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文教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

發展沿革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於1995年成立「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2003年成立博士班,致力於培育華語文作為第二語言或外語的教學師資及研究人才。2006年成立「國際華語與文化學系」,招收華外語國際生,致力於培養具有流利華語文能力及跨文化溝通能力之外籍華語人才。2006年成立「應用華語文學系」學士班,復於2012年與「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組」整併成立碩士班,招收本國籍學生及僑生,致力於培養全方位的華語文應用人才,以及海外華人社會與文化的研究人才。2012年「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與「國際華語與文化學系」合併為具博士班、碩士班與學士班學制之「華語文教學系」。2017年「應用華語文學系」與「華語文教學系」進一步整併。重整後的「華語文教學系」包含兩個學士班組(「國際華語與文化組」及「應用華語文學組」)、碩士班、博士班、以及數個學程與專班(華語文教學學分學程、兒童雙語教育學分學程、海外華語師資數位碩士在職專班)。

教育宗旨

        華語文教學系之教育宗旨在於因應當前東風西漸、華語全球化之趨勢,培養各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能通曉並傳播海內外華人的語言與文化,藉此厚植華語文化實力、促進東西方交流、進而確保世界和平與人類福祉。

特色與願景

        重整後的「華語文教學系」與臺師大歷史悠久的國語教學中心及僑生先修部構成中華民國高等教育機構中規模最大最完備、且學理與實務兼具的華語文專業人才培育重鎮。師資包含語言學、語言教學、教育心理、認知科學、教育科技、華人文學與文化、海外華人社會等學有專精的學者。學生涵蓋本地生、僑生、外籍生,來自全球各地,具多元背景。師生共構成一個真正生態多樣的學習環境。未來「華語文教學系」將積極與本校翻譯、國際人力資源與管理相關系所合作,強化學生跨語言跨文化素養與行政管理的能力。「華語文教學系」也將強化與國外學校合作,發展符合當代學習趨勢、有實證依據的華語教學方法,建立有特色的華語教學與僑教品牌。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話語標記「就是」在獨白中的信息處理功能及其語法化
    (2019) 劉遠文; Liu, Yuan-Wen
    過去文獻對於話語標記(discourse marker)「就是」多著重在書面語體的研究 (張誼生,2002;劉燦群,2007),然而書面語體實詞較多、句法篇章等架構清 楚;而口語語體則反之,口語語體虛詞和子句較多,架構相對來說零散(Halliday, 1997),故更仰賴話語標記,使說話者的訊息得以傳遞,話語標記的篇章功能更 得以顯現。 本研究以 Brinton(1996)對話語標記的功能分析作為研究架構,將話語標記 分成語用層面和篇章層面,並將其中的篇章層面功能再分為表層的銜接功能和深 層的信息處理功能,後者根據信息處理和標記理論再分為自然焦點標記(新信息)、 對比焦點標記(新信息)和話題標記(舊信息)。文內先回顧過去學者對話語標 記的定義,「就是」在不同語體中的篇章銜接和信息處理功能;其後定義「就」、 「是」和「就是」的基式語義和回顧「就是」的語法化歷程相關研究;最後以自 然焦點標記、對比焦點標記和話題標記來分析「就是」在口語獨白語體中的信息 處理功能及其語法化歷程。 研究發現「就是」在口語獨白語體中除了自然焦點標記、話題標記和對比焦 點標記這三種信息標記以外,還有一個標記新信息的次焦點標記功能,而使用頻 率由高至低分別為:自然焦點標記、話題標記、次焦點標記、對比焦點標記。本研究也認為各話語標記「就是」的各信息處理功能分別來自於不同的語法化歷程。
  • Item
    「如果說」的語義分類、語用功能與語法化
    (2011) 江伊惠; Chiang, Yi-Hui
