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82

歷史與沿革

本系根源於民國42年所成立的工業教育系「工藝教育組」,專責培育我國中學「工藝」課程之師資,配合課程內涵之調整與修訂,在民國61年更名為「工業技術教育組」,並於民國71年正式獨立設系為「工藝教育學系」,為配合學校藝術學院成立,本系隸屬於藝術學院。

民國80年增設碩士班,民國87年增設博士班。隨著社會環境的變遷與課程改革的需求,外加上師資培育多元化的衝擊,在民國83年正式將系名更改為「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專責培育中學「生活科技」課程之師資,民國87年本系改隸屬於當年新成立的科技學院。為符合本系培育科技產業教育訓練人才之目標,本系獲教育部同意,從98學年度起更名為「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並簡稱為科技系。

為拓展本系畢業學生之就業機會並開啟本系畢業生至業界就業的契機,本系自民國83年開始,以既有的師資培育為基礎,先後在「大學部」實施課程分組,目前的大學部課程則分為「學習與科技組」及「設計與科技組」,以培養科技產業界所須之人力資源人才。在「碩士班」階段則先後規劃「科技與工程教育」、「人力資源」與「網路學習」等多元之課程內涵,協助學生發展各該領域之專業與研究能力;在「博士班」則設有「科技與工程教育」與「人力資源」兩組課程,培育各該領域之專業「教學」與「研究」之人才。

系所特色與目標

科技系原屬培育中學「生活科技」教師之專門機構,然為因應師培市場之萎縮,科技系於十年前即著手調整課程結構,以培育學生朝向科技產業界發展為目標。目前,科技系的課程本質,是以科技產業為主體,學生藉由各科技產業課程,例如傳播科技業、製造科技業、營建科技業、運輸科技業,來瞭解台灣科技社會的結構與內涵。在上課的型態上,則是提供學生以「設計」及「製作」的方式來進行,藉以深入瞭解科技產業之工作內涵與程序。在此基礎之下,本系再輔以人力資源發展的專業課程,使學生具備「科技產業知識」及「人力資源發展專長」,得以進入科技產業從事企業的教育訓練工作。

設備與學習資源

現有自造大師基地、專題研討室多間、電子實驗室、人力資源研討室多間、電腦實驗室、網路教學實驗室、圖文傳播實驗室、電工實驗室、綜合工廠、電腦繪圖室、數位傳播教學實驗室、媒體設計實驗室等多元教學設施。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科技教學評量策略之規劃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 2010-10-01) 張玉山; 游光昭; 蕭佩如
  • Item
    國中科技教育運用Teresa M. Amabile工作動機原則與自我效能激發策略之研究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2008-12-01) 李堅萍; 游光昭; 朱益賢
    經相關研究結果顯示,美國Teresa M. Amabile所倡之工作動機原則與自我效能激發策略分別能提昇創造力及技能學習成效,但是否有「橘越淮而爲枳」的效應?其應用在臺灣的情形如何?本研究採用觀察法,以探討國二31名學生對Amabile的9項工作動機原則與13種自我效能激發策略的反應。研究結果顯示:國中生對Amabile工作動機原則之示範操作程序、提供選擇空間、建設性的好評及定義優秀案例等4項原則反應熱烈,對其他5項原則反應平平;對自我效能激發策略之灌輸成功經驗、參與公眾互動、親自動手實習、技術進階精煉、自我審視評估、落實正向互動及給予外在回饋等7種策略反應熱切,對其他策略則反應平平、抗拒或兩極化。
  • Item
    高級中學學生技學素養測驗編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1997-07-31) 游光昭
  • Item
    科技教育教學活動在行動學習環境下之實施
    (2005-12-10) 蕭顯勝; 蔡福興; 游光昭
    科技的進步不斷地改變人類的生活型態,進而也影響到教育與學習的方式。如今隨著第四波的資訊革新的先驅-手攜式(Handheld)電腦的日益普及,加上無線網路技術的日漸成熟,無所不在(Ubiquitous)的行動學習(Mobile learning, M-learning)已成為繼遠距學習、數位學習後逐漸受到重視的新時代學習趨勢。 本文利用科技教育教學活動的特性,結合行動學習環境的特色,設計出一運用行動學習策略的科技教育教學活動,並建構適合該行動學習策略的系統及相關工具。
  • Item
    科技教學評量策略之規劃研究--以水陸兩用車活動為例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 2010-10-01) 張玉山; 游光昭; 蕭佩如
  • Item
    生活科技課程運用網路教學之可行性分析
    (中國視聽教育學會, 1998-12-01) 游光昭
  • Item
    「數學、科學、科技」科際整合策略應用於網路學習環境的設計與研究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2003-09-01) 蔡福興; 游光昭
    數學、科學、與科技教育(MST)三者間的科際整合教學理念,在 美國 1980 年代後期的多項數學與科學教育改革報告提出後開始受到 重視,其主要目的是希望藉此教學策略來改善學生的數學與科學成就。 本研究旨在對於對於近來逐漸受到重視「數學、科學、科技」科 際整合教學策略進行探討,並對如何在網路化環境實施 MST 科際整合 教學策略進行研究,以提出一個利用網路來進行 MST 科際整合學習的 可行模式,再根據此一模式建構出可行的網路化學習平台,並對專家 與學生初步使用此平台後的評鑑結果進行探討。 本研究初步獲得以下幾點研究成果:(1)「數學、科學、科技」科 際整合教學策略極富教育意義而值得推廣;(2)本研究提供一可行的 MST 網路化學習模式;(2)本研究提供九年一貫課程之「自然與生活科 技」領域一個可行的教學模式;(4)科技學習網初步獲得使用者之肯 定,但仍有可加強改進之地方。
  • Item
    通往「第三文化」之路:析論透過科技史教學以提昇人文素養的取徑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與評鑑中心, 2005-12-01) 謝文斌; 游光昭
    本文從「人文」與「科技」的對立概念出發,旨在探討藉由「科技史」教學來調和與溝通二者對立的可能性。首先定義「科技」素養與「人文」素養的意涵,而後探析「兩種文化」對立的相關議題與文獻。經由歸納結果,本文認為STS課程理念是消解「科技」與「人文」對立的良方,是通往「第三文化」之路,也應是科技史教學的可行取徑。科技史教學的進一步發展可從「科學史」教學的相關論述借鑑。最後,本文提出科技教育運用「科技史」教學以提升人文素養的策略及教學活動實例,期能有利後續科技史教學活動教案的開發及教學成效的實證研究。
  • Item
    國中科技教育運用Teresa M. Amabile工作動機原則與自我效能激發策略之研究
    (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2008-12-01) 李堅萍; 游光昭; 朱益賢
    經相關研究結果顯示,美國Teresa M. Amabile所倡之工作動機原則與自我效能激發策略分別能提昇創造力及技能學習成效,但是否有「橘越淮而爲枳」的效應?其應用在臺灣的情形如何?本研究採用觀察法,以探討國二31名學生對Amabile的9項工作動機原則與13種自我效能激發策略的反應。研究結果顯示:國中生對Amabile工作動機原則之示範操作程序、提供選擇空間、建設性的好評及定義優秀案例等4項原則反應熱烈,對其他5項原則反應平平;對自我效能激發策略之灌輸成功經驗、參與公眾互動、親自動手實習、技術進階精煉、自我審視評估、落實正向互動及給予外在回饋等7種策略反應熱切,對其他策略則反應平平、抗拒或兩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