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2

研究表現

根據最新2017年國際高等教育資訊機構QS(Quacquarelli Symonds)公布「全球大學學科領域排名」,本校排名持續上升至全球310,而本系專精三大領域學科均獲佳績。包括語言學科從過去4年名列51至100名,進步到第48名;現代語言學科從去年101至150名,進步到51名至100名,進入全球百大;英語文學學科從去年201至250名,上升至151名至200名。顯見本系於外國文學、語言學及英語教學三大領域具備高度國際競爭力。

就業輔導

為考量同學未來邁向學術,公務體系與不同行業的就業需求,本系每學期固定舉辦多場升學就業座談,邀請傑出系友回系分享於本系的學習經驗與收穫,以及如何將此經驗轉化成本身職場的動力,藉此幫助同學規劃未來職涯方向,並及早擬定選課計晝。也另藉由邀請業界專業高階主管加強學生職場倫理、態度與文化的訓練。希藉知識面與態度面的教育,讓本系畢業生在進入職場時更具競爭力。

獎學金

本系提供許多獎學金鼓勵成績優異或家境清寒之學生就讀,例如:英語系教育基金會獎學金、傅一勤教授獎學金、文學獎學金、馬春英教授獎學金、楊景邁教授獎學金、優秀學生獎學金和清寒獎學金。另外也提供學生僱傭型工讀與學習型獎助金的學習機會。各項計畫亦提供兼任助理及工讀的機會。

未來發展

本系各班制學生未來不管進入到學術研究、公務體系或是各行各業,最重要的憑藉就是紮實的語文能力。一向為各界所肯定,同學在經過文學、語言學與英語教學的學術研究專業訓練後,絕對是國內外同領域的佼佼者。本系對培養在學生語文知能不僅有很高的期許,也鼓勵修習校內跨領域學程,以提升就業競爭力與終身學習能力。目前本校已與臺灣大學及臺灣科技大學組成臺灣大學聯盟,地緣利便,課程與圖書等各項軟硬體資源共享,本系學生可以針對未來各項需求,跨校選修需要的學分學程。

