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5
教育學系創於民國35年,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校初期七系之一,迄今將屆七十年,期間組織與課程歷經變動,目前採行一系兩所之制運作。
教育學系創設之初,學制上只設大學部五年制學士班(含實習一年),招收本地生,之後增班並收海外僑生,主要來自港澳韓馬等地。另先後設有一年制及三年制教育專修科,自50年起增設夜間部六年制(含實習)學士班,至68年師範教育法公布實施後,改辦進修部三年制及四年制學師班招收現職教師,直至七十年代末。
至於研究所,民國44年單獨設立教育研究所碩士班,61年增設博士班,並開辦暑期教師碩士四十學分班。
民國76年配合學校行政組調整,系所合一。83年以後,再配合大學法修正,更名為教育學系,分設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另開辦暑期、夜間及週末等教育行政及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為因應學術日趨分化專精,92年先行設立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班,98年再設立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博士班。為有效整合人力物力資源,自100年起推動「系所合一、一系二所」政策,系所務順利運作迄今。
本學系與教育研究所位址數經遷移,初創時,教育學系設於本部校區。後與研究所分設於圖書館校區舊圖書館兩側(今博愛大樓)。後教育系遷入舊教育大樓(今進修推廣學院),而教育研究所則於61年遷入公館校區研究大樓三樓(今數學系館)。77年新教育學院大樓落成,教育系及教育研究所一併遷入三、八、九樓。
本系所教師專長涵蓋教育哲學、教育史、教育社會學、教育行政、教育政策、課程與教學等主要領域,歷來學術表現傑出。早期有田培林、楊亮功、劉季洪、黃建中、王文俊、林本、余書麟、孫亢曾等名師執教。之後獲教育部學術獎者有程石泉、伍振鷟、黃政傑、楊深坑等諸師,兩度獲教育部國家講座者為楊深坑教授。另獲國科會傑出獎者有歐陽教、簡茂發、謝文全、楊深坑等諸師。另有賈馥茗、伍振鷟、歐陽教、謝文全、吳清基及簡茂發諸師,先後獲聘為名譽教授。有關行政服務上,郭為藩、林清江及吳清基三師先後擔任教育部部長,而系友多人歷任教育部司處長或地方教育廳、局、處首長,或擔任大專院校或中小學校長、主任。
至於本系所整體表現,據英國高等教育調查機構QS公司公布「全球大學30個學科領域排名」,本校102年時教育學科排名首度獲評為第50名,103年晉升至42名,104年更躍升至22名,成績備受國際肯定。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Item 全球化時代下臺灣高等教育人才培育政策之探討(2019) 黃苡瑄; Huang, Yi-Hsuan全球化影響各國許多面向,它更廣泛的影響各國之政治、經濟、文化,甚至到教育層面。面對快速變遷的時代,國家間的競爭乃是無庸置疑的,21世紀的社會重視人力素質,因人力素質的提升對國家經濟發展有所助益。然而對臺灣高等教育而言,在高教從菁英走向大眾化同時,卻因新自由主義影響下,開始重視其帶來的經濟效益。因此,政府與時俱進的執行諸多卓越性教育政策,引入管理機制至校園,目的是希望透過掌握高教及人才,在國際上能發揮影響力。據此.高教目的轉向以追求市場經營為主,讓我國高教面臨嶄新挑戰。 本研究擬採歷史的研究與理論探究方式,首先探討全球化對高教之衝擊、西方高等教育之精神及論析在新自由主義下高教功能與目的有何轉變。並依序由歷史資料中梳理出2000年後臺灣高教內涵與及其發展脈絡。其次,梳理臺灣為回應全球化有制定哪些相關人才培育政策,最後再藉由西方與臺灣學者,在面對全球化衝擊高教時,有何相關回應,並從中重新審視高教之目的。本研究結果如下所述:(一)全球化使政治、經濟及文化產生結構性的改變;(二)新自由主義思維重視人才的跨域性,並以市場導向及就業力為目的;(三)在全球化衝擊下,高教理念之目的的轉變及其新形貌;(四)競爭型經費易使高教乖違傳統學術自由精神;(五)以績效指標做為我國高教機構分類與定位,會加劇人文與理工間資源分配之落差。