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文教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

發展沿革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於1995年成立「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2003年成立博士班,致力於培育華語文作為第二語言或外語的教學師資及研究人才。2006年成立「國際華語與文化學系」,招收華外語國際生,致力於培養具有流利華語文能力及跨文化溝通能力之外籍華語人才。2006年成立「應用華語文學系」學士班,復於2012年與「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組」整併成立碩士班,招收本國籍學生及僑生,致力於培養全方位的華語文應用人才,以及海外華人社會與文化的研究人才。2012年「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與「國際華語與文化學系」合併為具博士班、碩士班與學士班學制之「華語文教學系」。2017年「應用華語文學系」與「華語文教學系」進一步整併。重整後的「華語文教學系」包含兩個學士班組(「國際華語與文化組」及「應用華語文學組」)、碩士班、博士班、以及數個學程與專班(華語文教學學分學程、兒童雙語教育學分學程、海外華語師資數位碩士在職專班)。

教育宗旨

        華語文教學系之教育宗旨在於因應當前東風西漸、華語全球化之趨勢,培養各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能通曉並傳播海內外華人的語言與文化,藉此厚植華語文化實力、促進東西方交流、進而確保世界和平與人類福祉。

特色與願景

        重整後的「華語文教學系」與臺師大歷史悠久的國語教學中心及僑生先修部構成中華民國高等教育機構中規模最大最完備、且學理與實務兼具的華語文專業人才培育重鎮。師資包含語言學、語言教學、教育心理、認知科學、教育科技、華人文學與文化、海外華人社會等學有專精的學者。學生涵蓋本地生、僑生、外籍生,來自全球各地,具多元背景。師生共構成一個真正生態多樣的學習環境。未來「華語文教學系」將積極與本校翻譯、國際人力資源與管理相關系所合作,強化學生跨語言跨文化素養與行政管理的能力。「華語文教學系」也將強化與國外學校合作,發展符合當代學習趨勢、有實證依據的華語教學方法,建立有特色的華語教學與僑教品牌。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搭訕語境的語用策略研究
    (2021) 王薔閔; Wang, Chiang-Min
      於網路盛行的時代,人們的食衣住行皆能透過網路達成,加上各類社群媒體不斷竄起,連認識新朋友也因為各式交友軟體而變得速食。於是乎人人只關注自己手上的智慧型手機,卻時常忽略了身邊的人事物,這也使得人們於現實生活中的社交能力大幅降低,甚至不知道如何在真實的生活中結交新朋友,更不用說該如何踏出第一步與自己有好感的對象搭話。於是本研究想了解,在什麼樣的語境下,人們較願意與陌生人有更進一步的交流,以及在什麼樣的語境下,人們會採用何種策略來搭訕有好感的對象。   本研究以Grice (1975) 的合作原則與Leech (1983) 的禮貌原則為架構設計實驗問卷中的語言策略,選項從直接的表達形式到委婉的回應與提問方法。此外,由於受試者過去被搭訕、搭訕他人及其性別都可能影響到語言策略的選定,因此也納入問卷的提問中。   經過分析後發現,當受試者被人搭訕時,多數的回應都是不冷不熱以維護雙方的面子,不過當人們處於「輕鬆」、「愉悅」且「有共同話題」的語境時,便不排斥陌生人前來搭話與交流;若人們處於正在「移動」至特定地點或是「忙於特定事項」的語境時,採用的拒絕語言策略便相對直接。本研究也發現,當受試者搭訕他人時,在不同的語境下也呈現不同的語言策略選擇傾向。分析結果也呈現,除了受試者所處的語境外,性別與過去經驗在受試者作為搭訕者時,也會影響到語言策略的選定。
