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文教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

發展沿革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於1995年成立「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2003年成立博士班,致力於培育華語文作為第二語言或外語的教學師資及研究人才。2006年成立「國際華語與文化學系」,招收華外語國際生,致力於培養具有流利華語文能力及跨文化溝通能力之外籍華語人才。2006年成立「應用華語文學系」學士班,復於2012年與「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組」整併成立碩士班,招收本國籍學生及僑生,致力於培養全方位的華語文應用人才,以及海外華人社會與文化的研究人才。2012年「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與「國際華語與文化學系」合併為具博士班、碩士班與學士班學制之「華語文教學系」。2017年「應用華語文學系」與「華語文教學系」進一步整併。重整後的「華語文教學系」包含兩個學士班組(「國際華語與文化組」及「應用華語文學組」)、碩士班、博士班、以及數個學程與專班(華語文教學學分學程、兒童雙語教育學分學程、海外華語師資數位碩士在職專班)。

教育宗旨

        華語文教學系之教育宗旨在於因應當前東風西漸、華語全球化之趨勢,培養各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能通曉並傳播海內外華人的語言與文化,藉此厚植華語文化實力、促進東西方交流、進而確保世界和平與人類福祉。

特色與願景

        重整後的「華語文教學系」與臺師大歷史悠久的國語教學中心及僑生先修部構成中華民國高等教育機構中規模最大最完備、且學理與實務兼具的華語文專業人才培育重鎮。師資包含語言學、語言教學、教育心理、認知科學、教育科技、華人文學與文化、海外華人社會等學有專精的學者。學生涵蓋本地生、僑生、外籍生,來自全球各地,具多元背景。師生共構成一個真正生態多樣的學習環境。未來「華語文教學系」將積極與本校翻譯、國際人力資源與管理相關系所合作,強化學生跨語言跨文化素養與行政管理的能力。「華語文教學系」也將強化與國外學校合作,發展符合當代學習趨勢、有實證依據的華語教學方法,建立有特色的華語教學與僑教品牌。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跨國合作之華語遠距協同教學模式研究—美國高中華語課程之設計與實施--子計畫一:結合線上自學與視訊會談之混合式華語教學法、學習活動與測驗研究(1/2)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2-07-31) 朱我芯
    結合線上自學與視訊會談之混合式華語教學法、學習活動與測驗研究 本研究為整合計畫「跨國合作之華語遠距協同教學模式研究--美國高中華語課程之設計與實施」之子計畫一,主要負責「線上自學」與「視訊(師生)會談」兩種型態混合的華語教學法、線上練習、線上活動、課後作業,與測驗等項目研究。本研究擬借助混合式學習理論,結合線上、視訊兩種學習環境與型態,期使網路世代的美國高中生利用其所熟悉的網路社群環境,以及兼具遊戲趣味與溝通成效的線上活動,自主而又協同互動地學習中文;同時也有機會透過同步視訊,與教師及協同學習的同學以目標語進行面對面的互動交流。本研究預計於一年五個月的執行期間,針對美國高中生的華語學習策略與風格,並依據美國線上課程規範與外語學習準則等標準,完成每一課的線上練習、線上活動、課後作業、視訊提問、視訊活動,與線上測驗等題目,並隨之訂定線上各式活動的設計原則、教學指引,以及學習回饋的指標。在試教過程中,將設計教學實驗、問卷調查、側錄檔觀察、逐字稿轉錄、訪談等研究方法,取得多種量化數據與質性研究資料,以期針對不同的活動與測驗類型組合模式,比較其後測成績、活動滿意度、學習過程的情緒反應等,以取得後續修改活動的依據,以及日後推廣應用時的學習成效證明。本研究預期的貢獻,除了開展全球華語學界對於混合式學習、線上與視訊的學習活動研究之外,亦可建立美國年輕學子認識台灣與正體字之美的友好印象;更重要的是,可為台灣的華語學界開拓美國中學的遠距教學市場,並以此突出台灣華語教學在遠距、視訊,與數位學習等方面領先中國大陸之特色發展。