Item 大學生網路言論的界線:以美國校園言論自由案例分析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6-06-??) 謝紫菱; Hsieh, Tzu-Ling由於大學生使用網路發表言論的比例日益增加,而大學基於教育目的需要對學生言論有所規範,但可能因此產生大學自治權與學生言論自由權衝突的情形。本文綜合分析美國法界對於校園言論自由的保護與判斷標準,以及台灣憲法與大法官釋字對於言論自由的保障,發現雖然台灣法界對於校園言論保障上並無相關判例,但對於言論自由維護的精神與美國仍有一致性,也就是台灣的法律規範中,亦含有美國校園言論保障所提出的雙階理論(The Two Level Theory)、廷克測試(Tinker test)與公共論壇(Public forum)的精神,且學校對於大學生的言論理應給予相對於高、國中生言論較大的容忍;惟若要將這些要點運用到網路言論上,會遇到網路言論的跨界性而增加了校園管轄權判斷的複雜度,本文建議各大學應重新檢視學校對於學生網路言論的規範,並且要建立處理網路不當言論的原則與標準程序,兼顧大學自治權與學生言論權的平衡。Item 德國聯邦政府高等教育產學合作政策之探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5-09-??) 余曉雯; 鍾宜興; Hsiao-Wen Yu, Yi-Hsing Chung當前,高等教育機構被視為是國家和地區的人力資本發展與創新體系中極重要的一環,並且大學也被期望能夠更積極地參與在公、私的夥伴關係中。在產學合作的推動上,德國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且聯邦政府近幾年所推出的各種政策涵蓋面向極廣;此外,德國在過去12年間,企業投入在與大學或研究機構的研發合作計畫之費用整整增加兩倍;而德國也因為產學合作之推動成效,在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國家中的創新政策發展上名列前茅。因此,本研究乃以德國聯邦政府在高等教育領域所推動的各種產學合作政策為重點,透過文獻、文件分析,除了耙梳產學合作在歷史進程中的發展,也針對德國目前的產學合作現況、聯邦政府所提出的產學合作政策與各種資助措施加以說明。最後,本研究立基在產學合作的歷史發展、國家與地區創新系統之思考上探討其政策,並據此提出結論。Item 我國高等教育行銷之研究(2004) 王奕婷本研究透過文獻探討與問卷調查,探討目前我國高等教育行銷的實施現況,及分析其實施的成效、實施困境與困境的因應之道,並根據研究發現與結論,提出建議,供相關機構及人員參考。此外,本論文主要研究對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教務長、招生組長、行政人員和教師,共抽得75所學校,發出750份問卷,實得有效樣本365份,問卷處理採用SPSS for Window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 綜合文獻探討與問卷調查所得資料,得到以下結論 一、研究結論 1.大學校院實施教育行銷的程度不高,屬於中等。 2.大學校院所採用的教育行銷策略,以定位策略最常被使用,目標市場策略次之,組合策略最低。 3.大學校院進行教育行銷,並未確實落實教育行銷的規劃程序,各步驟的實施程度均為「有時如此」。 4.大學校院大都有採取定位策略,且分別依自己的特色為考量,而其中又以將自己定位為綜合型大學的學校最多。 5. 大學校院選擇學生的區隔標準中,以學生的志向興趣所佔比例最高,學生的居住地區最低。 6.大學校院使用的推廣方式非常多元,但大部分的實施程度都不高,大多不超過五成,其中以將本校訊息上網公告所最常使用,利用電視廣告打響知名度最少。 7.大學校院運用組合策略時,所使用的方式頗為多樣化,但是程度大多僅屬於「中」等,還有加強空間。而其中以設備策略最常被使用,價格策略最低。 8.大學校院實施教育行銷多已發揮中等程度效果,但仍有加強必要。 9.大學校院教育行銷的實施困境頗大,多屬於「經常如此」,其中以同仁未感受到行銷的重要性最高,缺乏校長的領導與支持最低。 