  • Item
    現代漢語副詞"又"的情態分析與教學應用
    (2012) 劉冠妙; Kuan-Miao Liu
    單音節副詞在客觀語義上具有「一詞多義」(polysemy)的特性,主觀語用上某些副詞(如:“還”、“才”、“又”、“再”)又為相較於雙音節詞使用頻率更高、語意也更微妙抽象的情態詞(modal),加上許多近義副詞的存在,往往是漢語學習的難點。本研究以副詞“又”為主題,考察各種客觀語義及主觀情態類型的使用頻率及搭配關係;闡明“又”以各句式所表諸情態類型的作用機制,釐清主觀情態與客觀詞彙意義間的推論關係;最後以關聯理論(relevance theory)的明示推理(ostensive-inference)模式剖析“又”在交際中扮演的角色,並建立足以解釋在所有語用情態用法的推論機制,為副詞 “又”的語用情態功能,提供更具涵蓋性的推論機制與分析。 本研究的語料取自平衡語料庫及電子網路論壇(ptt)標題,量化分析結果顯示,“又”表情態的比例佔整體使用的五成以上,主要以直述句呈現,其次為反問句,否定句最少,所表情態以負向為主,最常見的「不悅」與「無奈」情態分別傾向與「重複」與「轉折」語義搭配。透過質化分析,闡明情態架構中,除直述句的負向情態作用於心願系統外,直述句的正向情態及特殊句式的所有情態皆作用於預料系統;所有情態皆透過命題事實與隱含心願、預料之間的「背離」來呈現,差別在於直述句與特殊句式的背離分別顯現於事實和隱含預設的「結果」與「前提條件」之間。主觀的情態推論意義皆派生自客觀的詞彙「轉折」義。在交際中“又”扮演「引導碼」的關鍵角色,引導聽話者根據認知語境與命題概念訊息推論出背離心願或預料的語境預設,增加話語的關聯性,使聽話者獲得較強的語境效果,成功理解說話者的評價情態。 本文最後歸納量化分析中各種客觀語義與主觀情態的出現頻率,以及常見的搭配詞語,提出在教學排序以及定式選用上的參考建議。
  • Item
    漢語批評言語行為之策略、主題與性別研究
    (2012) 蘇婉蓉
      批評作為一種嚴重威脅面子的言語行為,在本質上帶有很強的面子威脅性,故對學習者來說是語言學習與使用的難點。然而目前對批評的研究尚在起步階段,在定義與策略分類的系統性上仍待加強,加上前人多從社會權勢和跨文化對比的角度進行探討,較少論及主題與性別因素的影響,無法呈現批評行為的整體面貌。是故本研究從主題與性別的角度切入,藉此探究台灣漢語母語者批評策略的使用現象以及主題、性別因素對批評的影響,期能為漢語學習者提供一個參考的依據,減少語用上的失誤。   本研究以三份問卷作為研究工具。問卷(一)、(二)為一般問卷,旨在探究批評主題的特質;問卷(三)為言語情境補全問卷,目的在於了解男女母語者實施批評的方式。三份問卷在實施程序上有先後之分,在題目設置上亦密切相關。   研究結果顯示,在不親不疏的平輩關係中,台灣漢語母語者傾向使用間接性較低的批評策略,其中主體策略以『指謫行為』的使用率最高;次類策略則以『評論策略』所占百分比最多。這個現象表面看似違背漢文化含蓄、委婉的溝通方式,實則一定程度受到主題的影響。母語者進行批評時考量的主題因素有三:適宜性、嚴重性、修正性。母語者會避免批評外貌形體和先天能力類的主題,同時隨著主題嚴重性提高,偏向採用直接的策略。另外,當主題具備修正的可能性時,『勸說策略』和『要求策略』的使用率即明顯提升。本次研究亦證明性別因素確實對母語者批評策略的選擇造成影響。男性說話者傾向使用直接性高的策略,女性的批評策略則較間接。在面對男性聽話者時,男女說話者皆趨向直接批評;對於女性聽話者則相對間接。   在教學應用上,本文以研究發現為依據,檢視和分析市面上兩套漢語教材的批評教學,並在教學活動設計裡著重批評語用意識和語言形式的訓練,希望藉此提升學生的語用與自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