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2

研究表現

根據最新2017年國際高等教育資訊機構QS(Quacquarelli Symonds)公布「全球大學學科領域排名」,本校排名持續上升至全球310,而本系專精三大領域學科均獲佳績。包括語言學科從過去4年名列51至100名,進步到第48名;現代語言學科從去年101至150名,進步到51名至100名,進入全球百大;英語文學學科從去年201至250名,上升至151名至200名。顯見本系於外國文學、語言學及英語教學三大領域具備高度國際競爭力。

就業輔導

為考量同學未來邁向學術,公務體系與不同行業的就業需求,本系每學期固定舉辦多場升學就業座談,邀請傑出系友回系分享於本系的學習經驗與收穫,以及如何將此經驗轉化成本身職場的動力,藉此幫助同學規劃未來職涯方向,並及早擬定選課計晝。也另藉由邀請業界專業高階主管加強學生職場倫理、態度與文化的訓練。希藉知識面與態度面的教育,讓本系畢業生在進入職場時更具競爭力。

獎學金

本系提供許多獎學金鼓勵成績優異或家境清寒之學生就讀,例如:英語系教育基金會獎學金、傅一勤教授獎學金、文學獎學金、馬春英教授獎學金、楊景邁教授獎學金、優秀學生獎學金和清寒獎學金。另外也提供學生僱傭型工讀與學習型獎助金的學習機會。各項計畫亦提供兼任助理及工讀的機會。

未來發展

本系各班制學生未來不管進入到學術研究、公務體系或是各行各業,最重要的憑藉就是紮實的語文能力。一向為各界所肯定,同學在經過文學、語言學與英語教學的學術研究專業訓練後,絕對是國內外同領域的佼佼者。本系對培養在學生語文知能不僅有很高的期許,也鼓勵修習校內跨領域學程,以提升就業競爭力與終身學習能力。目前本校已與臺灣大學及臺灣科技大學組成臺灣大學聯盟,地緣利便,課程與圖書等各項軟硬體資源共享,本系學生可以針對未來各項需求,跨校選修需要的學分學程。