10.大學校院教育行銷困境的因應之道實施程度不高,多屬於「有時 如此」,其中以校長對行銷的領導與熱心的支持最高,委託專業行銷公司辦理行銷工作最低。 11.大學校院成員對於教育行銷概念與方法的瞭解程度不高,屬於「中」等。 12.不同職務的人員對於教育行銷的實施看法大致無顯著差異。 13.不同背景的校院在教育行銷的實施上大致有顯著差異,其中以私立校院、科技大學校院、校齡為10年以下,及新生報到率為81%以上的校院較有在實施行銷、所達到的成效較佳、困境較少、且較有對困境採取因應之道。 二、建議 (一)對大學校院的建議 1. 加強目標市場策略和組合策略的運用 2. 有效落實行銷規劃的步驟 3. 多元運用行銷的推廣方式 4. 增加學校成員對教育行銷的瞭解與接受度 5. 籌措充足的行銷預算與網羅行銷的專業人才 6. 公立、師範校院和校齡21年以上的大學校院應加強行銷的工作 7. 設法改善行政人員和教師對學校教育行銷實施知覺的落差 (二)對教育行政機關的建議 1. 加強宣導教育行銷的正確觀念與重要性 2. 提供大學發展教育行銷的環境 3. 協助大學落實教育行銷的規劃 (三)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1. 可擴及到接受教育行銷的對象 2. 可加強對行銷應然面的探討,建立其理論架構與體系 3. 可以本研究為基礎,對探討的議題作更深入的研究 4. 可採取質量並重的研究方法,以更加瞭解教育行銷實際運作狀況Item 高等教育評鑑機構認證指標之建構(2011) 李政翰; Cheng-Han Lee本研究旨在探討如何建構高等教育評鑑機構之認證(recognition)指標,以利引導高等教育評鑑機構之健全發展。研究方法包含文獻分析、專家效度評定以及模糊德懷術,研究工具為「高等教育評鑑機構認證指標調查問卷」,並以高等教育、研究方法及評鑑等三個領域之十三位學者專家為研究對象,對高等教育評鑑機構認證指標之內容進行重要性評比。 本研究依據研究結果,得到以下三項研究結論: 一、高等教育評鑑機構認證指標包含十一個層面及三十四個內容。 二、公平的申訴程序為最重要之高等教育評鑑機構認證指標層面。 三、評鑑委員之評鑑倫理及公正獨立之申訴機制為最重要之高等教育評鑑機構認證指標內容。 而依據研究結論,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以作為教育行政機關、高等教育評鑑機構、高等教育機構等之參考。 一、對教育行政機關之建議 (一)建構完善之高等教育評鑑機構認證機制。 (二)主動公布經認證通過之國外高等教育評鑑機構名單。 (三)研訂大學經認證之國內外專業評鑑機構認可的激勵措施。 (四)積極協助相關學會或組織累積評鑑實務經驗及確保其獨立性。 二、對高等教育評鑑機構之建議 (一)建立跨國性之品質保證網絡。 (二)積極參與國際性品質保證組織。 (三)規劃公正、獨立之評鑑結果申訴制度。 (四)提升評鑑小組委員之評鑑倫理。 (五)延聘熟稔國內高等教育制度之國外學者專家共同參與評鑑工作。 (六)於外部評鑑前要求受評對象進行自我評鑑。 (七)確保評鑑結果決定之透明度與公平性。 (八)提供受評對象積極性的改善建議。 (九)建立自我後設評鑑機制。 三、對高等教育機構之建議 (一)依據國外大學之辦學品質審慎選擇合作對象。 (二)依大學辦學需求審慎選擇國內外適合之高等教育評鑑機構為合作對象。 (三)主動積極申請國內外具聲望、制度健全且經專業認證之評鑑機構辦理評鑑。 (四)參考經專業認證評鑑機構之評鑑指標積極辦理自我評鑑。 此外,亦就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及研究範圍等三方面,對後續之研究提出相關建議。Item 北歐四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與評鑑機制之研究(2007) 李曉蓉; LI, SHIAAU-RURNG北歐四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與評鑑機制之研究 中文摘要 本研究主要在探討北歐四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與評鑑之發展,透過對歐洲整體脈絡的探究與分析,分析丹麥、芬蘭、挪威以及瑞典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品質保證與評鑑機制之實施情形。 