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5
教育學系創於民國35年,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校初期七系之一,迄今將屆七十年,期間組織與課程歷經變動,目前採行一系兩所之制運作。
教育學系創設之初,學制上只設大學部五年制學士班(含實習一年),招收本地生,之後增班並收海外僑生,主要來自港澳韓馬等地。另先後設有一年制及三年制教育專修科,自50年起增設夜間部六年制(含實習)學士班,至68年師範教育法公布實施後,改辦進修部三年制及四年制學師班招收現職教師,直至七十年代末。
至於研究所,民國44年單獨設立教育研究所碩士班,61年增設博士班,並開辦暑期教師碩士四十學分班。
民國76年配合學校行政組調整,系所合一。83年以後,再配合大學法修正,更名為教育學系,分設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另開辦暑期、夜間及週末等教育行政及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為因應學術日趨分化專精,92年先行設立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班,98年再設立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博士班。為有效整合人力物力資源,自100年起推動「系所合一、一系二所」政策,系所務順利運作迄今。
本學系與教育研究所位址數經遷移,初創時,教育學系設於本部校區。後與研究所分設於圖書館校區舊圖書館兩側(今博愛大樓)。後教育系遷入舊教育大樓(今進修推廣學院),而教育研究所則於61年遷入公館校區研究大樓三樓(今數學系館)。77年新教育學院大樓落成,教育系及教育研究所一併遷入三、八、九樓。
本系所教師專長涵蓋教育哲學、教育史、教育社會學、教育行政、教育政策、課程與教學等主要領域,歷來學術表現傑出。早期有田培林、楊亮功、劉季洪、黃建中、王文俊、林本、余書麟、孫亢曾等名師執教。之後獲教育部學術獎者有程石泉、伍振鷟、黃政傑、楊深坑等諸師,兩度獲教育部國家講座者為楊深坑教授。另獲國科會傑出獎者有歐陽教、簡茂發、謝文全、楊深坑等諸師。另有賈馥茗、伍振鷟、歐陽教、謝文全、吳清基及簡茂發諸師,先後獲聘為名譽教授。有關行政服務上,郭為藩、林清江及吳清基三師先後擔任教育部部長,而系友多人歷任教育部司處長或地方教育廳、局、處首長,或擔任大專院校或中小學校長、主任。
至於本系所整體表現,據英國高等教育調查機構QS公司公布「全球大學30個學科領域排名」,本校102年時教育學科排名首度獲評為第50名,103年晉升至42名,104年更躍升至22名,成績備受國際肯定。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Item 我國高等教育行銷之研究(2004) 王奕婷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與問卷調查,探討目前我國高等教育行銷的實施現況,及分析其實施的成效、實施困境與困境的因應之道,並根據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建議,供相關機構及人員參考。此外,本論文主要研究對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教務長、招生組長、行政人員和教師,共抽得75所學校,發出750份問卷,實得有效樣本365份,問卷處理採用SPSS for Window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 綜合文獻探討與問卷調查所得資料,得到以下結論 一、研究結論 1.大學校院實施教育行銷的程度不高,屬於中等。 2.大學校院所採用的教育行銷策略,以定位策略最常被使用,目標市場策略次之,組合策略最低。 3.大學校院進行教育行銷,並未確實落實教育行銷的規劃程序,各步驟的實施程度均為「有時如此」。 4.大學校院大都有採取定位策略,且分別依自己的特色為考量,而其中又以將自己定位為綜合型大學的學校最多。 5. 大學校院選擇學生的區隔標準中,以學生的志向興趣所佔比例最高,學生的居住地區最低。 6.大學校院使用的推廣方式非常多元,但大部分的實施程度都不高,大多不超過五成,其中以將本校訊息上網公告所最常使用,利用電視廣告打響知名度最少。 7.大學校院運用組合策略時,所使用的方式頗為多樣化,但是程度大多僅屬於「中」等,還有加強空間。而其中以設備策略最常被使用,價格策略最低。 