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82

歷史與沿革

本系根源於民國42年所成立的工業教育系「工藝教育組」,專責培育我國中學「工藝」課程之師資,配合課程內涵之調整與修訂,在民國61年更名為「工業技術教育組」,並於民國71年正式獨立設系為「工藝教育學系」,為配合學校藝術學院成立,本系隸屬於藝術學院。

民國80年增設碩士班,民國87年增設博士班。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與課程改革的需求,外加上師資培育多元化的衝擊,在民國83年正式將系名更改為「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專責培育中學「生活科技」課程之師資,民國87年本系改隸屬於當年新成立的科技學院。為符合本系培育科技產業教育訓練人才之目標,本系獲教育部同意,從98學年度起更名為「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並簡稱為科技系。

為拓展本系畢業學生之就業機會並開啟本系畢業生至業界就業的契機,本系自民國83年開始,以既有的師資培育為基礎,先後在「大學部」實施課程分組,目前的大學部課程則分為「學習與科技組」及「設計與科技組」,以培養科技產業界所須之人力資源人才。在「碩士班」階段則先後規劃「科技與工程教育」、「人力資源」與「網路學習」等多元之課程內涵,協助學生發展各該領域之專業與研究能力;在「博士班」則設有「科技與工程教育」與「人力資源」兩組課程,培育各該領域之專業「教學」與「研究」之人才。

系所特色與目標

科技系原屬培育中學「生活科技」教師之專門機構,然為因應師培市場之萎縮,科技系於十年前即著手調整課程結構,以培育學生朝向科技產業界發展為目標。目前,科技系的課程本質,是以科技產業為主體,學生藉由各科技產業課程,例如傳播科技業、製造科技業、營建科技業、運輸科技業,來瞭解台灣科技社會的結構與內涵。在上課的型態上,則是提供學生以「設計」及「製作」的方式來進行,藉以深入瞭解科技產業之工作內涵與程序。在此基礎之下,本系再輔以人力資源發展的專業課程,使學生具備「科技產業知識」及「人力資源發展專長」,得以進入科技產業從事企業的教育訓練工作。

設備與學習資源

現有自造大師基地、專題研討室多間、電子實驗室、人力資源研討室多間、電腦實驗室、網路教學實驗室、圖文傳播實驗室、電工實驗室、綜合工廠、電腦繪圖室、數位傳播教學實驗室、媒體設計實驗室等多元教學設施。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混合辦公傾向對於員工工作滿意度之影響研究-以職家衝突為中介變項
    (2024) 林宜臻; Lin, I-Chen
    2021 年疫情逐漸緩和後,許多科技大廠仍採行混合辦公的選項,或將其視為員工的福利方案,或作為招攬海外人才的措施。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企業實施混合辦公對工作滿意度之影響,以及職家衝突對混合辦公與工作滿意度關係的中介效果。研究對象為在台灣實施遠距工作之企業員工,採用問卷調查法,以便利抽樣回收有效網路問卷 294 份,以 SPSS 統計軟體及結構方程模型(SEM)進行分析驗證研究假設。研究結果如下:(1)員工對混合辦公傾向與工作滿意度具有正向關係;(2)員工對混合辦公傾向與職家衝突具有負向關係;(3)職家衝突與工作滿意度具有負向關係;(4)職家衝突在混合辦公傾向與工作滿意度間具有中介效果;(5)混合辦公傾向是影響工作滿意度的重要因素,而職家衝突次之。期望藉由本研究之研究結果,提出相關的結論和建議,為企業提供管理實務參考。
  • Item
    以行動科技接受模式探討電子行動支付工具顧客使用意圖之研究
    (2021) 林宜臻; Lin, Yi-Chen
    現今數位時代的潮流下,電子行動支付工具模式愈來愈多元,近年來行動支付的發展自2000年起逐漸興起,全球行動支付市場中以電子行動支付之規模最快速成長。本研究考量電子行動支付工具之特性,將安全性及成本作為外部變項,採用行動科技接受模式為研究之參考架構,探討電子行動支付工具之行動有用性、行動易用性,對於顧客持續使用意圖之影響。本研究透過立意取樣方式採用問卷調查法,以曾經使用過電子行動支付工具之顧客為對象,進行資料蒐集與分析,回收有效樣本202份。 研究結果:(1)「安全性」不顯著影響「行動有用性」;(2)「安全性」正向影響「行動易用性」;(3)「成本」正向影響「行動易用性」;(4)「成本」正向影響「行動有用性」;(5)「行動易用性」正向影響「行動有用性」;(6)「行動有用性」正向影響「使用意圖」;(7)「行動易用性」正向影響「使用意圖」之間相互關係。本研究根據假設建議,認為顧客使用電子行動支付工具,其安全性、成本、方便快速效果,影響顧客之使用意圖,相關研究結果可供電子支付工具服務之企業廠商,及後續研究者之參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