6 vs. -15.2 ± 5.3 vs. -14.4 ± 5.5 µmol·L-1, p < .05),SHAM的第二組顯著高於第一組 (第一組 vs. 第二組, -15.8 ± 5.8 vs. -13.6 ± 6.7 µmol·L-1, p < .05),而IPC40則在各組之間無顯著差異。結論:不同劑量的IPC,均無法改善蹲舉運動的反覆次數和訓練量。不過,IPC20似乎具有延緩最大速度流失的效果,而IPC40則可維持含氧血紅素的解離。
  • Item
    靜態伸展對女性舉重選手臥推與蹲舉表現的影響
    (2013) 鍾誱金芮; Chung, Chieh-Jui
    目的:探討靜態伸展後對女性舉重選手臥推與蹲舉最大肌力 (1 repetition maximum, 1RM) 以及柔軟度表現的影響。方法:本研究以12名女性舉重運動選手為受試對象,並採隨機交叉之實驗設計。受試者須在1RM測驗前,分別接受上半身或下半身的靜態伸展處理 (static stretching, SS) 與控制處理 (control, CON) 。每個伸展動作皆維持30秒,休息30秒,並反覆3次,而控制處理則不進行任何伸展活動。實驗處理後立即進行1RM測驗,每種實驗處理間至少間隔48小時。柔軟度測驗為坐姿體前彎與肩部柔軟度測驗,在實驗處理前後,分別進行柔軟度測驗。結果:靜態伸展對於臥推1RM表現方面,在2種實驗處理之間並沒有顯著差異(靜態伸展處理vs. 控制處理,57.7 ± 10.9 vs. 58.4 ± 11.0 kg,p > .05),不過,會明顯降低蹲舉1RM表現(靜態伸展處理vs. 控制處理,122.9 ± 27.4 vs. 126.7 ± 27.8 kg,p< .05)。臥推1RM的變化量([靜態伸展處理-控制處理]/控制處理 × 100%)與蹲舉1RM的變化量之間,並無顯著差異 (p > .05)。不論是右肩柔軟度(靜態伸展處理vs. 控制處理,1.58 ± 10.52 cm vs. 2.08 ± 11.55 cm,p < .05)、左肩柔軟度(靜態伸展處理vs. 控制處理,6.17 ± 11.05 cm vs. 6.75 ± 11.75 cm,p < .05),或是坐姿體前彎(靜態伸展處理vs. 控制處理,42.3 ± 6.0 cm vs. 41.8 ± 5.9 cm,p < .05),在兩種實驗處理之間,並無顯著差異。結論:靜態伸展 (3 × 30 s) 並不會影響女性舉重選手的柔軟度表現,也不會影響臥推1RM表現,但是會顯著地降低蹲舉1RM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