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5

教育學系創於民國35年,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校初期七系之一,迄今將屆七十年,期間組織與課程歷經變動,目前採行一系兩所之制運作。

教育學系創設之初,學制上只設大學部五年制學士班(含實習一年),招收本地生,之後增班並收海外僑生,主要來自港澳韓馬等地。另先後設有一年制及三年制教育專修科,自50年起增設夜間部六年制(含實習)學士班,至68年師範教育法公布實施後,改辦進修部三年制及四年制學師班招收現職教師,直至七十年代末。

至於研究所,民國44年單獨設立教育研究所碩士班,61年增設博士班,並開辦暑期教師碩士四十學分班。

民國76年配合學校行政組調整,系所合一。83年以後,再配合大學法修正,更名為教育學系,分設學士班、碩士班、博士班。另開辦暑期、夜間及週末等教育行政及學校行政碩士在職專班。為因應學術日趨分化專精,92年先行設立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班,98年再設立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博士班。為有效整合人力物力資源,自100年起推動「系所合一、一系二所」政策,系所務順利運作迄今。

本學系與教育研究所位址數經遷移,初創時,教育學系設於本部校區。後與研究所分設於圖書館校區舊圖書館兩側(今博愛大樓)。後教育系遷入舊教育大樓(今進修推廣學院),而教育研究所則於61年遷入公館校區研究大樓三樓(今數學系館)。77年新教育學院大樓落成,教育系及教育研究所一併遷入三、八、九樓。

本系所教師專長涵蓋教育哲學、教育史、教育社會學、教育行政、教育政策、課程與教學等主要領域,歷來學術表現傑出。早期有田培林、楊亮功、劉季洪、黃建中、王文俊、林本、余書麟、孫亢曾等名師執教。之後獲教育部學術獎者有程石泉、伍振鷟、黃政傑、楊深坑等諸師,兩度獲教育部國家講座者為楊深坑教授。另獲國科會傑出獎者有歐陽教、簡茂發、謝文全、楊深坑等諸師。另有賈馥茗、伍振鷟、歐陽教、謝文全、吳清基及簡茂發諸師,先後獲聘為名譽教授。有關行政服務上,郭為藩、林清江及吳清基三師先後擔任教育部部長,而系友多人歷任教育部司處長或地方教育廳、局、處首長,或擔任大專院校或中小學校長、主任。

