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5

教育學系創於民國35年,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校初期七系之一,迄今將屆七十年,期間組織與課程歷經變動,目前採行一系兩所之制運作。

教育學系創設之初,學制上只設大學部五年制學士班(含實習一年),招收本地生,之後增班並收海外僑生,主要來自港澳韓馬等地。另先後設有一年制及三年制教育專修科,自50年起增設夜間部六年制(含實習)學士班,至68年師範教育法公布實施後,改辦進修部三年制及四年制學師班招收現職教師,直至七十年代末。

至於研究所,民國44年單獨設立教育研究所碩士班,61年增設博士班,並開辦暑期教師碩士四十學分班。

民國76年配合學校行政組調整,系所合一。83年以後,再配合大學法修正,更名為教育學系,分設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另開辦暑期、夜間及週末等教育行政及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為因應學術日趨分化專精,92年先行設立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班,98年再設立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博士班。為有效整合人力物力資源,自100年起推動「系所合一、一系二所」政策,系所務順利運作迄今。

本學系與教育研究所位址數經遷移,初創時,教育學系設於本部校區。後與研究所分設於圖書館校區舊圖書館兩側(今博愛大樓)。後教育系遷入舊教育大樓(今進修推廣學院),而教育研究所則於61年遷入公館校區研究大樓三樓(今數學系館)。77年新教育學院大樓落成,教育系及教育研究所一併遷入三、八、九樓。

本系所教師專長涵蓋教育哲學、教育史、教育社會學、教育行政、教育政策、課程與教學等主要領域,歷來學術表現傑出。早期有田培林、楊亮功、劉季洪、黃建中、王文俊、林本、余書麟、孫亢曾等名師執教。之後獲教育部學術獎者有程石泉、伍振鷟、黃政傑、楊深坑等諸師,兩度獲教育部國家講座者為楊深坑教授。另獲國科會傑出獎者有歐陽教、簡茂發、謝文全、楊深坑等諸師。另有賈馥茗、伍振鷟、歐陽教、謝文全、吳清基及簡茂發諸師,先後獲聘為名譽教授。有關行政服務上,郭為藩、林清江及吳清基三師先後擔任教育部部長,而系友多人歷任教育部司處長或地方教育廳、局、處首長,或擔任大專院校或中小學校長、主任。

