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5

教育學系創於民國35年,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校初期七系之一,迄今將屆七十年,期間組織與課程歷經變動,目前採行一系兩所之制運作。

教育學系創設之初,學制上只設大學部五年制學士班(含實習一年),招收本地生,之後增班並收海外僑生,主要來自港澳韓馬等地。另先後設有一年制及三年制教育專修科,自50年起增設夜間部六年制(含實習)學士班,至68年師範教育法公布實施後,改辦進修部三年制及四年制學師班招收現職教師,直至七十年代末。

至於研究所,民國44年單獨設立教育研究所碩士班,61年增設博士班,並開辦暑期教師碩士四十學分班。

民國76年配合學校行政組調整,系所合一。83年以後,再配合大學法修正,更名為教育學系,分設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另開辦暑期、夜間及週末等教育行政及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為因應學術日趨分化專精,92年先行設立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班,98年再設立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博士班。為有效整合人力物力資源,自100年起推動「系所合一、一系二所」政策,系所務順利運作迄今。

本學系與教育研究所位址數經遷移,初創時,教育學系設於本部校區。後與研究所分設於圖書館校區舊圖書館兩側(今博愛大樓)。後教育系遷入舊教育大樓(今進修推廣學院),而教育研究所則於61年遷入公館校區研究大樓三樓(今數學系館)。77年新教育學院大樓落成,教育系及教育研究所一併遷入三、八、九樓。

本系所教師專長涵蓋教育哲學、教育史、教育社會學、教育行政、教育政策、課程與教學等主要領域,歷來學術表現傑出。早期有田培林、楊亮功、劉季洪、黃建中、王文俊、林本、余書麟、孫亢曾等名師執教。之後獲教育部學術獎者有程石泉、伍振鷟、黃政傑、楊深坑等諸師,兩度獲教育部國家講座者為楊深坑教授。另獲國科會傑出獎者有歐陽教、簡茂發、謝文全、楊深坑等諸師。另有賈馥茗、伍振鷟、歐陽教、謝文全、吳清基及簡茂發諸師,先後獲聘為名譽教授。有關行政服務上,郭為藩、林清江及吳清基三師先後擔任教育部部長,而系友多人歷任教育部司處長或地方教育廳、局、處首長,或擔任大專院校或中小學校長、主任。