至於本系所整體表現,據英國高等教育調查機構QS公司公布「全球大學30個學科領域排名」,本校102年時教育學科排名首度獲評為第50名,103年晉升至42名,104年更躍升至22名,成績備受國際肯定。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3
  • Item
    「自律學習」理論應用於品德教育「自律負責」教學之行動研究
    (2022) 孫于雯; Sun, Yu-Wen
    本研究旨在以「自律學習」(self-regulated learning)理論應用於十二年國教品德教育之「自律負責」,設計融入國文科七年級教學的課程模組,探討對國民中學學生施行品德教育之「自律負責」課程後,能否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表現,以增進「自主行動」的核心素養,並呈現教師在研究過程中的省思與成長。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以研究者任教之七年級導師班43人為研究對象,進行三階段螺旋式循環課程,並以《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中議題融入說明手冊》中「自律負責」一核心價值為課程設計總目標,設計融入七年級國文「文字演變與書法欣賞」、「謝天」與「音樂家與職籃巨星」等三課程中,以期培養學生在真實生活中的思辨力與行動力,成為一位面對學習能自律負責的中學生,並有效展現在國文學習上。研究過程中,將透過教師省思紀錄、研究參與者訪談紀錄、學習動機量表、自律學習策略量表與學生自律學習檢核表等資料,歸納並加以分析以觀察學生學習表現,並調整課程設計與教學方式,探討「自律學習」理論應用於品德教育「自律負責」課程的實施成效。教學實踐分析結果如下:一、「自律學習」理論應用於品德教育「自律負責」的融入課程,有助於教師在國中國文課程的設計與實施。二、該融入有助於提升國文學習動機。三、該融入對自律學習策略未能有明顯幫助。綜上所述研究結果,研究者提出相關建議,以作為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 Item
    孔孟荀創造性道德智慧及其德育方法之意涵
    (2022) 周仲賢; Chou, Chung-Hsien
    本論文主要運用詮釋學方法,從《論語》、《孟子》、《荀子》等主要經典,探究先秦儒家孔子、孟子、荀子之思想中,「創造性道德智慧」之根源、內涵及培育方法。  孔子認為人能自覺向善,並能圓熟地、靈活地實踐道德核心價值,其根據在「心」;孟子主張道德價值與意識內在於「心」,且道德法則是由「心」自覺反省而感知創發;荀子則認為人透過「心」的認識與思考,能正確地掌握道德原則並辨識所處境遇,自主地促使道德知識與規範的合理應用。因此,三家皆認為行善的修養工夫在「心」上做,並據此使「心」發用「創造性道德智慧」。  「創造性道德智慧」的重要內涵首先包括「善」的原則與價值:孔子將「仁」作為道德的核心價值,有「愛人」之意,並透過「仁」的自覺以「成己成人」;孟子指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能省察覺知以創制「仁」、「義」、「禮」、「智」之道德智慧創發的原則;荀子則以「禮」作為人良好適當關係的準則及生活言行的規範。  其次,「創造性道德智慧」以「靈活應變」為其特質,具備「義」與「權」之能力。「義」是達成「仁」的方法,也蘊含「仁」的蘊義,其作為一種「理性的要求」,但更具「時宜」之意。「義」要求人能根據當前具體的、特定的情境或關係,判斷與選擇應當而適切的作為。而「義」的表現又合於「時中」,不執著任何道德規範或行動策略,「審時度勢」再採取恰當的辦法,並於行動上拿捏分寸、恰如其分,避免不足或過度。  「權」則是能對複雜的實際情況予以考量,能深切透徹地掌握道德原理所含精密的意義,在各種處遇中,掌握時勢與變化,詮釋且推論所領會的蘊義,識別輕重緩急,並多方而整全地思考衡酌,以恰如其分、應當適切地評價、判斷、回應及行動,展現道德價值與原則的創發與變通。  就培養「創造性道德智慧」的方法而言,孔、孟、荀三家皆相當重視「實踐」,學習於具體情境下斟酌損益,考慮人際關係與需求及環境差異,熨貼實際處遇而選擇適當的方式傳達與實現「善」,並同時「養成習慣」以培養穩定的品格或氣質,如具道德智慧者一樣知覺及行動。「效法楷模」則藉由道德智慧楷模所示觀念、感受、行為、品格等,引發學生認同、接納及模仿,且典範更是指出方向,成為激勵的模範。  其他的重要方法包括:學習邏輯性、統合性、批判性、開放性、多元性等「理性思考」,並能推論、質疑與類比;學習「內省自覺」,真誠面對錯誤而確實修正,並覺察「心」的道德意識與法則,建立道德主體性,並常保對情境與人際的敏銳及覺知,以隨時因應;學習並正確認知與掌握道德原則及知識,作為抉擇與行動的指引;「運用問答」引導、促發不同議題的探究、分析與論證。此外,教師須知覺、掌握與組織課堂教學的特質,並符合教學目的與期望且顧及每個學生特質,使用不同教學方式,增進培養創造性道德智慧之效。