至於本系所整體表現,據英國高等教育調查機構QS公司公布「全球大學30個學科領域排名」,本校102年時教育學科排名首度獲評為第50名,103年晉升至42名,104年更躍升至22名,成績備受國際肯定。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2
  • Item
    青少年同儕社會網絡和社會心理因素與身體活動之相關研究
    (臺北市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10-12-01) 黃淑貞; 王敏華; 洪文綺; 吳齊殷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五專一、二年級學生之同儕社會網絡和社會心理因素與身體 活動的相關情形。研究者以五專一至二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利用結構式問卷收集 資料,共得有效樣本232份,回收率為92.8%。結果發現:全體研究樣本的三日身體活 動時間為213.8分鐘,花費較多時間從事的活動為走路,其次為籃球,男生身體活動 時間和強度均高於女生。研究對象所處的網絡位置不同,從事身體活動時間有顯著差 異。處在單一性別的小團體時,身體活動時間少於處在男女混合的團體或不屬於任何 團體的學生,全部為女生的小團體成員之身體活動量最少。當樣本之運動友誼網絡運 作越活躍,自覺運動利益與運動自我效能越高,自覺運動障礙越低者,身體活動時間 越長。對青少年而言,同儕社會網絡對於身體活動的淨解釋變異量較社會心理因素為 高。控制背景變項後,身體活動友誼網絡和身體活動時間顯著相關。
  • Item
    環境因素和社會支持與都市地區國小學童身體活動之相關研究
    (臺北市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9-12-01) 黃淑貞; 盧俊吉; 洪文綺; 邱雅莉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環境因素和社會支持對都市地區國小五、六年級學童身體活動之相關情形。研究者在台北市五行政區各隨機抽取一所國小之五年級與六年級學校296位學童,收集學童下課、放學及假日身體活動的強度、頻率、時間和及社會支持因素,並由家長處收集住家附近的環境因素。資料分析採描述性統計、變異數分析和複迴歸。結果發現:女學童從事較多輕度活動,男學童從事較多重度活動,在中度活動上則沒有顯著性別差異。當住家附近之交通環境較不繁忙,街道安全度高,且犯罪情形低,又加上有家人和老師陪伴一起活動時,國小學童較會從事輕度身體活動;當活動場所容易接近時,學童較從事中度身體活動;當活動場所較容易接近,以及有老師一起活動時,國小學童從事較多重度身體活動。建議政府暗和學校在推廣身體活動的策略或規劃上,應考量環境及社會支持因素。
  • Item
    臺灣金融保險業實施職場健康促進活動現況及影響推展因素初探
    (臺北市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衛生教育研究所, 2006-06-01) 黃淑貞; 洪文綺; 徐美玲; 陳秋蓉
    本研究以金融保險業為例,旨在瞭解台灣地區工商服務業推展職場健康促進的概念及現況,藉以建立職場健康促進的基礎資料,作為未來推展之參考依據。本研究以九十三年勞保局之金融保險加保公司為研究母群,抽取企業主管進行問卷調查,依據組織員工數所佔之比率採分層隨機抽樣法,共計抽出金融保險業38家,有效問卷回收34份,回收率89.47%。並邀請7位主管進行質性訪談,訪談內容經轉錄成逐字稿以收集質性資料。質性和量性資料均加以分析。研究結果顯示台灣地區金融保險業實施健康促進的情形並不普遍,活動內容以健康檢查較多,健康促進相關政策規定以規範個人行為為主,少有公司政策制度面的整體規劃。深度訪談結果歸納出「員工參與度低」及「考量經營成本」是阻礙健康促進推展的因素。公司的政策及制度、企業主管本身的信念、工會的力量、行業的工作性質、員工的特性及喜好“公司的組識及規模等皆對執行職場健康促進活動有影響。研究者建議:(一)政府應建立完喜的職場健康促進法規、配套措施。(二)給予經費補助及人力支援。(三)設置專責機構,整合並督促企業建立制度與規範。(四)強化健康教育與溝通管道,強化企業主管健康促進的理念。
  • Item
    城鄉兒童主要照顧者自覺環境因素與身體活動之關係研究
    (臺北市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 2009-06-01) 黃淑貞; 洪文綺; 殷蘊雯; 邱雅莉; 林怡君