至於本系所整體表現,據英國高等教育調查機構QS公司公布「全球大學30個學科領域排名」,本校102年時教育學科排名首度獲評為第50名,103年晉升至42名,104年更躍升至22名,成績備受國際肯定。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1
  • Item
    「大學生感恩課程」之教學歷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20-03-??) 吳相儀; 陳琬云; 黃雅新; 林秀玲; Hsiang-Yi Wu, Wan-Yun Chen, Ya-Hsin Huang, Hsiu-Ling Lin
    過去介入研究多為單一教學者的前、後測效果,本研究企圖控制教學者因素,分析某一正向心理學中心通過培訓的四位教學者,實施同一課程的教學歷程,為未來推廣課程鋪路。四位教學者各進行為期四週共12小時同一套大學生感恩課程,參與學員分別為9人、10人、8人、6人,另有等候控制組15人。採混合研究法,以大學生感恩量表進行前後測,並將教學者教學前後訪談進行內容分析。結果發現:一、課程對四個實驗組的感恩均有提升,輔以學員作業佐證,表示教學者們使用感恩課程均有提升效果;二、四位教學者訪談內容編碼成五個主類目,分別為:(一)接受培訓理解感恩內涵;(二)微調活動符合客群;(三)將感恩知識生活化;(四)互動中反思調整教學技巧;(五)教學相長深化自身的感恩理解。最後整理大學生感恩課程之教學歷程圖,以及未來建議供參。
  • Item
    臺灣省縣巿衛生局護理督導員工作分析與在職訓練課程需求研究報告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 1993-06-01) 呂槃; 鄭惠美; 胡益進
  • Item
    恢復設置我國高級中學健康教育課程芻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1994-10-01) 黃松元; 張惠元; 鍾月琴; 郭鐘隆
  • Item
    國中健康教育教師教學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1989-01-22) 晏涵文; 劉潔心
    本研究旨在了解國中健康教育課程實施 情形,並探討其中之師資能力背景,學校教學環 境與教師教學困難等因素之相互關係。研究對 象為台灣地區現任之所有健康教育教師共 1,791人,實施郵寄問卷調查,有效問卷為1,572 人,回收率為 87.7%。其主要結果如下: 1.現任國中健康教育科師資問題仍很嚴 重。登記合格之本科師資僅佔48.1%;非大學及 研究所畢業者佔41.8%;主要是配課的老師,教 一班者最多佔21.6%,四班及以下者合計63.1%; 五年內曾接受在職進修或短期研習人數偏低, 分別為17.6%及28.1%。 2.健康教育教師在健康教育專業上的知 識與技術,普遍呈現能力不足的現象。教師仍 使用以教師為中心之教學法,現代化視聽教具 媒體從未使用頻率偏高,評量方式仍以傳統紙 筆測驗及觀察為主。 3.師資能力背景因素中,「合格」之健教 老師在教師專業知能因素中之「教材適應性」 、「教法運用能力」、「教具及媒體使用能力 」三項能力上,均優於「不合格」之健教老師, 同時授健教課時數8小時以上者,在以上三項能 力均優於授課8小時及以下者。 4.學校教學環境因素中之「學校組織結 構」愈呈「科層化體制」、「行政措施」愈能配 合健康教育課程之實施,「家長、教師與學生 主動情形」愈多,則其「教師專業知能」愈強, 同時其「教師工作滿意度」亦較高。 5.健康教育教師之「專業知能」與其自 覺「工作滿意度」呈正相關。 6.國中健康教育教師之「專業知能」受 「學校教學環境」、「教師工作滿意程度」、 「是否進行在職進修」、「是否為合格健教老 師」及「任教總年資」等因素共同影響,且共 同解釋力達22.5%。
  • Item
    國中健康教育課程、教師教學困難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
    (臺北縣新莊市 :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1989-01-01) 晏涵文; 劉潔心
  • Item
    後期中等教育課程的改革趨勢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2-03-??) 林永豐
    本文從鉅觀的角度探討歐洲各國後期中等教育課程改革的議題,強調普通課程與職業課程間統整與分流的關係,並據以分析整體的改革趨勢。本文指出:後期中等教育課程可以依照兩個指標加以分析。首先,根據普通與職業課程分流與統整的程度,各國的課程可以歸納為三種主要類型:分軌型、連結型與統整型課程。其次,各國課程也可以根據不同課程原則間相關聯的程度,區分為孤立型課程與關聯型課程。針對歐洲近十年來課程政策的分析發現,兩股一般性的改革趨勢相當明顯;一方面,各國致力於減緩普通與職業課程間互斥的分立狀況,改革的方向在於從分軌走向統整;另一方面,各國也試圖兼顧並均衡過去被視為不相容的課程原則,改革的方向在於從孤立走向關聯。因此,本文認為:歐洲各國後期的中等教育課程正在逐漸轉型,從高分化∕低關聯的傳統課程,邁向低分化∕高關聯的未來課程。
  • Item
    國民中學「認識臺灣(社會篇)」教科書中之國家認同論述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0-07-??) 王前龍
    民國86年間《認識台灣》教科書引發國家認同意識型態爭議,當時《社會篇》雖未如《歷史篇》般廣受關切,然其中卻更明顯反映統治階級台灣化後建構台灣認同的意圖。本文嘗試突破「中國意識與台灣意識」的單層面分析架構,而以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的觀點解析《社會篇》中在族群認、文化認同、制度認同論述的實質內涵。《社會篇》中的國家認同論述傾向於「自由民族主義」的特徵。它以自由主義式的「四大族群」、「多元文化」論述來建構「台灣人」認同,並以「台灣魂」、「悲情歷史」等民族主義式的文化認同論述予以強化。制度認同方面強調民主法治,經濟自由、多元社會等自由主義式的論述,但也以此建構台灣人認同。教科書中部分民族主義式的國家認同論述似已在今日急速全球化趨勢中逐漸式微。
  • Item
    建立課程的公共性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6-03-??) 歐用生
    當前臺灣課程論述表面上非常蓬勃,但實質上缺少公共論述的覺醒。課程在本全上是道德的理解,是公共的、文的、批判的工作,而課程工作者是公共的、道德的知識份子,所以課程必須關心公共的善,要加強課程的公共論述。但在後現社會中,全球化的浪潮、新科技的應用、網路文化的滲透、企業文化的侵蝕、知識經濟的衝擊,徹底改變了課程對話的平臺。尤其是新自由主義和新保守主義的課程政策,在企業化、市場化和私有化的邏輯下,教育被「非政治化」了,課程政策被排除於公共論辯或公共領域之外,任由「看不見的手」操控或宰制。結果,市場重於社區,個人的利益凌駕公共的善,消費者權超越市民權,課程公共論述面臨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本文正視這個議題,先分析當代歐美脈絡中課程公共論述的危機,然後探討加強公共論述的途徑,作為國內課程研究的參考。
  • Item
    自傳文本的課程論述與批判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02-09-??) 陳昇飛
    課程領域自再概念化學派發展以來,其理論建構取向與論述層面便愈來愈多樣,充斥著不同的聲音。這些不同聲音的崛起自然是有其背後因素與理論依據。課程從原先想單純的建立一套具體而有效的理論,到後來受到抱持不同哲學立場的課程學者,對課程概念不斷加以省思和批判。「課程」這個領域顯然愈來愈不容易以一個單一的大型理論闡釋清楚。自傳文本乃延續再概念化學派所發展出來的立種獨特課程研究方法,其研究持質與質性研究派典息息相關。本文主要目的在於探究自傳文本的課程意涵,透過其理論基礎的分析,具體提出自傳文本的課程訴求與批判。在理論基礎方面,自傳文本乃值基於現象學與存在主義,講求人的主體性與經驗的反省。其體現在課程上的訴求為:強調人的主體性、重現意義的理解、尋求自我的認同與闡釋課程即經驗。
  • Item
    如何創造多元文化的兩性平等教室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1998-07-??) 張如慧
    性別議題在這一、兩年來,似乎逐漸躍升為改革的焦點。然而,身為基層的教師,究竟應該如何去回應這樣的改革潮流呢?故以下本文將由多元文化教育的角度,試圖建構出教師在實際教學情境中可能的思考方向及改革策略。首先,教師必須對本身的性別意識進行認識與反省,以培養一種「性別敏感的觀點」,敏銳地察覺教師自身及我們生活周遭中可能面臨的不平等情境。其次,在兩性平等課程的設計途徑與教學策略方面,則可由內容的統整、知識的構成、平等的教學法、機會均等的學校文化等四個面內,來嘗試使自己的教學回應多元文化教育的議題。最後,筆者研擬一份兩性平等檢核表,提供教師檢核自己的教學環境及學生的學習環境,並提出對台灣的兩性平等教育之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