8.大學校院實施教育行銷多已發揮中等程度效果,但仍有加強必要。 9.大學校院教育行銷的實施困境頗大,多屬於「經常如此」,其中以同仁未感受到行銷的重要性最高,缺乏校長的領導與支持最低。 10.大學校院教育行銷困境的因應之道實施程度不高,多屬於「有時 如此」,其中以校長對行銷的領導與熱心的支持最高,委託專業行銷公司辦理行銷工作最低。 11.大學校院成員對於教育行銷概念與方法的瞭解程度不高,屬於「中」等。 12.不同職務的人員對於教育行銷的實施看法大致無顯著差異。 13.不同背景的校院在教育行銷的實施上大致有顯著差異,其中以私立校院、科技大學校院、校齡為10年以下,及新生報到率為81%以上的校院較有在實施行銷、所達到的成效較佳、困境較少、且較有對困境採取因應之道。 二、建議 (一)對大學校院的建議 1. 加強目標市場策略和組合策略的運用 2. 有效落實行銷規劃的步驟 3. 多元運用行銷的推廣方式 4. 增加學校成員對教育行銷的瞭解與接受度 5. 籌措充足的行銷預算與網羅行銷的專業人才 6. 公立、師範校院和校齡21年以上的大學校院應加強行銷的工作 7. 設法改善行政人員和教師對學校教育行銷實施知覺的落差 (二)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1. 加強宣導教育行銷的正確觀念與重要性 2. 提供大學發展教育行銷的環境 3. 協助大學落實教育行銷的規劃 (三)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1. 可擴及到接受教育行銷的對象 2. 可加強對行銷應然面的探討,建立其理論架構與體系 3. 可以本研究為基礎,對探討的議題作更深入的研究 4. 可採取質量並重的研究方法,以更加瞭解教育行銷實際運作狀況Item 北歐四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與評鑑機制之研究(2007) 李曉蓉; LI, SHIAAU-RURNG北歐四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與評鑑機制之研究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北歐四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與評鑑之發展,透過對歐洲整體脈絡的探究與分析,分析丹麥、芬蘭、挪威以及瑞典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品質保證與評鑑機制之實施情形。 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壹、歐洲脈絡方面 一、歐洲各國透過各項宣言及重要文件的公佈,目前已建立共識,共同為發展「歐洲高等教育區」而努力; 二、歐洲各國受到波隆納宣言的影響,目前高等教育學位系統進行重大的改革; 三、「歐洲高等教育區」共同訂定並遵循一套品質保證的標準及方針,可以應用於高等教育機構及品質保證機構。 貳、歐洲脈絡影響北歐四國方面 一、北歐四國在品質保證的作法上各有其特色,目前為尋求相互流動及品質的相互認可,都逐漸走向波隆納宣言的架構; 二、北歐四國皆有成立專責之品質保證機構,其運作與規劃已具有相當規模,並有立法定位權能兼備; 三、北歐四國的高等教育機構在品質保證目標之策略及特色方面,各有自主的傑出作法。 本研究之建議如下: 壹、提升「歐洲高等教育區」,應加強世界各區域之行銷; 貳、高等教育系統之改革應為點滴工程,循序漸進不可躁進; 參、應用高等教育品質保證之標準與方針時,應注意各國社會文化背景脈絡; 肆、加強各國之間品質保證工作的相互交流,促進良性互動關係,並應注重高等教育的動態發展,彈性調整作法。 關鍵詞:北歐四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評鑑Item 我國大學招收外國學生政策與策略之研究─以教育行銷策略理論分析(2009) 陳靜嬋; CHEN, CHING-CHAN本研究旨在整合策略性行銷規劃理論、服務業行銷理論、行銷4P(產品、價格、通路、推廣)與行銷4C(顧客、成本、溝通、便利)的觀點,以建構探討公私立大學招收外國學生策略之研究架構─各校招生之環境分析、招生策略規劃及擬定行銷組合策略三階段。其中包括探究22所大學校院是否因不同學校類別及外國學生人數的多寡,而使其在招收外國學生策略上有明顯的差異。同時,針對5所大學,個案研究該校文獻資料、學校行政主管與外國學生訪談資料之符應程度,提供各校未來招收外國學生策略方針之參考。 