    根據Su(2002)與Huang(2010)的「說」的語法化路徑,「說」的 語法化路徑為:動詞句補詞標(complementizer)語法標記(pragmatic marker),「如果說」是上承「想要說」經由類推( analogy)機制演變而來,至此「說」的原始功能已語法化,不具動詞言說義,而是成為句補詞標。 Su (2005)認為說話者對當時語境的主觀認定常常是語意處理的重要依歸,本文發現,說話者傾向使用「如果說」來表現言談功能。在理論架構上,本文主要採取Sweetser(1990)的語言三域,以沈家煊(2003)、和李晉霞、劉云(2009)的理論為輔,合併為三個框架:「因果域」、「認知域」、「語用域」,「語用域」之下分為「語言行為域」、「隱喻推理域」和「後設語言域」,並且加入「傳信範疇」和「主觀化」加以討論「如果說」的「說」承載的功能。本文要討論的是語言結構反映出人類在自然語境中溝通的需要,因此我們的研究方法是比較「如果」與「如果說」在口語語料和書面語料中的使用傾向。 口語語料結果發現,「如果說」傾向認知域,根據傳信範疇(evidentiality),這與說話者會採用「如果說」來表現自己對訊息來源的不確定,為一種弱信任態度有關。另外,書面語料結果發現,「如果說」在普遍使用在「隱喻推理域」上,這已經成為固定用法,可視為「如果說」的「詞彙化(lexicalization)」。「後設語言域」中,後分句對前分句的評價傾向負面評價,因此我們推斷,「如果說」吸收了「說」語法化後期過程的「反預期」語用功能,蘊含「半-反預期」語用功能。 根據原型理論(prototype theroy),來看「說」的語法化現象,「說」的核心語意為言說義,越往外擴張的語義便離核心語義越遠,但是邊緣的詞,還是依附於中心詞,故「如果說」已位於「說」語法化路徑末端,藉由「如果說」句式的還原,我們發現「如果說」的「說」其原始核心語義是來自「言說義」,經由不同的語法化機制,「說」的言說義漸虛,做為言談功能詞義漸重。
  • Item
    漢語「說」類引導碼之分類和語用功能分析
    (2010) 江庭宜; Jiang, Tingyi
    Sperber 和Wilson (1985)從認知角度提出的關聯理論將語言可表達的意義分為兩種,即主要命題信息內容,和指引聽話者該如何處理這些信息的後設信息。兩種信息相互對立、相互定義,而後者這些表示話語應被解讀的方式的詞語可以預告或提示聽話者接下來之話語和對話參與者的思維應進行的「方向」,為其節省解讀話語時所必須花費的推理心力(efforts)。Blakemore (1987)將這兩種信息分別命名為「概念意義(conceptual meaning)」和「引導意義(procedural meaning)」,並進一步主張言談連接詞(discourse connectives)如so, but, after all等可以直接編碼三種認知效果而具備引導功能,且將這些語言形式稱為「引導碼(procedural encoding)」。引導碼可以在話語的顯義(explicature)或者隱義(implicature)層面作用,與說話者的主觀性有關。關聯理論的引導碼是本論文的出發點,但我們對關聯理論中將語言形式對意義的編碼截然二分的作法持保留態度,因為這種說法並不符合語言普遍的漸變性(gradient)語法化現象(grammaticalization),顯然有必要作進一步的修正。 中文動詞「說」由於在語言中的高頻使用,在隱喻意義上和思維的相似性,與其後設性指涉言談行為的特徵,使其出現顯著的語法化和主觀化現象。「說」從一個表示說話動作的動詞逐漸演變出認知義,在詞性上更虛化為句補詞和表示主觀態度的句首和句末助詞功能。學者們也發現「說」與其他語言成分逐漸凝結為固定結構並產生語用功能,如「我說」、「你說」(林雪娥2000)、「別說」(董秀芳2007)等。這些詞語帶有主觀性,可以引導聽話者更容易推論出話語的關聯性,因此我們可將它們視為帶有引導意義的引導碼。在日常溝通中,事實上我們上使用了非常多的「說」類引導碼 (董秀芳2003, 司紅霞2006),但目前卻沒有研究根據比較完整的理論背景來對「說」類引導碼加以分類和分析。 本論文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從關聯理論的角度出發並以語法化理論調整引導碼的概念,同時參考言談標記相關研究以及關聯理論中對話語意義的分類,整理出中文「說」類引導碼的分類,最後從中選擇幾個項目,進一步蒐集相關語料後觀察並描述它們在語境中發揮的語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