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壹、歐洲脈絡方面 一、歐洲各國透過各項宣言及重要文件的公佈,目前已建立共識,共同為發展「歐洲高等教育區」而努力; 二、歐洲各國受到波隆納宣言的影響,目前高等教育學位系統進行重大的改革; 三、「歐洲高等教育區」共同訂定並遵循一套品質保證的標準及方針,可以應用於高等教育機構及品質保證機構。 貳、歐洲脈絡影響北歐四國方面 一、北歐四國在品質保證的作法上各有其特色,目前為尋求相互流動及品質的相互認可,都逐漸走向波隆納宣言的架構; 二、北歐四國皆有成立專責之品質保證機構,其運作與規劃已具有相當規模,並有立法定位權能兼備; 三、北歐四國的高等教育機構在品質保證目標之策略及特色方面,各有自主的傑出作法。 本研究之建議如下: 壹、提升「歐洲高等教育區」,應加強世界各區域之行銷; 貳、高等教育系統之改革應為點滴工程,循序漸進不可躁進; 參、應用高等教育品質保證之標準與方針時,應注意各國社會文化背景脈絡; 肆、加強各國之間品質保證工作的相互交流,促進良性互動關係,並應注重高等教育的動態發展,彈性調整作法。 關鍵詞:北歐四國、高等教育、品質保證、評鑑Item 我國大學招收外國學生政策與策略之研究─以教育行銷策略理論分析(2009) 陳靜嬋; CHEN, CHING-CHAN本研究旨在整合策略性行銷規劃理論、服務業行銷理論、行銷4P(產品、價格、通路、推廣)與行銷4C(顧客、成本、溝通、便利)的觀點,以建構探討公私立大學招收外國學生策略之研究架構─各校招生之環境分析、招生策略規劃及擬定行銷組合策略三階段。其中包括探究22所大學校院是否因不同學校類別及外國學生人數的多寡,而使其在招收外國學生策略上有明顯的差異。同時,針對5所大學,個案研究該校文獻資料、學校行政主管與外國學生訪談資料之符應程度,提供各校未來招收外國學生策略方針之參考。 本研究方法以文獻分析22所大學校院,並訪談北部地區5所公私立大學國際事務單位行政主管,及其各5位外國學生(包括大學生、研究生、交換生和華語生四類學生)。同時,問卷調查也應用於訪談25位外國學生。 本研究所獲致之主要結果如下: 一、世界主要國家的教育、學費、簽證、移民等政策產生互相推拉的力量, 影響全球外國學生的流動。 二、我國政府調整量化績效目標政策,未來朝質量兼具政策發展。 三、公立大學以碩士學位生,私立大學以大學學位生為目標市場。 四、各大學校院以外國學生類別和能力為市場區隔變數。 五、各校行銷通路以網路下載表格後郵寄申請、姊妹校交流、招生教育展為 主,並達便利需求。 六、各校行銷推廣策略以學術交流、體驗與口碑為主,媒體為輔。 七、優良師資、教學品質、獎學金、學習環境符合外國學生需求。 八、英語授課、華語課程、課業輔導、英語介面選課資訊,未達外國學生需 求。 九、來台就學成本效益高,但學校工讀機會未達外國學生需求。 十、網路招生資訊達外國學生溝通需求,國外宣傳、校園英語介面即時資訊 則未達其溝通需求。 十一、親師友的建議與親身體驗,最能影響外國學生就學意願。 十二、五所個案學校外國學生滿意度與忠誠度高。 根據上述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俾供政府與各大學校院之參考。Item 台灣與印度高等教育評鑑制度之比較研究(2010) 林奕成; LinYiCheng台灣高等教育評鑑制度自1975年發展以來,累積了豐富的成果。然而,在高等教育日益大眾化、市場化與國際化的趨勢之下,高等教育品質的確保與提升被視為必須持續努力的工作。本研究之比較研究對象-印度,近年來在經濟發展上迅速崛起,並被美國高盛(Goldman Sachs)公司將其與中國大陸、俄羅斯、巴西共同譽為「金磚四國」。高等教育是一國的經濟命脈,印度除了在經濟發展上擁有傲人的成就,其高等教育的品質保證措施在國際上也備受肯定,值得我國深入探究與學習。此外,印度近年來在與台灣同樣受到高等教育迅速擴張的衝擊,而產生高等教育質量不均的質疑。因此,本研究擬就蒐集台灣與印度之高等教育評鑑制度之相關文獻與官方文件資料,運用文件分析法以及Bereday的比較教育研究法,進行國際比較分析。