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文教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

發展沿革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於1995年成立「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2003年成立博士班,致力於培育華語文作為第二語言或外語的教學師資及研究人才。2006年成立「國際華語與文化學系」,招收華外語國際生,致力於培養具有流利華語文能力及跨文化溝通能力之外籍華語人才。2006年成立「應用華語文學系」學士班,復於2012年與「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組」整併成立碩士班,招收本國籍學生及僑生,致力於培養全方位的華語文應用人才,以及海外華人社會與文化的研究人才。2012年「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與「國際華語與文化學系」合併為具博士班、碩士班與學士班學制之「華語文教學系」。2017年「應用華語文學系」與「華語文教學系」進一步整併。重整後的「華語文教學系」包含兩個學士班組(「國際華語與文化組」及「應用華語文學組」)、碩士班、博士班、以及數個學程與專班(華語文教學學分學程、兒童雙語教育學分學程、海外華語師資數位碩士在職專班)。

教育宗旨

        華語文教學系之教育宗旨在於因應當前東風西漸、華語全球化之趨勢,培養各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能通曉並傳播海內外華人的語言與文化,藉此厚植華語文化實力、促進東西方交流、進而確保世界和平與人類福祉。

特色與願景

        重整後的「華語文教學系」與臺師大歷史悠久的國語教學中心及僑生先修部構成中華民國高等教育機構中規模最大最完備、且學理與實務兼具的華語文專業人才培育重鎮。師資包含語言學、語言教學、教育心理、認知科學、教育科技、華人文學與文化、海外華人社會等學有專精的學者。學生涵蓋本地生、僑生、外籍生,來自全球各地,具多元背景。師生共構成一個真正生態多樣的學習環境。未來「華語文教學系」將積極與本校翻譯、國際人力資源與管理相關系所合作,強化學生跨語言跨文化素養與行政管理的能力。「華語文教學系」也將強化與國外學校合作,發展符合當代學習趨勢、有實證依據的華語教學方法,建立有特色的華語教學與僑教品牌。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中日部落格敘事文章之語用策略與篇章結構及其教學應用
    (2015) 林怡秀; Lin, Yi-Xiu
    本研究以跨語言視角討論中日部落格敘事文章之語用策略及篇章結構。部落格為網路語境中之新興敘事體裁,廣泛運用於寫作教學。由於網路語境之公開性,影響其語言使用,然過去研究未針對部落格敘事採用之各類語用策略進行分析,亦未探索各種語用策略於篇章中之分布情形。再者,過去網路語言文獻不乏跨語言對比之相關討論,然目前學界未有部落格敘事之跨語言研究。有鑑於此,本文欲探討中日部落格敘事文章中不同功能語用策略之運用情形、檢視語用策略與篇章結構之關聯,並歸納中日之異同。 本研究以中日部落格之遊記文章為研究對象,語料來自台灣及日本知名部落格發行平台「痞客邦」及「FC2」中之熱門旅遊部落格。策略分析指出,中日部落格敘事文採用之敘事策略可分為主體策略及輔助策略。主體策略包含敘述、描寫、說明、評估四類,敘述、描寫具表達功能,說明、評估具介紹功能。中日共性在於作者除採用敘事文常見之表達型策略外,亦經常運用說明文常用之介紹型策略,顯示部落格敘事文具高度說明性質,讀寫雙方互動性強。結構分析揭示,介紹型策略於文首及文末佔重要地位,旨在提高讀者理解度,藉此建立讀寫雙方之關係。上述語用及結構特質均源於網路語境之公開性。而中日部落格之差異主要表現於策略類型之多樣性及介紹功能之強度,中文傾向多元策略並用,文章介紹功能亦較強,且重視以表達自我感情之方式吸引讀者;日文則喜好以單一策略敘事,介紹功能較弱,與讀者建立互動時更重視禮貌策略。 本文最後歸納研究成果,提供結合部落格工具、針對中級以上日籍學生敘事、說明寫作技能訓練之教案,期能為科技工具結合語言教學帶來貢獻。
  • Item
    漢英網路語言與情態對比研究(II)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1-10-31) 謝佳玲
    漢英網路語言與情態對比研究(II) 近三十年西方語言學界從不同角度研究情態,早期著重可能性與必要性的靜態邏輯 修飾,近年延伸至主觀性與禮貌性的動態人際功能,多偏重口語或書面語體與情境的影 響。近十年電腦中介溝通的研究大幅成長,然文獻尚未探討情態擔任線上互動策略的特 色,因此此二年期計畫擬延續本人過去研究,探討漢語與英語的網路語言與情態成分, 瞭解語用功能與社會價值的關係,並進行語言與文化對比分析。研究假設溝通策略與情 態運作受語境牽制,電子互動著重的傳訊效率可能導致語言表現比傳統溝通直接明確, 情態的角色亦有所不同。本計畫擬透過非同步之網站介面蒐集真實語料,詮釋語域與情 境變因的作用,並應用語料庫技術節省分析時間與人力,提升研究廣度與深度。 本計畫擬探討台灣與美國三種線上常見的言語行為,即交友聯誼、經驗分享與廣告 行銷,對比漢語與英語的言語特徵與情態分布,從中歸納現實與虛擬社會的文化價值異 同,並驗證東方集體主義與西方個體主義於現代新興媒體中的消長。漢英情態詞依其表 達的評估類型分為認知、義務與動力三大義項,根據語用功能與社會意涵再進行次類劃 分,並透過虛擬社群的環境、言語行為的本質及人際關係的因素剖析語言機制的解讀與 運作變異。計畫最終目標為驗證網路世界形成獨特社群,歸納漢英網路溝通特徵與情態 詞選用與連用的通用原則。藉由計畫的研究成果,希冀語言研究者與教學者能掌握漢英 電子語言與文化的共性與個性,瞭解數位化時代對人類的影響已體現於語言中。
  • Item
    漢語網路支持之情態研究
    (2009-10-26) 謝佳玲; 許芝軒
    本文分析台灣網站中表達支持的留言,探討漢語情態詞的人際功能。結果指出義務情態詞「要」促進要求、建議與鼓勵的親密度々認知情態詞「會」與「一定」連用強化祝福與承諾々動力情態詞「能」表述願望實現的可能性々「可以」描述祝福預期的結果。情態分布顯示情境因素造成顯著語言變異,且網路語言異於口說與書寫形式,詞彙選擇受限,同義情態詞亦擔任不同語用角色。結論顯示虛擬社會的本質有助於詮釋語言運用對人際關係的正面影響。
  • Item
    漢語網路社會之認知與言談研究
    (臺北市:英語語言與文學學刊編輯委員會, 2011-02-01) 謝佳玲; 吳欣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