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中心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76
Browse
4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圖像編碼靜態版面與單一意義圖形符號動態版面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21-12-??) 陳明聰; 陳芳宇; 陳思涵; Ming-Chung Chen, Fang-Yu Chen, Szu-Han Kay Chen輔助溝通系統使用者透過溝通版面上的符號來產生訊息,隨著溝通訊息量增加,如何讓使用者有效來使用溝通版面上的符號產生所要表達的訊息,一直是受到關注的議題。一般而言,利用拼音或字根輸入和單一意義圖形符號是最常見的兩種訊息產生方式,但前者需有讀寫能力,而後者需要大量符號可能造成找尋不易的問題,為了解決這些限制,圖像編碼方式成為另一種選項,只是其學習成效仍有待探討。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一般大學生在學習圖像編碼與單一意義圖形符號版面的學習成效。本研究採團體實驗研究中的等組前後測設計,並以兩個獨立樣本的 Mann-Whitney U 考驗進行統計考驗,共招募 32 名一般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隨機分配受試者至圖像編碼組與單一意義圖形符號。自變項為版面類型,分別為靜態的圖像編碼版面及動態的單一意義圖形符號版面;依變項為學習成效,分別為語詞和句子產生的正確率。研究結果指出,前測時,圖像編碼組在語詞層面和句子層面的輸入正確率均比單一意義圖形符號組差,但後測時,在語詞層面和句子層面的輸入正確率上,兩組並無顯著差異。Item 輔助溝通系統介入成果評量架構之探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17-09-??) 陳明聰; 吳雅萍; 陳思涵; Ming-Chung Chen; Ya-Ping Wu; Szu-Han Kay Chen近來在國內特殊教育的研究與實務均重視輔助溝通系統的介入,然而輔助溝通系統介入成果的評量仍缺乏完整的評量架構。本文從溝通能力的觀點提出輔助溝通系統介入成果的評量架構。筆者將成果評量分成兩個向度,一是輔助溝通系統學習成果,強調溝通符號和設備操作的學習成果評量;一是輔助溝通系統應用成果,強調應用輔助溝通系統後對使用者溝通互動的改善成果。Item 運用輔助溝通系統在自閉症學生溝通教學成效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09-09-??) 蔡馨葦; 梁碧明Item 如何幫助使用輔助溝通系統之學生融入融合環境中?(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2007-09-??) 林淑莉本文目的主要是從擴大溝通的觀點,探討如何有效地幫助使用輔助溝通系統之學生融入融合環境中。為此,本文首先從與輔助溝通系統有關的基本概念及目前的使用概況先加以介紹。其次,從七個向度探討如何為學生設計最符合需求的輔助溝通系統:一、透過輔助溝通系統專業團隊共同合作,二、進行全面性個體因素評估與需求考量,三、選擇適當的控制介面,四、設計符合需求的圖面,五、選擇符合能力的語彙,六、進行使用技能與有效策略的訓練,以及七、進行定期追蹤、評估與輔導等。接著,再針對學生在融合教育環境中所可能遭遇的阻礙加以探究。最後,更針對幫助使用輔助溝通系統之學生,融入融合環境中之應注意事項及可用策略提出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