    本研究的目的有三:(1)瞭解兒童主要照顧者之自覺環境與其身體活動情形(2)比較城鄉地區樣本自覺環境因素與身體活動的差異(3)分析各環境因素對兒童主要照顧者身體活動的相關影響。研究採橫斷式設計,樣本的選取參考台灣地區都市化程度資料,以台北市及苗栗縣後龍鎮做為城市與鄉村地區的代表,兩個地區各取五所學校之五、六年級各一班,合計549名學童主要照顧者為樣本,以自填式自覺環境量表及身體活動量表為測量工具收集資料。除作描述性統計外,並以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複迴歸考驗城鄉受試者在自覺環境和身體活動上的差異程度。結果發現如下:居住於城市地區者自覺交通環境較為便利;較鄉村地區民眾感到街道安全,但覺得環境受到污染情形較鄉村地區嚴重。在活動場所可近性部份,城市地區樣本自覺環境場所較為複雜,但活動地點較鄉村地區民眾容易接近。在身體活動表現上,鄉村地區的受訪者在工作方面的活動量高於城市地區,交通活動量、休閒活動量均為城市地區樣本的活動量大於鄉村地區受訪者,總量部分兩地區差異並不顯著,兒童主要照顧者的活動總量並未因為城鄉地區有所差異,但分項而言,城市樣本在假日時有較多的身體活動。自覺環境因素中僅活動場所的可近性一項對城市地區樣本的身體活動有預測力,城市居民之日常活動場所愈容易接近,其身體活動反而相對減少;對鄉村地區樣本則沒有任何自變項具有預測力。研究依據結果發現提出實務和未來研究方向的建議。
  • Item
    父母相關因素與國小學童安全生活之相關性研究
    (臺北市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衛生教育研究所, 2005-12-01) 洪文綺; 黃淑貞
    本研究探討 國小學童安全生活分布情形與個人及父母相關因的關係。以2001年就讀於臺灣地區國小學童為研究母群,分層隨機抽樣三至六年級共5,688名學童及其家長進行問卷調查。回收有效問卷4,826份,回收率達樣本數的85%。所收集資 料以頻率分布、平均值、標準差等描述性統計及Pearson積差相關、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複迴歸(multiple regression)等統計方式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約七成的國小學童能經常總是做到各項安全生活,其中以「用電安全」表現最好,「利用行人穿越道過馬路」則是學童在安全生活表現最差的項目。性別、年級以及家庭社經地位的不同,其學童的安全生活則有所袖共。學童的成績較差、低自尊及家庭社經地位較低者,其安全生活表現較差。父母支持與父母本身安全行為態顯著預測國小學童安全生活。建議強化家庭的功能並結合安全教育與家庭教育,以建構學童優質的安全生活環境。
  • Item
    國小學童口腔衛生行為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臺北市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衛生教育研究所, 2007-06-01) 洪文綺; 黃淑貞
    齲齒是台灣學童最普遍的慢性疾病之一,口腔衛生問題值得關切。本研究旨在探討影響學童口腔衛生行為的因素。以2002-2003年就讀於台灣各公私立國小之全體學童為母群體,依據各地區學校規模、班級數,採分層隨機抽樣,共抽出5,688名學童進行問卷調查,總計回收有效問卷4,826份,回收率為84.8%。研究結果發現:學童口腔衛生行為上表現較好的是每天起床及睡前刷牙,表現最差的是每天至少一次使用牙線清潔牙齒。女學童的口腔衛生表現較男學童為佳,年齡愈大的學童表現愈好。以複迴歸分析學童口腔衛生行為的影響因素,性別、年級、家長教育程度、學業成績、口腔衛生價值觀、父母口腔衛生行為,以及父母與同儕支持等變項能顯著預測學童的口腔衛生行為。根據研究結果提出未來研究之建議,藉以改善學童口腔衛生問題,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行為。
  • Item
    青少女運動行為探討--焦點團體訪談法之應用
    (臺北市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衛生教育研究所, 2005-06-01) 黃淑貞; 洪文綺; 劉翠薇; 李秋娓
    本研究旨在了解青少女運動行為的現況以及影響因素,以跨理論模式為主要架構,進行焦點團體訪談,並探討跨理論模式中各變項對其運動行為的情形。以臺北地區兩所國立大學一年級女學生為對象,於民國九十二年十月至十一月間在A校及B校分別進行三場焦點團體訪談,場參與為大學一年級女學生約15名,共計有100人參與訪談。訪談後,將每場焦點團體對話錄音肉容轉錄成逐字稿,依討論主題訂出分類標題,策此發展分類架構。再依字句意義予以編碼,進行內容分析,歸納出資料中的概念、主題與類型,藉以整理訪談對象的意見與論述。訪談內容經反覆詳細討論而加以歸類,兩個編碼者的內 容一致性達0.91。青少女運動行為歸納出經驗、知及行為面向。青少女對於有益身體健康的運動行為定義認知,仍有待加強;受訪者是否從事運動與其參與運動的感覺、過去運動經驗、興趣及學校活動要求有關。造成青少女不運動的主要的障礙因素,可分成生理性、心理性、社會性與跑境等層面,其中又以心理性障礙如:懶惰、怕曬黑或流汗、擔心形象受損,最令青少女困擾,成為不運動的主因。對於跨理論模式的驗證上,八個階段改變方法在此次焦點團體中有提及,值得再進一步探討其應用。研究者針對研究發提出多項建議與未來研究方向,並以本研究作為發展介入資料庫的參考。
