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2

研究表現

根據最新2017年國際高等教育資訊機構QS(Quacquarelli Symonds)公布「全球大學學科領域排名」,本校排名持續上升至全球310,而本系專精三大領域學科均獲佳績。包括語言學科從過去4年名列51至100名,進步到第48名;現代語言學科從去年101至150名,進步到51名至100名,進入全球百大;英語文學學科從去年201至250名,上升至151名至200名。顯見本系於外國文學、語言學及英語教學三大領域具備高度國際競爭力。

就業輔導

為考量同學未來邁向學術,公務體系與不同行業的就業需求,本系每學期固定舉辦多場升學就業座談,邀請傑出系友回系分享於本系的學習經驗與收穫,以及如何將此經驗轉化成本身職場的動力,藉此幫助同學規劃未來職涯方向,並及早擬定選課計晝。也另藉由邀請業界專業高階主管加強學生職場倫理、態度與文化的訓練。希藉知識面與態度面的教育,讓本系畢業生在進入職場時更具競爭力。

獎學金

本系提供許多獎學金鼓勵成績優異或家境清寒之學生就讀,例如:英語系教育基金會獎學金、傅一勤教授獎學金、文學獎學金、馬春英教授獎學金、楊景邁教授獎學金、優秀學生獎學金和清寒獎學金。另外也提供學生僱傭型工讀與學習型獎助金的學習機會。各項計畫亦提供兼任助理及工讀的機會。

未來發展

本系各班制學生未來不管進入到學術研究、公務體系或是各行各業,最重要的憑藉就是紮實的語文能力。一向為各界所肯定,同學在經過文學、語言學與英語教學的學術研究專業訓練後,絕對是國內外同領域的佼佼者。本系對培養在學生語文知能不僅有很高的期許,也鼓勵修習校內跨領域學程,以提升就業競爭力與終身學習能力。目前本校已與臺灣大學及臺灣科技大學組成臺灣大學聯盟,地緣利便,課程與圖書等各項軟硬體資源共享,本系學生可以針對未來各項需求,跨校選修需要的學分學程。

本系有悠久的歷史與優良的傳統,身為師大英語人一向是一種榮譽、一種驕傲,但面臨瞬息多變的時代,加強充實自己的語文能力與專業知能以讓「師大英語,英語大師」的卓越口碑傳承下去,就成了每一個師大英語人的責任,也是本系師生共同努力的目標。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神話的改寫: 恩 史考特 莫馬載<< 遠古之子>> 中的想像與認同
    (2009) 耿尚瑜; Shang-yu Keng
    本論文探討神話在北美原住民身分認同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選用文本為恩‧史考特‧莫馬載的第二本小說《遠古之子》(1989)。小說中共有兩個主要的神話: 其一為今奧克拉荷馬州凱厄瓦族 (Kiowa)人變為熊的傳說,其二為美國西南部那瓦侯族 (Navajo)的變形女子 (the Changing Woman)。我認為莫馬載藉由想像力,不但改寫原住民部落的神話傳說,並且重新建構書中主人翁失落的身分認同。 本論文說明神話改寫的目的有三:(一) 闡揚原住民重視生命之周而復始的世界觀;(二) 藉由改寫及重新想像傳統部落神話,增加原住民文化信仰的流傳及更新;(三) 在重寫神話的過程中,作者試圖處理原住民雙重身分中的混雜認同。 本論文由四個章節組成。第一章介紹作者莫馬載,以及李維史陀 (Claude Lévi-Strauss) 與傅雷 (Northrop Frye) 的神話理論以作為論文的架構根基。第二章著眼於男主人翁洛克‧賽特蒙 (Locke Setman),我運用傅雷的神話理論去探討賽特蒙從人變成熊的變身過程。第三章的焦點轉向女主人翁葛瑞 (Grey),主要藉由美國西南部那瓦侯族 (Navajo) 神話中的變形女子原型,探討想像力在她的蛻變 (transformation) 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我認為葛瑞所扮演的角色不僅是賽特蒙的幫手,對他進行原住民傳統儀式的治療,更開啟了她自己從小孩變成巫師 (medicine woman)的蛻變旅程。我認為葛瑞的轉變與賽特蒙的變身極為相似,皆由四季循環呈現變形周而復始的過程。此外,本文也討論葛瑞對美國西部傳奇人物比利小子的迷戀,藉以說明原住民混雜的文化認同。第四章總結,重申文本中的三個孩童 (葛瑞、賽特蒙與比利小子) 如何融為一體,完成自我變身之旅,藉由三個神話傳說 (人變為熊、變形女子與比利小子),使原住民的身分認同如同三股編織合成的繩子般堅韌。
  • Item
    Reading from the Heart Out
    (英語學系, 2011-03-??) Kimberly Rae Connor
    This essay offers a re-reading of an American classic—Ken Kesey’s 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that rejects the conventional interpretation, one which positions the white protagonist McMurphy as the secular iconoclastic hero bravely enacting an existential drama. Instead, this reading pursues an interpretation that explores the implications and ironies of Kesey’s choice to narrate his nov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ative American Chief Bromden. By choosing a traditionally marginalized member of society to offer a social critique, Kesey is able to redirect our attention away from an interpretation that focuses on the incoherent ramblings of a presumed schizophrenic and towards a multi-vocal perspective intrinsic to the traditional worldview that Bromden inherited as his Chinook birthright. This reader, therefore, suggests a reconsideration not just of Kesey’s novel but of the way we read any text that engages an indigenous point of view. This interpretation is supported in several ways but primarily by the example of the Kiowa writer N. Scott Momaday, whose memoir The Way to Rainy Mountain provides a model for a reading Kesey’s novel through indigenous ey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