本系有悠久的歷史與優良的傳統,身為師大英語人一向是一種榮譽、一種驕傲,但面臨瞬息多變的時代,加強充實自己的語文能力與專業知能以讓「師大英語,英語大師」的卓越口碑傳承下去,就成了每一個師大英語人的責任,也是本系師生共同努力的目標。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論英文社會形象及其意識形態:與英文所有權之關聯
    (2012) 李婉歆; Lee, Wan-Hsin
    本研究旨在探究全球化影響之下英文在臺的社會形象(social images)、觀感(perceptions)、以及臺灣民眾的英文意識形態(language ideology of English),由過去文獻已知英文被賦予十分正面的社會價值(e.g. Chen 2006; Lee 2008; Tsai 2010;Wang 2000)。然而,過去研究鮮少探討臺灣民眾對英文的意識形態,或以英文能力為變因,討論不同的英文觀感和意識形態。藉由訪談,本研究討論英文的意識形態如何因為英文所有權,即能力與否,而有顯著差異。 本研究共有38 位受訪者,其中,有14 位英文使用者(English users)和24 位非英文使用者(non-English users)。訪談的總時數是24 小時18 分鐘。鑒於近期的研究顯示,訪談內所透露出的互動和訊息不應被視為不自然(artificial)和線型(linear) (e.g. De Fina 2011; Worthem et al. 2005),本研究把訪談語料依其結構和相關性分成兩大類。第一類為受訪者對訪談問題的直接回應(direct responses),第二類則是由訪談問題所導出受訪者相關的過往經驗、反映及想法(semi-directresponses)。相較於直接回應,部份相關的回應有較高的可靠性,因為受訪者對於對話內容以及訪談流程的干預明顯降低。 研究結果指出,在訪談的直接問答之間,所有受訪者皆強調英文的必要性, 此主流意識形態可從受訪者對學習英文的肯定及對於英文能力不足者的貶抑 (deprecation)窺知。此初步的研究結果大致呼應已知的文獻,代表英文以及它被賦予的正面形象已是廣為認同、接受、並視為理所當然的社會價值體系裡一環。除此之外,受訪者所透露出對於英文在就業上的幫助也顯示英文在臺灣社會有著高工具性(instrumental),並在個人職業生涯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這象徵英文是一種資本(capital)。由於英文被視為職場和學術利器的形象鮮明,雖英文使用者和非英文使用者看似對英文抱有相同概念(conceptulization),英文使用者和非使用者無可厚非地在全球化的社會之下定位不同。 相較之下,間接回應顯示英文的接受度在非正式或同儕對話中反而明顯降 低,且個人的英文能力和英文的所有權並非自稱。英文使用者和非英文使用者都會以主觀的條件審視英文及說話者進而認證或否定英文的所有權。此外,雖英文被視為必要,但是,對話的情境決定語言的選擇(code choice),不適當地顯露英文能力反而容易招致負面觀感。研究結果也顯示英文使用者和飛英文使用者都會為了語用的需求在日常對話中穿差英文,但有趣的是受訪者皆一致認定英文使用者在非正式場合下有責避免使用英文。研究結果發現,英文能力與否影響說話者 在言談中的定位,同時也影響英文的意識形態。 本研究以英文能力為變因探導英文的社會形象和意識形態,由於時間和區域 限制和等因素,未能收集多方語料以更深度探究本文的研究目標。在未來研究中若能補足語料收集上的不足,將會對此研究方向及結果有所助益。
  • Item
    石黑一雄小說中全球化時代下的後帝國身份
    (2009) 黃思萍; Szu-Ping Huang
    本文探討石黑一雄小說中後帝國身分的生成與轉化。伴隨著二戰後大英帝國的解體,後帝國身分的建構與殖民、後殖民和全球化的演變歷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本文的中心論點是石黑一雄小說的互為文本性揭示了殖民與後殖民歷史與當代全球化的演進互為表裡,並尋求後殖民論述與全球化論述對話的可能性。本論文分成五個章節。在第一章,我將討論石黑一雄所論述的後帝國身分如何呼應後殖民歷史到全球化時代的過渡,並揭示後帝國身分在不同的歷史脈絡和時空背景下會有不同的論述呈現。接著我會討論全球化論述刻意與後殖民論述斷代的危險性。在第二章,我將討論《長日將盡》中英國的身份認同危機與後殖民情境的微妙關係。英國性在帝國瓦解後歷經了身分建構上的混淆,而選擇了擁抱英國傳統的極度內縮與排他性,但終將不敵殖民歷史與文化的滲透及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的介入。在第三章,我將討論《我輩孤雛》中鴉片貿易與帝國主義戰爭做為當代全球化不均衡發展的寓言。接著,我將引用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的空間論述來探討跨國身分與資本主義空間生產的辯證關係,並揭示石黑一雄對資本主義經濟的批判。在第四章,我將檢視《別讓我走》中複製人的生存困境如何與哈特與內格里(Michael Hardt and Antonio Negri)的「帝國」概念遙相呼應。石黑一雄不僅批判當代生化科技的濫用,亦同時抨擊了全球化時代下資本主義的過度發展。接著,我將探討「諸眾」做為反帝國的身份主體的能動性與缺憾。在第五章,我總結全篇論文的觀點:不同於全球化論述認為後殖民論述在當代已缺乏論述基礎,全球資本對於勞力的壓榨雖不同於帝國武力侵略,但對於殖民與帝國歷史的關照在探討全球化時代下的後帝國身分仍有其必要性與迫切性。
  • Item
    狂聲見我:東亞跨界文化流動下的台灣嘻哈樂
    (2015) 王友良; Wang, Yu-Liang
    摘要 本文以台灣嘻哈音樂在東亞影響下之跨界合作為主要研究目的。台灣嘻哈樂在經過二十餘年的發展後,從初期的模仿到中期的音樂型態在地化,再至現今與東亞國家進行各項跨界音樂交流,帶出台灣嘻哈音樂多樣且豐富的文化流動與可變性,同時也呈現出台灣嘻哈音樂在全球化潮流下跨界亞洲之可能性。 本文分為三章。第一章探討嘻哈樂的歷史起源、饒舌音樂形式與其全球化過程,並利用阿君.阿帕度萊(Arjun Appadurai) 全球景觀理論指出嘻哈文化所具有的跨國族群離散與媒體景觀等特質,與饒舌樂所具有的多變性,使嘻哈音樂能夠在不同的文化中發展出多樣風貌。第二章以東亞脈絡下的嘻哈音樂發展為主,以日本嘻哈及節奏藍調音樂與韓流(Korean Wave)風潮下的韓國嘻哈音樂為重點,指出兩者與台灣嘻哈樂的發展及形塑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第三章回歸台灣嘻哈音樂發展史,並以樂團大嘴巴、歌手李玖哲、音樂製作人Jae Chong與饒舌歌手蛋堡為例,分析其音樂風格、形象與自身之東亞跨國合作經驗。透過全球離散流動、跨國主義與跨國界認同,強調台灣嘻哈音樂在地化的同時,也經由跨國音樂合作產生了跨東亞嘻哈音樂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