本研究方法以文獻分析22所大學校院,並訪談北部地區5所公私立大學國際事務單位行政主管,及其各5位外國學生(包括大學生、研究生、交換生和華語生四類學生)。同時,問卷調查也應用於訪談25位外國學生。 本研究所獲致之主要結果如下: 一、世界主要國家的教育、學費、簽證、移民等政策產生互相推拉的力量, 影響全球外國學生的流動。 二、我國政府調整量化績效目標政策,未來朝質量兼具政策發展。 三、公立大學以碩士學位生,私立大學以大學學位生為目標市場。 四、各大學校院以外國學生類別和能力為市場區隔變數。 五、各校行銷通路以網路下載表格後郵寄申請、姊妹校交流、招生教育展為 主,並達便利需求。 六、各校行銷推廣策略以學術交流、體驗與口碑為主,媒體為輔。 七、優良師資、教學品質、獎學金、學習環境符合外國學生需求。 八、英語授課、華語課程、課業輔導、英語介面選課資訊,未達外國學生需 求。 九、來台就學成本效益高,但學校工讀機會未達外國學生需求。 十、網路招生資訊達外國學生溝通需求,國外宣傳、校園英語介面即時資訊 則未達其溝通需求。 十一、親師友的建議與親身體驗,最能影響外國學生就學意願。 十二、五所個案學校外國學生滿意度與忠誠度高。 根據上述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俾供政府與各大學校院之參考。Item 我國高等教育市場化經營策略之研究(2007) 蔡聿瑩本研究旨在瞭解我國高等教育機構為因應市場化,所採取經營策略之現況。乃藉由文獻探討與問卷調查的方法,分析「市場化經營策略」實施的情形,以及實施時所面臨的問題,同時,比較不同背景之大學校院,在執行「市場化經營策略」的程度與問題影響度上,是否具有差異。最後,提出具體可行之建議,以提供政府機關、學校與未來進一步研究之參考。 整理、歸納文獻與問卷結果,得到以下幾點結論: 1.高等教育市場化之內涵,是指以市場供需關係,引導高等教育的發展。 2.我國高等教育機構,可採行的「市場化經營策略」,包含「組織再造策略」、「競爭力優勢策略」、「品質管理策略」、「行銷管理策略」、「標竿管理策略」與「人力資源管理策略」。 3.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具備高度整體「市場化經營策略」實施現況。 4.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於六大層面「市場化經營策略」的各別實施上,雖然均已達中度策略運用或以上,但仍有加強的必要。 5.在二十二個分策略當中,需特別強化「服務品質管理系統策略」、「高等教育機構整合策略」、「軟硬體設施策略」、「流通管理策略」與「標竿程序策略」之運用。 6.「私立學校」於整體「市場化經營策略」及六大層面「市場化經營策略」的實施程度上,大部分優於「公立學校」。 7.「科技大學」於「組織再造策略」的採行度上,高於「一般大學」。 8.「小型學校」在整體「市場化經營策略」及六大層面「市場化經營策略」的採行程度上,大部分僅達中度的策略運用,實施現狀不甚理想,且顯著低於「大型學校」與「中型學校」。 9.當前我國整體高等教育機構,於施行「市場化經營策略」時,所面臨的問題,尚不算太嚴重,惟仍有問題存在。 10.「目前政府法規對學校策略運用的限制太多」導致「市場化經營策略」實施程度受到相當的影響。 11.「缺乏學校領導者對策略的支持」對我國高等教育機構執行「市場化經營策略」的程度影響最小。 12.人員之問題,乃是我國整體高等教育機構,於實施「市場化經營策略」時,所面臨之主要困難。 13.策略內部相關問題,在我國整體高等教育機構於執行「市場化經營策略」時,較不被視為困難所在。Item 我國大學公共關係現況之調查研究(2007) 林旻俐本研究旨在瞭解我國大學公共關係之現況、目的及問題與阻礙。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者主要根據相關文獻分析以及研究架構自編「我國大學推動公共關係調查問卷」,並由填答者在此問卷中之得分情形進行分析。 本研究之自變項為組織背景變項一項;依變項則為大學公共關係,分為內部公共關係與外部公共關係二層面,內部公共關係包括學生公共關係、教職員公共關係等二個範疇;外部公共關係則包括社區公共關係、校友公共關係、學術團體公共關係、企業公共關係、媒體公共關係等五個範疇。 本研究以台灣地區所有大學為調查對象,然由於考量研究者時間及經費上之限制,故本論文之研究對象僅限於公私立一般大學及科技大學,並不包括獨立學院及軍警大學。總計共發出問卷145份,其中包括公關業務之最高負責人共89份,及校友公共關係負責人共56份,扣除無效問卷,截至6月底共回收有效問卷81份問卷,回收率為55.86%。