  • Item
    老子虛靜觀復哲學之德育衍釋
    (2009) 呂宜庭; Yi-Ting Lu
    本研究旨在探究老子的虛靜觀復哲學之德育意涵,釐清虛靜觀復的哲學內涵,進而開展虛靜觀復哲學之德育衍釋。以期能對台灣教育提供理念與實踐上的啟發。 研究內容方面,首先運用文獻分析與詮釋方法,探討老子哲學的重要詮釋進路;其次,探究老子的虛靜觀復哲學,分別就虛、靜、觀、復之思想來加以釐清,再進而統慣虛靜觀復哲學之意涵。復次,分別闡發體道致虛、由虛而靜、靜觀照與虛靜觀復所開展之德育意涵;最後根據前述探究,提出總結與建議,以作為教育實踐之參考。 本研究重要結論如下: 一、以融通主客觀的生命詮釋為探究之進路。 二、虛靜觀復是生命常道與常德本真的實現原理。 三、虛靜觀復哲學啟發教育者關注價值意識、實踐作為、教育視野與師生之 生命困境。 四、教育者透過致虛守靜來化解心靈與實踐作為的定執與躁動,進而以超越的觀照視野,開展師生內在的真樸之質與回歸生命的真純之德。 關鍵字:老子、虛靜觀復、常道、常德、德育
  • Item
    台北市國高中學生關懷感受度、關懷向度及其德育義蘊
    (2007) 李品慧; Pin-Huey Lee
    本研究以Carol Gilligan及Nel Noddings訴求之關懷倫理學為基礎,形成整體關懷概念架構,並以台北市國高中學生為對象,採取問卷調查法對其關懷現況進行探析,並釐清學生個人背景變項於其間的差異或關聯情形。「關懷」於研究中分作兩大概念探討,其一為學生被動接收之「關懷感受度」,包含家庭、同儕與教師關懷,另外則是學生關懷的主動付出,由知(認知思維) 、覺(情意感受)、行(實踐行動)三大關懷向度構成。研究結論主要歸結如下: 一、 穩固關懷意願並落實關懷行動,仰賴關懷思維體認與情意浸濡的並存 二、 學生關懷付出積極程度與關係對象的親疏遠近,未必呈現全然正比對應 三、 關懷情感最初易由近端關係生成,然德育終極目標係使情意能普及所有 關係對象 四、 僅憑情意親密訴求關懷,恐削弱關懷意識並有礙合宜互動品質;僅憑理 性規範訴求關懷,恐使關係流於工具性對應 五、 實踐關懷歷程中伴隨的情意回饋,使個人愈能由情感面向肯定關懷 六、 現有關懷知性價值的提倡,尚不足啟動學生關懷的實際行動 七、 青少年視關懷具備互惠性特質,關懷感受匱乏恐導致負向循環作用 八、 性別並非影響關懷的唯一要素,社經地位與學業成績中的落差尚潛藏窒 礙關懷實踐的不利因素 九、 成功促發學生實踐關懷的關鍵,在於營造校園整體關懷文化並賦予個人 自我實現的正向協助 尚以上述研究結論為基礎,省思其中德育義蘊,並針對學校、教師、家庭及研究人員分別提出參考建議。
  • Item
    羞恥之探究及其道德教育蘊義
    (2006) 張齡月
    本研究旨在探究羞恥及其相關概念,以及羞恥於道德與道德教育之中所蘊含的重要意義。在第二章之中與第三章之中,除了對羞恥進行介紹與討論之外,對於罪感、觀眾、困窘、屈辱與榮譽等相關概念,也一併進行探討與比較,藉由相互對照之下,使羞恥概念更為清晰地呈現,突顯羞恥感之特質。第四章討論羞恥之道德意涵,分別從正面與負面的兩種角度進行論述。第五章則對於羞恥與道德之間的關係進行探究,此一部分分別是由幸福、美好生活以及情緒等面向進行論述。第六章探討羞恥於道德教育之啟示,對道德教育的現場工作者提供實務方面之建議。
  • Item
    晚明善書及其教化作用研究
    (2019) 周皓旻; Chou, Hao-Min
    本研究以晚明時期的善書為對象,探究其思想內涵及所形成的教化作用。 晚明時期,政治愈發腐敗,經濟發展面臨崩潰,政治與經濟環境的變動,也影響了整體社會發展。社會環境的動盪不安,使得人心無所安置,此時善書提供了一個安置的方向,同時也希望能夠維持社會秩序,使得社會回到過去的安穩。而晚明的書籍出版事業,不論在技術、行銷等方面,都有長足的發展。使得善書的傳播速度比以往更加快速且方便。 本研究選取了《明心寶鑑》與 《迪吉錄功過格》作為善書個案分析的對象,並輔以其他類型的善書,探析其思想內涵及了解善書如何被推行。 晚明時期的善書透過宣揚因果報應、積功改過的機制及三教思想的融入,向世人傳達關於倫理、處世原則及眾生平等等的道德規範,促使人們時時刻刻都能積極向善,甚至進一步將善內化,達到善與人同的境界。 此時的士人則希望藉由善書能夠改變社會,讓社會恢復秩序,重建傳統儒家的道德理想藍圖,而共同擔起了社會教化的責任;同時,善書也逐漸成為啟蒙教材之一,並有助於提高一般民眾的識字率。而晚明時期的善書出版與流通更直接影響了清代善書的發展。 最後,以現今的角度評論晚明善書的流行與發展,了解在今日道德教育及社會教育中的可能應用之處及啟示。即便隨著時空環境的改變,善書已經退出了多數人的視野,然而其所蘊含的思想內涵,仍與我們的生活結合,並影響著人們的行為。
  • Item
    Michael Slote的同理心(empathy)概念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
