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2

研究表現

根據最新2017年國際高等教育資訊機構QS(Quacquarelli Symonds)公布「全球大學學科領域排名」,本校排名持續上升至全球310,而本系專精三大領域學科均獲佳績。包括語言學科從過去4年名列51至100名,進步到第48名;現代語言學科從去年101至150名,進步到51名至100名,進入全球百大;英語文學學科從去年201至250名,上升至151名至200名。顯見本系於外國文學、語言學及英語教學三大領域具備高度國際競爭力。

就業輔導

為考量同學未來邁向學術,公務體系與不同行業的就業需求,本系每學期固定舉辦多場升學就業座談,邀請傑出系友回系分享於本系的學習經驗與收穫,以及如何將此經驗轉化成本身職場的動力,藉此幫助同學規劃未來職涯方向,並及早擬定選課計晝。也另藉由邀請業界專業高階主管加強學生職場倫理、態度與文化的訓練。希藉知識面與態度面的教育,讓本系畢業生在進入職場時更具競爭力。

獎學金

本系提供許多獎學金鼓勵成績優異或家境清寒之學生就讀,例如:英語系教育基金會獎學金、傅一勤教授獎學金、文學獎學金、馬春英教授獎學金、楊景邁教授獎學金、優秀學生獎學金和清寒獎學金。另外也提供學生僱傭型工讀與學習型獎助金的學習機會。各項計畫亦提供兼任助理及工讀的機會。

未來發展

本系各班制學生未來不管進入到學術研究、公務體系或是各行各業,最重要的憑藉就是紮實的語文能力。一向為各界所肯定,同學在經過文學、語言學與英語教學的學術研究專業訓練後,絕對是國內外同領域的佼佼者。本系對培養在學生語文知能不僅有很高的期許,也鼓勵修習校內跨領域學程,以提升就業競爭力與終身學習能力。目前本校已與臺灣大學及臺灣科技大學組成臺灣大學聯盟,地緣利便,課程與圖書等各項軟硬體資源共享,本系學生可以針對未來各項需求,跨校選修需要的學分學程。