根據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t-test)、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 ANOVA)、Scheff’e事後比較法等方法考驗問卷資料後發現: 1.我國大學對於公共關係之推動有逐漸受重視的趨勢。 2.我國大學在公共關係單位編制情形上,以校內未編制專責的公關部門,但有編制專門負責的公關人員為多。 3.我國大學在推動公共關係時,多未聘請外部專業公共關係人員協助。 4.我國大學對於公共關係之推動,多傾向以舉辦活動及提供服務的形式推動。 5.我國大學推動內部公共關係之最重要目的在於增進對學校之認同感與向心力。 6.我國大學推動外部公共關係之最重要目的強調與外界的交流與合作關係。 7.我國大學推動公共關係之最大問題與障礙在於人力經費不足。 根據研究所得之結論,分別對我國高等教育機構以及後續相關研究提出建議,以作為促進學校公共關係與未來研究方向之參考。 關鍵字:高等教育、公共關係、學校公共關係Item 1990年代以來韓國高等教育改革之研究(2006) 李京熹; LEE KYUNG HEE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包括:(一)探討韓國高等教育發展與現況。(二)瞭解1990年末期以來韓國推動高等教育改革之脈絡背景。(三)探討韓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機構與改革內容。(四)探討韓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課題與並分析其特色與優缺點。本研究採用文件分析法,經由相關文獻與文件資料之蒐集、整理、歸納與分析,以探討韓國高等教育的現況與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並分析韓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內容與主要議題。本研究所獲結論如下: (一)從韓國高等教育發展史來看,目前高等教育的主要特色包含高等教育走向大眾化;高等教育高度依賴私立學校,但政府補助卻著重於國立學校;大學教育發展質量失衡。 (二)韓國高等教育改革之背景因素可從國際潮流、國內情勢與第三級教育制度本身問題三方面來分析。 (三)韓國高等教育改革均著重於提升高等教育的卓越化、開放化、多樣化、國際化。 (四)韓國政府為提高高等教育的研究品質並培養高級人才,以及強化教學與研究的結合為目的而實施Brain Korea 政策。 (五)目前韓國基於不同目的與方式而大學教育協議會、教育部、其他學術協會與媒體來進行大學評鑑。 (六)政府為減輕學生的升學壓力與中等教育的正常化與大學發展的多樣化與自主化而進行大學入學制度的改革。 (七)政府推動國立大學改革,其目的在於國立大學能夠培養國家產業發展所需要的人才、學科均衡發展與擴充基礎學術領域、增加地方國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提升地方高等教育的品質。Item 我國高等教育審議機制之研究(2008) 黃雯玲; Wen-ling Huang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由於高等教育的快速擴充以及市場化、全球化的影響,使得政府對高等教育的管理產生了世界性的變革。各國為了在保護政府的公共利益與大學的學術自由之間發展出一個平衡點,紛紛仿效英國高等教育撥款委員會(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s)的模式,透過一個介於政府與大學之間的中介組織來負責高等教育政策的諮詢、審議或經費分配的工作,避免大學與政府直接發生摩擦、衝突。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分析及比較英、日兩國與我國政府對高等教育的管理、高等教育行政組織與職權及高等教育審議機制等之異同。最後,綜合文獻分析、比較研究與訪談結果,對我國未來高等教育審議委員會之運作提出具體建議如下: 一、在法源與定位方面: (一)高等教育審議委員會應設在教育部之下,對部長直接負責; (二)高等教育審議委員會應有明確的法源依據。 二、在功能與職權方面: (一)高等教育審議委員會的職權應涵括重要高教議題; (二)高等教育審議委員會應依審議議題之不同,具備不同之「審議」或「諮詢」功能。 三、在組織與成員方面: (一)高等教育審議委員應先整合教育部相關委員會,避免疊床架屋; (二)高等教育審議委員會委員的組成應考量專業性及多元性。 