  • Item
    同步視訊教學之糾誤技巧探析
    (2011-06-19) 朱我芯
    隨著訊息通訊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融入日常生活,媒體與資訊科技在教學方面的應用也益趨普及,比如在遠距教學需 求殷切的美國,視訊會談(videoconferencing)已成為重要的語言教學工具(Matthews, 2007)。對於二語或外語教學而言,視訊會談重要地提供了學生與母 語者進行跨文化交流(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機會,同時也能增進學生的目標語口語能力,特別是在腔調、流暢性與正確性等方面(Matthews, 2007)。 然而,由於視訊環境有其特殊性,如:活動範圍受限、話輪轉換(turn-taking)的互動難度較高、遠距師生較難縮小心理距離等,因而其教學技巧有異於傳統教室,尤其是以跨文化交流為主要視訊目地的口語糾誤,分寸最難拿捏。當學生話語(utterance)中出現了一個錯誤,教師必須在短短幾秒之間立即判斷:該不該糾正?該採取何種方式糾正?如何適時轉換話輪進行糾正,而又不影響學生表達的流暢性與嘗試的意願?如何在避免打擊學生發言信心與避免其錯誤變成化石(fossilization)之間,取得最佳平衡?如何察言觀色以決定糾誤的收尾方式?凡此皆考驗視訊教師的臨場判斷與反應能力,因而成為教學現場最大的變數與難點。目前對外華語教學或二語教學領域,對此論析仍少,本文因而整理出二語教學研究中較為突出的四種針對教室環境的口語糾誤論點,包括 lyster & Ranta (1997)提列的六種糾誤方式、Lightbown & Spada(2006)認為不同教學方法宜採取不同糾誤方式的見解、H. Douglas Brown(2007)的口語偏誤處理模式,與《歐洲共同語文參考架構》(CEFR)(The Council of Europe, 2007)建議的糾誤措施,做為參照基準,藉以比較、建構出以跨文化溝通為主要目的的視訊課堂口語糾誤策略。為驗證此糾誤策略的實施成效,本文採實證研究方法,將所擬策略試用於國際學生的遠距視訊課堂,而後透過視訊試教側錄檔觀察法與教師訪談法,分析本文糾誤策略的學生反應與糾正成效,以期提出理想的視訊課堂糾誤流程、偏誤的評量指標,及各種口語偏誤型態所對應的糾正方式等具體建議。
  • Item
    視訊華語文化課堂之口語糾誤有效策略
    (臺北市:華文世界雜誌社, 2012-09-01) 朱我芯
    視訊會談重要地提供了二語學生與母語者的跨文化交流機會,同時也能有效增進學生的目標語口語能力。然而,視訊環境有其特殊性,師生之口語溝通較難借助於肢體語言,話輪轉換也不如面對面溝通時順暢,因而其口語糾誤的難度遠高於教室環境。本文參考英語教學(ESL/EFL)既有之教室口語糾誤研究,並考量視訊環境的特點,發展出視訊華語生活文化課堂的口語糾誤策略。為驗證糾誤策略之實務效度,本文透過實證研究,針對國際學生進行了12堂視訊試教實驗,而後將試教側錄檔轉錄成逐字稿,以內容分析法進行編碼分析。數據統計結果發現:偏誤頻率以詞彙最高,語法次之;語音、活動程序、文化知識之偏誤不多;口誤、漢字認讀、語用之偏誤極少。在各類偏誤適用之糾誤法方面,凡詞彙、語法、語音、活動程序、漢字認讀等糾誤,皆以「正確重述法」最為適用;文化知識則宜採「引導自悟法」與「知識解說法」。在糾誤法之使用比例方面,以「正確重述法」最高,「知識解說法」次之;就糾誤成效而言,得到學生積極修正比例最高的也是這兩種糾誤法。經與英語教學之既有研究對照後發現,在內容取向教學的華語視訊教學與英語教室教學中,「正確重述法」皆為最理想的口語糾誤法。據此實證成果,本文結論提出了「視訊華語文化課堂口語糾誤策略」,將有助於視訊師資培訓之課程規劃,並可提升視訊華語教學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