  • Item
    臺灣地區政府機關與公營事業機構實行菸害防制法現況研究
    (臺北市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衛生教育研究所, 2004-12-01) 黃淑貞; 黃松元; 蔡善璞; 洪文綺
    本研究目的為了解菸害防制法在臺灣職場實施的情況及其成效,包括員工對菸害防制法的了解、是否免於受到二手菸的危害,如感受到職場內吸菸情形減少、對不法吸菸行為是否會加以勸阻、吸菸者是否因法令實施改變吸菸行為、以及員工對菸害防制法的評價以及認為機關內實施的有效性。研究採取郵寄問內,由工作於政府機關或公營事業單位的員工自填並寄回。問內回收1107份,回收率達61.5%,其中非執行菸害防制業務的員工佔766份。研究結果發現,菸害防制法在政府機構的執行情形最成功的是張貼禁菸標示,但是在溝通說明教育方面切實做到的比率卻較此為低,只有七成五。執行禁菸不甚徹底,超50%的員工知道有不法吸菸的情形,但卻只有7%知道機關被稽查人員開罰單。絕大多數的員工對法令內容不甚清楚。不到1/3員工認為職場內同事因法令規定愈明確嚴格,機關內的員工愈感受感到吸菸者行為的改變以及能勸阻不法的吸菸行為。吸菸者目我報告菸害防制法實施後,40%的吸菸者減少吸菸量,8%嘗試戒菸,48%的吸菸者沒有改變,行為的改變和執行方式嚴格與否為不相關。非吸菸者對法令的評價較吸菸者高,但較不覺得菸害防制法在其任職機關內實施成功。法令規定愈明確嚴格,愈對吸菸者造成心理上的壓力。研究者建議在機關內加強菸害防制法的溝通教育和禁菸的稽查以及機關執行法令應明確徹底,未來研究應擴及其他職場不對吸菸行為用較直接的測量方法並輔以生物測量的方式。
  • Item
    家庭因素和學業表現對我國國小學童視力保健與運動行為之影響
    (臺北市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衛生教育研究所, 2004-06-01) 黃淑貞; 洪文綺; 陳曉玟
    近視與運動量不足是目前臺灣地區國小學童所面臨嚴重的健康問題。本研究的目的是為瞭解並探討學業表和家庭因素對於國小中、高年級學童視力保健與運動行為之影響。研究者參考國內外相關文獻並使用開性問蒐集本土性的健康行為項目。問卷經由專家麥度以及信度考驗,及預試後定稿。民國91年9月至11月正式施測。研究者以分層叢集抽樣抽出臺灣地區5800名3至6年級學童作答,回收率達83.21%,為4826份。資料以迴歸(Multiple Regression)分析學童之學業表現和家庭因素和此兩種行為之相關情形。研究木發現,學童視力保健行為和運動行為呈現正相關。在視力保健行為方面具有預測力的因素是:學童自覺成績表現、學童對自己的學業期望、家長本身的視力保健行為與家長對於其子女視力保健行為的督促程度。而在運動行為方面具有預測力的因素是:學童自覺成績表現、學童對自己的學業期望、家長本身的運動行為與觮長對於其子女的運動行為的督促程度。本數據研究結果,應強學童的視力保健與運動行為,鼓勵學童在看完電視後應該休息,下課時間會到操場運動,此外,增加父母對於視力保健與運動的認識,除期望督促其子女的健康行為外,也應增強本身的健康行為。
  • Item
    臺灣地區國小學童健康行為現況及其與社會人口學變項之相關研究
    (臺北市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衛生教育研究所, 2003-06-01) 黃淑貞; 姜逸群; 賴香如; 洪文綺; 陳曉玟; 邱雅莉; 袁寶珠
    本研究的主旨在於瞭解目前國小中、高年級學童健康行為,包括:飲食、運動、口腔衛生、安全生活、視力保健、人際關係、心理健康、規律作息、姿勢正確及衛生習慣十項健康行為現況,並探討社會人口學變項對學童健康行為的影響。研究對象為九十學年度就讀於臺灣各公私立國小之全體學童為母群體。以分層隨機抽樣,抽取國小三至六年級學童共5,688名進行問卷調查,總計回收之有效問卷為4,826份。研究結果發現:衛生習慣為整體表現較好的行為。個別行為上表現較好的是每天吃早餐、便後洗手,及每天洗澡。表現較差的是不吃太鹹的食物、不吃太油膩的食物、每天至少一次使用牙線清潔牙齒和每半年給牙醫師檢查牙齒一次。性別方面,女生的健康行為表現較男生為佳,僅運動行為一項較男生為差。年級方面,一般皆呈現出五、六年級學生健康行為表現較三、四年級學生為佳的情形,即年齡愈大健康行為的表現也愈好,但在姿勢正確一項中,則是低年級學童表現較高年級學童佳。觮庭背景因素則是非原住民兒童、女生、與父母同住、家長教育程度愈高、職業等級愈高者,其健康行為表現愈好。根據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數項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