    (2017) 林英杰; Lin, Yin-Chieh
    本研究旨在通過概念分析及詮釋學方法,對於Michael Slote的同理心概念及其道德教育的蘊義進行分析。主要研究的目的如下:(一)釐清empathy之字源、字根及其概念。(二)理解與分析Slote以同理心所開展之道德情感理論。(三)介紹Slote的同理心概念所遇到的批判與Slote的回應。(四)探究Slote的道德情感主義之同理心描述對道德教育的啟示。 本論文的研究結果如下:(一)Slote強調道德判斷需建立在同理心機制的贊同與反對,始能幫助對於道德判斷上對與錯的認識。(二)Slote主張同理心與行為動機的必然聯繫,並能給予我們在道德義務與道德原則上的支持。(三)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Slote贊同Hoffman的主張,強調教師需要注意同理心的特性,以「誘導訓練」作為教育的方法(四)在師生關係上,Slote強調適當的同理心機制與尊重自主的相關,強調尊重學生自主的情感基礎。
  • Item
    善的至高性與脆弱性:Murdoch與Nussbaum的立場及其德育蘊義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3-09-??) 王俊斌; ehun-Ping Wang
    面對當前倫理困境與道德教育問題,傳統道德哲學總不免會獨斷地認定「善」只能有一種普世定義,而激進後現代卻是不給「善」的觀點任何討論的餘地,兩者顯然同樣忽略有關「善自身」的超越性特質,以及人之所以能覺察「善」的心理哲學問題。有鑑於此,本文將分析兩種「善」的觀點及其道德教學方法之具體主張。就前者而言,英國著名文學家暨哲學家Murdoch無疑是柏拉圖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她認為「善」由於擁有諸如「完美」的「超越性」特質,故具備「至高性J '也唯有藉由「美學觀照」方法才能掌握「完美善」之特質。就後者而言, Nussbaum做為一個新亞里斯多德主義者,她則是藉由希臘悲劇與哲學中的道德運氣問題來論證「善」的「脆弱性」特質,故應強化「敘事想像」能力以體現「具同情心之公民素養」。就倫理觀比較而言,若將「善的至高性」視為一種堅定的道德情操,這當然是一種擇善固執的態度,而將對「善的脆弱性」看成「透過實踐來追求幸福人生」之倫理行動,這個行動不只是獨善其身,更是具有促進社會正義之積極性。本文認為,兩種「善」的觀點看似矛盾,實則應為一種互補或共存之關係'這種整全的倫理觀點應可對當代倫理問題提供更妥適的實踐基礎。
  • Item
    兒童中心學說的傳入與展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0-06-??) 祝若穎; Jo-Ying Chu
    本文以兒童中心學說為主軸,首先說明該思想如何傳入日本及其對道德教育的影響。日本於大正期間,自由主義及兒童中心學說之思想盛行。約1928 至1941 年,該思想於臺灣教育界謂為風潮。本文以公學校修身書及教學法做為分析對象,探究該思想的實際展現情形,顯示修身書較能以兒童的立場來編賽,並出現較多社會倫理及近代市民的素材。教學法上也多有現代進步的元素,如重視個別差異與直觀教學等,上述意義為該學說引進當時臺灣的發展與落實。從該思想傳播途徑與轉變內涵來看,傳至日本是一重轉變,臺灣則是二重轉變。兒童中心學說在殖民地教育僅是取其方法表面上之改良,不能深化於教育本質,亦無法擺脫日本天皇的道德權威地位。然而在僵化體制下,教學法與教師角色如一股活泉般,展現出教育的韌性與能動性。
  • Item
    《道德教育期刊》創刊40年之研究趨勢及其對我國教育啟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2013-03-??) 李琪明
    《道德教育期刊》(The 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JME)是國際間道德教育研究與發展的重要交流平台,自1971年於英國創刊並逐步成為全球性刊物,迄今恰逢40年餘。本文藉由檢視該期刊1971至2011年間,共計945篇研究論文,希冀對於道德教育研究的重點及其趨勢有所了解,同時將此成果轉化為對於我國道德教育研究與發展的啟示。本研究目的乃針對JME 40年間內容:一是探究其研究內容的理論重點;二是探究其研究內容的主題焦點;三是探究其研究內容的研究方法;四是探究其研究內容的理論重點本身及其與研究方法之間的關係;五是藉由其研究重點與趨勢,對我國道德教育研究與發展有所啟發與建議。本研究主要採用內容分析法,透過團隊合作進行類目表的編碼評分與統計分析,並將各項研究結果加以詮釋與批判,且與數十年來我國道德教育研究與實踐經驗相互對照,最後提出若干反思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