根據上述,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如下:一、探討高等教育評鑑之內涵;二、探討高等教育評鑑模式;三、探討台灣與印度兩國高等教育評鑑制度之發展沿革;四、探究台灣與印度兩國高等教育評鑑制度之實施現況;五、比較台灣與印度兩國高等教育評鑑制度之評鑑模式;六、歸納分析結果,提出結論並試圖對台灣和印度兩國高等教育評鑑制度的未來發展提出具體建議,以供兩國教育行政機關決策之參考。 比較分析過程中,以高等教育評鑑制度之發展脈絡(包含發展分期、評鑑動機、評鑑機構性質、評鑑類型)以及實施現況(包含評鑑機構、評鑑類型、評鑑目的、評鑑內容與標準、評鑑程序、評鑑結果的處理與運用)為比較點,探討二國之異同。最後,依據研究結論對二國提出具體建議,以供二國之教育行政決策人員制定政策之參考。Item 戰後至1970年代初期台灣的大學教育發展研究(1945-1972)(2011) 黃國維本文主要在探討二次大戰後至1970年代初期(1945-1972)台灣的大學教育發展情形,全文從機構、學生與教師三大面向加以探究,透過相關文件與統計資料的蒐集與分析,進一步地了解當時台灣大學教育的實際情況,最後並試圖探尋出影響大學教育發展的可能因素。據此,本研究獲致結論如下: 一、戰後至1970年代初期台灣的大學校院成長速度並不一致,是歷經先緩慢、後快速、再緩和的過程。 二、聯合招生方式成為大學主要的入學管道,國文、英文及三民主義成為聯合招生考試的共同考科。 三、整體的大學教育品質雖是向上提升,但潛藏影響教育品質的隱憂。 四、女性參與大學教育的程度逐步提升。 五、中央政府對於大學教育發展的位居主導的地位。 六、經濟發展對於戰後台灣的大學教育發展影響十分深遠。 七、人口的持續增長帶動教育的擴張,並促使對大學教育的需求逐漸提升。 總之,戰後至1970年代初期台灣的大學教育發展已不同於日治時期,有了長足的進步,亦為日後的發展奠下良好的利基。Item 我國高等教育市場化經營策略之研究(2007) 蔡聿瑩本研究旨在瞭解我國高等教育機構為因應市場化,所採取經營策略之現況。乃藉由文獻探討與問卷調查的方法,分析「市場化經營策略」實施的情形,以及實施時所面臨的問題,同時,比較不同背景之大學校院,在執行「市場化經營策略」的程度與問題影響度上,是否具有差異。最後,提出具體可行之建議,以提供政府機關、學校與未來進一步研究之參考。 整理、歸納文獻與問卷結果,得到以下幾點結論: 1.高等教育市場化之內涵,是指以市場供需關係,引導高等教育的發展。 2.我國高等教育機構,可採行的「市場化經營策略」,包含「組織再造策略」、「競爭力優勢策略」、「品質管理策略」、「行銷管理策略」、「標竿管理策略」與「人力資源管理策略」。 3.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已具備高度整體「市場化經營策略」實施現況。 4.當前我國高等教育,於六大層面「市場化經營策略」的各別實施上,雖然均已達中度策略運用或以上,但仍有加強的必要。 5.在二十二個分策略當中,需特別強化「服務品質管理系統策略」、「高等教育機構整合策略」、「軟硬體設施策略」、「流通管理策略」與「標竿程序策略」之運用。 6.「私立學校」於整體「市場化經營策略」及六大層面「市場化經營策略」的實施程度上,大部分優於「公立學校」。 7.「科技大學」於「組織再造策略」的採行度上,高於「一般大學」。 8.「小型學校」在整體「市場化經營策略」及六大層面「市場化經營策略」的採行程度上,大部分僅達中度的策略運用,實施現狀不甚理想,且顯著低於「大型學校」與「中型學校」。 9.當前我國整體高等教育機構,於施行「市場化經營策略」時,所面臨的問題,尚不算太嚴重,惟仍有問題存在。 10.「目前政府法規對學校策略運用的限制太多」導致「市場化經營策略」實施程度受到相當的影響。 11.「缺乏學校領導者對策略的支持」對我國高等教育機構執行「市場化經營策略」的程度影響最小。 12.人員之問題,乃是我國整體高等教育機構,於實施「市場化經營策略」時,所面臨之主要困難。 13.策略內部相關問題,在我國整體高等教育機構於執行「市場化經營策略」時,較不被視為困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