本系有悠久的歷史與優良的傳統,身為師大英語人一向是一種榮譽、一種驕傲,但面臨瞬息多變的時代,加強充實自己的語文能力與專業知能以讓「師大英語,英語大師」的卓越口碑傳承下去,就成了每一個師大英語人的責任,也是本系師生共同努力的目標。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異端者將永駐亡者之群:探討艾德蓋恩案子中的不死
    (2024) 林依文; Lin, Yi-Wen
    艾德·蓋恩 (Ed Gein),這位二十世紀臭名昭彰的連環殺手,成為《驚魂記》、《沉默的羔羊》及《德州電鋸殺人狂》等眾多改編作品的重要靈感來源。雖然已有許多學術討論探討蓋恩對小說和電影的重大影響,但對其個人歷史的分析卻仍然缺乏。因此,本論文旨在透過不死的概念深入探討蓋恩的生活,以揭示他人性的一面及他與社會的疏離感。首先,我通過弗里德里希·尼采的虛無主義框架,探究蓋恩的家庭背景及其心理演變。這種探索使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蓋恩在其罪行背景下的人性。接下來,我研究蓋恩與死亡之間的矛盾關係,探討他對死亡的同時否認與接受,這突顯了社會對死亡的共同恐懼和迷戀。最後,我深入探討社會如何將蓋恩變成「牲人」(homo sacer),一個可以被任何人不受懲罰地殺害但不能在宗教儀式中被獻祭的角色。通過這些多層次的分析,我從其心理和社會角度展示了蓋恩的不死身份。這樣一來,我揭示了普遍的人類焦慮和欲望,同時探討社會排斥與接受的流動。
  • Item
    來自死亡:柯慈小說《鐵器時代》中的禮物、責任、與悅納異己
    (2012) 張宇欣; Yu-hsin Chang
    援引法國理論家德希達關於禮物、責任的哲思,本論文之宗旨乃試圖探究南非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柯慈(J. M. Coetzee)小說《鐵器時代》中死亡觀念對主體所造成之影響與其所蘊含的倫理意涵。受到德希達一貫理論脈絡中隱含的給予、接受與回應等主題的影響,本論文分就三個與死亡相互關聯的主題進行分析: 「死亡」、「責任」和「悅納異己」。柯慈的《鐵器時代》一書可被視為一份柯倫太太準備給遙遠女兒的禮物,而其禮物的呈現方式為一份必須在柯倫太太死亡後才能被寄出的信件。首先,本文著眼於論述柯倫太太寫給女兒的信件為一真正純粹的禮物。其給予的條件不僅是不能被回報、必須打破禮物的經濟,更是必須以犧牲自我為前提所贈與的一純粹禮物。其次,本文的第二章節著眼於柯倫太太受限於南非殖民歷史文化的固有觀念。柯倫太太被種族隔離歷史文化形塑的觀念迫使她不加思索的行使有條件的待客之道(conditional hospitality)。柯倫太太佔有文化中「主人」的地位,時時刻刻規範排斥著南非黑人的觀念與立場。然此受制於歷史文化的觀念卻是柯倫太太持續想要擺脫的。本文最後的主題探討柯倫太太受到死亡的影響而做出的改變。柯倫太太從死亡中了解其生命的不可替代性(irreplaceability),並進而了解何為責任的重要性。柯倫太太除此更進一步去愛原本她所不能愛的「客人」,包括叛逆的少年與遊蕩街頭的流浪漢,達到了無條件的悅納異己(unconditional hospitality)。因為死亡的影響,柯倫太太最終離開在文化中「主人」的位置,並得以從自我鞏固的狀態變為慷慨給予。透過德希達的理論,讀者終能了解在《鐵器時代》一書中死亡形塑生命倫理價值的力量。
  • Item
    鬼魅與城市:法蘭克.奧哈拉詩中的德希達式「魂在論」
    (2017) 蔡之甯; Tsai, Chih-Ning
    本論文試圖從德希達所提出之「魂在論」的解構哲學視角,重新詮釋及反思法蘭克.奧哈拉詩中獨特之「此時此刻的在場美學」。 此一再詮釋的目的乃為雙向;其一,本論文以反思奧哈拉「此時此刻」美學中具極端「當下性」之在場為途徑,來檢視德希達的「魂在」哲學中死亡及鬼魂等核心概念的解構力量。其二,利用「魂在論」中對於形上學進行批判的幽靈纏繞之哲學觀為觸媒,重新剖析並質疑該美學中「立即在場」的純粹性。 本論文主要部分共分為三個章節;第一章前半部分主要闡釋德希達的「魂在論」中的鬼魅觀念如何從其早期所提出的「延異」發展而來。並進一步探討與此鬼魅性密切相關的原初死亡與哀悼等概念如何對形上學所認知的主體及在場之純粹性進行批判。本章後半部分探討法蘭克.奧哈拉藉由再現具高度在場性之「稍縱即逝的當下」所呈現的「此時此刻」美學;並從德希達的「魂在」哲學觀點,反思書寫中此種「永恆化的稍縱即逝」所展現的其實是一種極度鬼魅性的不在場(缺席)。第二章透過德希達針對攝影及檔案的鬼魅性之論述,將奧哈拉詩中的「此時此刻」美學視為一種攝影式的死亡書寫。奧哈拉為呈現極端主體在場所建構之「立即」的場景(包括「當下」時刻的即時捕捉及永恆現在式時態),其「當下性」已然被一種書寫的死亡性及鬼魅性的時態結構所制約;其所表現的因而是一種純粹在場的原初異化,「單一」的永恆回返。第三章前段首先討論奧哈拉如何利用高度自傳性的「命名」來強化一種獨特的、排他性的主體之立即在場經驗;而後根據德希達將「署名」及「自傳」視為一種被異化的死亡書寫之理論視角,檢視奧哈拉詩中此種自傳性的命名如何在初始便已被「他者化」;此種試圖透過命名來達成的獨特在場經驗呈現的反而是一種自我異質化的過程。本章後段藉由延伸「命名」之異化的論述,進一步論證奧哈拉詩中同樣為呈現自傳性之立即在場的第一人稱「我」其實是一種被鬼魅化的自我分化及自我抹除;「我」在此處並不作為主體在場的建構,而是一種魂在的哀悼狀態,不斷指向主體的原初死亡、離去、及鬼魂纏繞式的回歸。 透過闡論奧哈拉詩中在場之鬼魅性,本論文嘗試驗證並總結其所構築之純粹的立即在場其實在初始便被一種自身的延異狀態所「空間化」;所謂「在場美學」所呈現的因而是一種原初的魂在式書寫。
  • Item
    Untitled
    (英語學系, 2016-03-??) Pei-lin Wu
    Jean Cocteau (1889-1963), a French poet and filmmaker, adapted the Greek myth of Orpheus and produced three movies centered on it, which are known as the Orphic trilogy: Le Sang d’un poète (1930), Orphée (1950), and Le Testament d’Orphée (1960). His films incorporate features of Neo-classicism and Surrealism to present the main themes of art, love, and death in the Orphic myth. Death, above all, turns out to provide him with the vigor of living as a poet because it is the way to maintain the real self, his unconscious. Hence, to Cocteau, death is transcendental. He created his personal myth by communicating between the public and the private spheres, through filmmaking and his unique artistic style in the hope to also break down the barrier between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like Orpheus. What Cocteau yearned for was not the immortality of a conscious hero as that in the traditional myths, but of an unconscious poet, not confined by any rules.
  • Item
    Untitled
    (英語學系, 2016-03-??) Pei-lin Wu
    Jean Cocteau (1889-1963), a French poet and filmmaker, adapted the Greek myth of Orpheus and produced three movies centered on it, which are known as the Orphic trilogy: Le Sang d’un poète (1930), Orphée (1950), and Le Testament d’Orphée (1960). His films incorporate features of Neo-classicism and Surrealism to present the main themes of art, love, and death in the Orphic myth. Death, above all, turns out to provide him with the vigor of living as a poet because it is the way to maintain the real self, his unconscious. Hence, to Cocteau, death is transcendental. He created his personal myth by communicating between the public and the private spheres, through filmmaking and his unique artistic style in the hope to also break down the barrier between the living and the dead like Orpheus. What Cocteau yearned for was not the immortality of a conscious hero as that in the traditional myths, but of an unconscious poet, not confined by any ru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