四、在運作機制方面: (一)高等教育審議委員會的委員應有基本行為規範; (二)高等教育審議委員會的運作應公開透明。 五、在配套措施方面: (一)發展大學的自律機制; (二)由大學與教育部共同推動本機制; (三)建立社會的信賴感; (四)建置高等教育基本資料庫; (五)結合大學評鑑工作。Item 1990年後大學學費政策之比較研究—以我國、美國及德國為例(2005) 鄭淑華; Cheng,Shu-Hua1990年後大學學費政策之比較研究-以我國、美國及德國為例 摘 要 本文研究係採取貝瑞德(G.Z.F. Bereday)比較研究法,針對1990年後我國、美國及德國大學學費政策進行比較分析,本研究主要目的有四:一、瞭解各國大學發展與現況;二、探討各國政府與大學之間的關係;三、瞭解各國大學經費來源與學費現況。四、比較各國大學學費政策及其影響。 本研究發現:近年來大學學費政策及負擔大學費用能力的問題,在我國、美國與德國都引起相當多的討論,惟各國的發展情況仍有異同之處。相同點:一、高等教育數量大幅擴增;二、教育經費補助逐年刪減;三、公立大學學費調漲快速;四、由受教者分擔教育成本;五、提供學生財務支援措施;六、學校經費籌措多元化。相異點:一、學費政策制定之方式不同:以國家干預或市場調節的方式來看,我國為集中型、美國為分散型、德國為混合型;二、教育成本及學費高低之不同:教育成本以美國為最高、德國次之、我國再次之;學費高低以美國為最高、我國次之、德國再次之;三、學費現況及收費制度之差異性大:我國公私立大學學雜費差距大,外國學生收費比照本國生標準,但多享有獎學金;美國公立大學學雜費一般比私立大學便宜很多,但學費高低依學生身分而有所不同,只有本地生才享有最優惠;德國公立大學免學費,且適用於本國生或外國生;四、學費政策之管制方式不同:我國屬於政府管制模式、美國為市場模式、德國為政府機關模式;五、學費政策之爭議不同:我國為公私立大學學雜費差距的問題、美國為大學費用負擔能力的問題、德國為大學即將實施收費的問題;六、學費政策之影響不同:我國為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產生社會不公平現象、美國為大學費用負擔沉重造成貸款有增無減現象、德國為寬進嚴出政策致產生「萬年學生」的問題。Item 美國高等教育之重要發展階段與論題探討(2005) 葉坤靈; Kuen-Ling Yeh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美國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型大學,自殖民時期哈佛學院在1636年創立以來,歷經那些重要的發展階段,成為目前在全球高等教育上居於舉足輕重的地位,而為其他國家仿效的對象,我國的高等教育自不例外。首先,敘述南北戰爭前的發展,這個階段是美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基礎。然而殖民時期的學院,受到美國獨立戰爭後,政治、經濟的改變以及啟蒙運動,科學日益昌明,帶動產業革命的影響,也在修課內容、學生來源以及高等教育機構性質上產生相當大的變化;南北戰後,隨著政治情勢的丕變,政治更加民主化,科學又精進不已,促進科技的進步,帶動工商業的發達,而隨著國土的擴張,廣大的西部有待開發,亟需高等教育培育人才,投入國家建設的行列。高等教育的有識之士,認為傳統的學院教育已經不符合社會的需要,於是在哈佛大學校長伊利歐特(Charles W. Eliot)和康乃爾大學校長懷特(Andrew D. White)帶領下,提倡高等教育的「實利」理念。在課程內容上,注重科目多樣化;在科目修習方式方面,提倡自由選修制;到了二十世紀,更出現了「威斯康辛理念」(the Wisconsin Idea),更加注重高等教育的「服務功能」。在伊利歐特和懷特倡導「實利」教育理念之際,1862年通過的「莫里爾法案」(the Morrill Act),促成「撥地學院」(land grant college)的設置,也是「實利」高等教育理念的體現。南北戰後,隨著留德學生的增加,返國後帶回德國大學強調「科學研察」的大學理念,1876年成立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就是仿效德國大學理念,強調研究所教育的新興大學。然而傳統學院強調的博雅教育,在南北戰後,並沒有消聲斂跡,一些學者在目睹「實利」理念太過強調後所衍生的功利習氣,以及太強調「科學研察」所產生過度專門化,導致知識割裂的後果,興起了以強調培養「智識」陶冶的博雅文化理念。1890年後至1910年,在「實利」和「研究」理念融合影響下,逐漸發展出美國現代大學的雛型;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主要由精英式轉為大眾化。