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語文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46

成立沿革

台灣本土教育的長期空白,在近年的民主化、本土化的潮流下,逐漸使本土教育成為國家的重要教育政策。教育部亦因應民間文教團體的呼籲,積極鼓勵大學成立本土文化學門的系所。本系前身「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於2002年2月由莊萬壽教授商請姚榮松教授、許俊雅教授共同擬定計畫書提出申請,同年7月獲教育部同意設置。2002年11月28日「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籌備處」成立,由莊萬壽教授擔任籌備處主任。2003年3月開始辦理招生,招收碩士班研究生,8月1日「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正式成立,莊萬壽教授轉調本系專任教授兼所長。

2006年本系成立「在職進修碩士學位專班—台灣研究及母語教師班」,提供在職教師以及母語支援教師進修,2016年於完成階段性任務後停招。2008年本系成立博士班,向上延展台灣研究;2009年申請增設學士班,並於2011年起招收學士生,向下紮根,同時整併博士班、碩士班、碩士在職專班及學士班為「臺灣語文學系」,期以完整一貫之學制,兼顧教學與研究、理論與實務,為台灣研究培育更多新血。

歷年來本系分別由莊萬壽、姚榮松、李勤岸、林芳玫、林巾力老師接管系務,在歷任所長與系主任的帶領與經營之下,積極增聘教師,使本系師資陣容越趨多元。現有專任教師包括林芳玫、林淑慧、陳龍廷、賀安娟、林巾力教授、許慧如、莊佳穎、陳玉箴副教授以及曾秀萍、汪俊彥助理教授、呂美親專案助理教授,教師專長涵蓋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各領域。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賴明弘及其作品研究
    (2007) 張雅惠; Chang Ya-Hui
    翻閱臺灣新文學運動的研究,總是可見賴明弘乍隱乍現的光影,對於這位躲在帷幕後謎樣的左翼知識人,究竟可以串起怎樣的殖民地故事,目前所見對賴明弘著墨最多的是1930年代的語言論爭,筆者以為,成長於殖民地啟蒙運動到政治運動的1920年代,成熟於普羅文化運動抬頭的1930年代,以新聞人、評論家與作家身份活躍於文化界的賴明弘,作為一個社會世代的知識分子典型,堅定不改的左翼立場與對普羅大眾始終的關懷,值得作為一個研究對象。 1930年以「年輕的馬克思男孩、闘爭的理論家」參與鄉土文學‧話文論戰;政治運動全滅後,1933年投身自由主義者經營的週刊報,以新聞人角色對社會提出批判;在社會運動領導人紛紛宣告轉向的1934年,轉而關心進步作家(反法西斯的自由進步主義)的大團結;扮演幕後斡旋的角色,1934年5月6日召集全島作家,作為臺灣新文學運動的歷史指標,成功組織「臺灣文藝聯盟」,為確立新文學運動今後的方向,以文聯使者身份前進東京,尋求指導與統一陣線,帶領臺灣文藝向「跨域交流」邁進。歸台後身體轉弱,開始以筆代劍,立志作一輩子的臺灣作家,贊成增設文學新舞台,提倡殖民地文學,協力《臺灣新文學》。 文化推手到化筆為劍的作家路,時間所歷是臺灣新文學運動最重要的時刻,本身的「和、漢文」寫作能力,讓他在戰爭期與戰後初期沒有被政治剝奪發言權,留下台灣文化人對於當代的看法,克盡在亂世為台灣人發言的責無旁貸。從書齋裡的左翼到實踐派的左翼,從普羅文學到殖民地文學,賴明弘用堂吉軻德般的信念,將「殖民地的解放」視為終極目標,並以此貫穿他的中心思想。戰後初期賴明弘兩度強調「政治解放」的光復意義,正是作為一個關心殖民地命運的時代青年,經歷日本帝國與國民政府統治後,其所思所想的總結。本論文筆者將就有限的史料,嘗試提出一種看法,希望能夠還給如賴明弘這類多數躲在幕後的文化人,一個正確的歷史評價。
  • Item
    日治時期啟蒙運動的再現:《滄溟行》、《荒村》的歷史敘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 2011-04-01) 林淑慧
    台灣大河小說常結合真實與虛構的歷史敘事,呈現關於人類命運與理想的思考。如鍾肇政《台灣人三部曲》、李喬《寒夜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滄溟行》及《荒村》,運用「台灣文化協會」、「台灣農民組合」等相關史料,再現家族參與當時啟蒙運動的情境。哲學家康德以為啟蒙的特徵是脫離「不成熟」狀態的過程,亦即修正意志、權威及理性運用之間的原有關係,並蘊含尊重人權自由的世界觀。究竟作家是如何有意識地消化龐雜的史料,再現這段台灣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又是以何種虛實交錯的寫作手法,想像或建構歷史的脈絡?本文就台灣文化協會與農民運動史料的轉化、演講的氛圍與啟蒙意義,以及主題人物的真實與想像等層面爬梳文本。同時參酌相關一手檔案、文獻,分析小說中的情節編織技巧,詮釋其歷史敘事的特殊質性,並探析作家如何藉由小說人物的言論及行動,想像日治時期台灣群眾的啟蒙思維。
  • Item
    日治時期啟蒙運動的再現:《滄淇行》、《荒村》的歷史敘事
    (臺灣語文學系, 2011-04-??) 林淑慧; Lin, Shu-hui
    台灣大河小說常結合真實與虛構的歷史敘事,呈現關於人類命運與理想的思考。如鍾肇政《台灣人三部曲》、李喬《寒夜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滄淇行》及《荒村》運用「台灣文化協會」、「台灣農民組合」等相關史料,再現家族參與當時啟蒙運動的情境。哲學家康德以為啟蒙的特徵是脫離「不成熟」狀態的過程,亦即修正意志、權威及理性運用之間的原有關條,並蘊含尊重人權自由的世界觀。究竟作家是如何有意識地消他龐雜的史料,再現這段台灣文化史上的重要事件?又是以何種虛實交錯的寫作手法,想像或建構歷史的脈絡?本文就台灣文化協會與農民運動史料的轉化、演講的氛圍與啟蒙意義,以及主題人物的其實與想像等層面爬梳文本。同時參酌相關一手檔案、文獻,分析小說中的情節編織技巧,詮釋其歷史敘事的特殊質性,並探析作家如何藉由小說人物的言論及行動,想像日治時期台灣群眾的啟蒙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