本系有悠久的歷史與優良的傳統,身為師大英語人一向是一種榮譽、一種驕傲,但面臨瞬息多變的時代,加強充實自己的語文能力與專業知能以讓「師大英語,英語大師」的卓越口碑傳承下去,就成了每一個師大英語人的責任,也是本系師生共同努力的目標。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台灣華語「爆」的語意分析
    (2023) 陳珈琳; Chen, Chia-Lin
    本研究探討台灣華語爆一詞的多義性,採用爆在各種語境下的使用進行綜合分析。Huang (2008) 曾探討爆的歷時語義變化,亦討論爆在現代華語中的用法。雖然Huang提及隱喻變化是爆語意變化的一種機制,但並未深入探討隱喻如何影響爆的語義延伸。此外,Huang也未涵蓋所有新興的爆的義項,尤其是近十年來爆出現的新用法。為了彌補先前研究的不足之處,本研究探討台灣華語爆的多種義項,並詳細分析隱喻 (metaphor) 和意象圖式 (image schema) 在解釋爆的語意延伸時的角色。  本研究從台灣流行社群媒體平台蒐集語料,並採用Johnson (1987) 的意象圖式,特別是容器圖式 (The Containment Schema) 和力量圖式 (The Force Schema) 以及相關隱喻,有效地解釋了台灣華語中爆的多種義項。此外,本研究也發現爆的新興含義或創新用法,例如「破壞情節」、「迅速而廣泛」、「不受任何限制或約束地從事活動」,以及「破壞」。  本研究以爆在社群媒體平台的實際用法為基礎,並運用隱喻和意象圖式對爆的義項進行全面的分析,期望透過本研究能更深入地了解台灣華語爆的多種義項和用法。
  • Item
    政治語言的隱喻:以韓國瑜的演講為例
    (2022) 張心玲; Chang, Hsin-Ling
    隱喻是一種「借彼喻此」的修辭法,用具體的經驗來說明一個抽象的概念,像是我們所熟知的「人生是一場夢」和「人生是一段旅程」。人生是抽象的概念,但是「夢」和「旅程」就是具體的經驗,而人生的概念就會被後面所用的具體經驗所引導而對人生產生正面或負面的感受。直到喬治.雷可夫教授和馬克.詹森教授在1980年出版《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奠定了認知語言學研究的里程碑,開創隱喻研究的新紀元,啟迪我們重新思考隱喻不僅只是文學的表現,而是影響了我們的思想和行動。這也影響往後40年對隱喻的研究,並拓展到其他語言學的相關領域。本研究以韓國瑜的六場演講辭為分析語料(三場高雄市長選舉演講及三場總統選舉演講),分別比較前後演講辭在隱喻的使用上以何種種類為最多以及是否有因目標聽眾的不同而影響隱喻的使用種類,進而推敲韓國瑜在演講中使用隱喻的目的。本研究隱喻分類的方法以目標域為主,相同的目標域映射不同的來源域會產生不同的隱喻,進而影響聽眾的思維和行動。政治人物運用隱喻影響選民的思維和行動是為了得到支持最後得到選票。本研究的分析結果顯示,韓國瑜在兩種不同的選舉中都偏愛用「擬人」的隱喻,「擬人」是政治人物常用的隱喻種類之一,也很容易用此來創造正面或負面的印象。韓國瑜在三場市長候選人演講辭共用了29個隱喻,其中有近三分之二都屬於擬人的方法,三場總統候選人演講辭共找到了14個隱喻,有近三分之一是屬於擬人的方式。韓國瑜在市長候選人及總統候選人的演講也會因目標聽眾的不同而用不同的隱喻,例如:韓國瑜選高雄市長時,他的隱喻中以高雄為目標域是最多的,達到二分之一以上,而他在選總統時,他的隱喻中以政府為目標域則是最多的,達到三分之一以上。我們並將韓國瑜在選總統時所用的隱喻,和Pavlíková在2021年做的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川普候選人與拜登候選人共10場演講辭隱喻的研究結果做比較,也和Lenard and Ćosić在2017年研究克羅埃西亞前總理Ivo Sanader 政治演講所使用的隱喻做比較,雖然同是總統或總理的選舉,但因國家不同文化不同,所用的隱喻也各有不同。關鍵字:隱喻,韓國瑜,政治選舉演講辭
  • Item
    Untitled
    (英語學系, 2019-03-??) Kim-Su Rasmusse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change between Ricoeur and Derrida concerningmetaphor. I argue that the exchange is not a “missed encounter,” as EftichisPirovolakis has suggested, but exemplifies a hermeneutic situation in whichtheoretical divergence is supplemented by a practical convergence. Rather thana mere exegesis of the exchange between Ricoeur and Derrida, I emphasize thepractical implication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poetic metaphors. To be morespecific, I emphasize the case of Paul Celan’s poem “Blume” and the semanticdensity of the central metaphor. Although Ricoeur and Derrida diverge in strictlytheoretical terms, their theoretical positions—when translated into practicalterms—establish different but convergent paradigm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poetic metaphors
  • Item
    華語「臭」字相關慣用語與成語之第一語言習得
    (2016) 鄭淑君; Cheng, Shu-Chun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華語為母語的學童如何詮釋華語「臭」字相關慣用語與成語。三大操縱變因包含慣用語與成語之差別、熟悉度和語境效應。本研究方法採用兩個口頭詮釋測驗,分別讓受試者在有無語境提示下詮釋「臭」字相關慣用語與成語。研究對象共分為六組,每組十五人,分別由平均年齡六歲、七歲、九歲、十二歲和十五歲學童與成人共九十位受試者所組成。 研究結果如下:首先,關於慣用語與成語兩類表現,可視為華語口語及書面語的掌握差異。五組學童組皆在慣用語之譬喻詮釋較佳,而成人組則為成語。然而,熟悉度被證實對大班、小二學童造成顯著影響。五組受試者皆在熟悉之慣用語與成語表現最佳,而成人組則在不熟悉類別仍表現優異。各組皆在提供語境測驗中展現較好的表現,所以語境效應的確能幫助六組受試者理解隱喻。最後,根據各組學童受試者與成人組之「臭」字相關慣用語與成語詮釋表現來看,可發現掌握隱喻之能力隨著年齡增加而進步。大班學童尚未具備詮釋隱喻之能力,其詮釋偏向字面意義為主。小二學童比大班表現佳,但仍較依賴字面意義。小四學童開始能詮釋隱喻。此三組兒童皆需要語境之提示達到正確詮釋隱喻。小六學童和九年級學生能在字詞獨立狀況下,成功詮釋隱喻,但此兩組表現仍未達成人組之表現。
  • Item
    認知語義教學法對台灣高中生學習英文介詞in, on 和 at 的效益研究
    (2006) 許雅惠; Hsu Yahui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認知語義教學法運用於英語介詞教學之情形,並以傳統教學法為對照,比較兩者在此項教學之成效。同時,學生在學習介詞時所遭遇的困難,也是探討的重點。 本研究以兩班竹北高中二年級英文文法選修班的學生為對象,隨機指定為實驗組和控制組。實驗組接受認知語義教學法,而控制組接受傳統教學法,兩組分別以不同的教學法進行介詞教學,並接受前測及後測以比較其教學效果。同時,本研究也實施問卷調查,藉此了解學生對此項教學之反應。 研究結果顯示,傳統教學法和認知語義教學法皆有助於介詞的學習,但兩種教學法所產生之效果並無顯著差異。研究結果也顯示,不同意指的介詞用法呈現不同難易度,學生對於意義較抽象的介詞題目得分普遍低於意義較具體的用法。而問卷結果則反映,比起控制組學生對於傳統教學法的認同度,實驗組對認知語義教學法的接受度顯得略低。
  • Item
    中文報紙之新聞標題及廣告用語中後設隱喻之語意研究
    (2005) 黃欣然; Hsin-jan Huang
    本研究依據Flip G. Droste所提出之後設隱喻理論,旨在探討其在中文報紙中新聞標題及廣告用語之語意與語用功能。研究所採用語料來源為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及其網站。 研究結果顯示﹐後設隱喻在中文語料中為自然語言的必要之一部分,而非僅是修辭潤飾上的功能。語言是因為需要而產生,以達到某種效果;後設隱喻的功能正符合新聞標題及廣告用語之目的:吸引讀者注意,並在有限的時空內,表達雙重的涵義。在依據內容、結構及觸發之語料分類中,社會新聞、雙字詞及語意歧義分別為各類中出現頻率最高者。中文的語言特性使後設隱喻在相較英文下,有良好的發揮空間且有更多的表現型態。它可以是由下列所觸發:(1)句法歧義;(2)語意歧義;(3)專有名詞之嵌入;(4)音譯。需要強調的是,語料蒐集過程中發現,中文後設隱喻的先決條件為先有隱喻的涵義,再從字面上獲得另一符合語境和指涉架構之用法,尤其字音、字型需一致,才不至於與隱喻、雙關語、假後設隱喻混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