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退伍軍人法案」(G.I.Bill)的通過和戰後嬰兒潮,到了1960年,大量的學生數湧入校園,使得美國高等教育邁入了普及化。為了調適大量學生數並維持高等教育的學術水準,加州於1960年通過了「加州高等教育整體規劃法案」(The Master Plan for Higher Education in California)。此外,二次世界大戰後,為了國家發展以及工商業的需要,聯邦政府和各種民間基金會,大量經費挹注高等教育,從事國防武器研發和科學以及技術的研究,促成了「研究型大學」快速發展。1960和70年代,公民權運動和越戰所引發的學生暴動和反文化運動,改變了高等教育內部的權力結構,也造成大眾對於高等教育信心的下降。這一期是柯爾(Clark Kerr)所謂「多元大學」(multiversity)的定型期;1980年之後至2000年,美國高等教育又因學生運動時所喚起的各種政治壓力團體以及財力緊縮的因素,在課程內容和教師以及學生文化產生若干的改變。綜觀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並參照高等教育學者的見解,美國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重要論題有:(一)高等教育的目的與功能;(二)博雅教育在大學部教育中的地位;(三)塑造學術統體;(四)機構自主與學術自由;(五)入學政策與教育機會均等。透過歷史研究與文獻分析,主要的研究結果歸結如下。分兩方面說明: 一、美國高等教育卓越之處 (一)具有高度的調適能力 (二)居於社會生活的中心,顧及國家與人民的需要 (三)「加州高等教育整體規劃」的特色 二、美國高等教育值得商榷之處 (一)「多元大學」不易塑造「學者統體」的大學精神 (二)以「研究型大學」為典範不利大學部涵泳博雅胸懷 (三)研究型大學與ㄧ流文理學院的對照 (四)明訂確切的入學標準以提昇學術水準 (五)「貝克判例」促進高等教育機會均等的論辯 (六)競逐資源乖違學術理想 (七)缺乏寬廣視野易受外在壓力團體的掣肘 根據研究發現以及臺灣高等教育發展的現況,本研究提出幾點建議,供作臺灣高等教育發展與革新的參考,並藉以引發進一步的探究。Item 建構我國高等教育退場機制之研究(2005) 巫由惠本研究旨在探討建構我國高等教育退場機制之適宜性及合理性,並透過訪談以瞭解學校主事者、專家學者,以及教育部主管司行政主管三者間之意見與看法。研究方法以文獻探討之理論基礎為架構,再進行訪談研究探討,文獻探討主要採以西方國家英、美、加之退場實例與經驗為模式,訪談部分則針對公私立大學校院之校長五位、專家學者五位,以及教育部主管司行政主管二位進行訪談,以瞭解渠等對建構我國高等教育退場機制的看法與建議。 本研究主要結論如下: 一、我國高等教育尚未型塑市場化環境,適時規劃退場機制具預警效果。 二、國內外環境條件殊異,退場機制建構應適合我國教育體制。 三、退場法源依據、程序及配套尚未建構完備,政策理念與目的尚待釐清,目前推動實施仍有困難。 四、建構退場機制在提升高等教育功能,無礙高等教育機構多元性發展。 五、退場機制之建構,應由政府與市場共同主導。 六、注重合理決策形成過程,尊重學校成員意見,審慎決定退場方式。 七、建構長期高等教育資訊網路,提供消費者易理解之公開透明選擇資訊。 根據本研究結論,提出以下建議以供參考: 一、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之建議 (一)儘速修定相關法令,建構一體適用之法源依據。 (二)退場機制規劃實施應明確定義、內容及程序,以符政策制定目標。 (三)法源增列績優學校之進場條件與獎勵制度,以增進良性競爭機制。 (四)退場是最後手段,回歸高教品質監督責任,逐步放寬干預管制,賦予大學自主權利及責任。 (五)退場機制正式實施之前,應加強理念宣導與溝通,訂定預警系統與合理緩衝期。 二、對高等教育機構之建議 (一)釐清自我定位與特色,做好品質管理與市場區隔。 (二)執行系所縮編與調整,符合最適經營規模。 (三)加強規劃績效責任制度,強化教師教學品質與責任。 三、對未來研究之建議 (一)在研究內容方面 建議後續研究可朝以下幾項面向再深入探討:未來具體規劃方向與實施成效是否真能如教育部所預期?執行上是否會產生問題與困難度?對社會、高等教育機構以及成員有何種影響?影響程度如何? (二)在研究方法方面 建議後續研究應該再輔以問卷調查,亦可採用比較研究方式再加以研究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