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文教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

發展沿革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於1995年成立「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2003年成立博士班,致力於培育華語文作為第二語言或外語的教學師資及研究人才。2006年成立「國際華語與文化學系」,招收華外語國際生,致力於培養具有流利華語文能力及跨文化溝通能力之外籍華語人才。2006年成立「應用華語文學系」學士班,復於2012年與「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組」整併成立碩士班,招收本國籍學生及僑生,致力於培養全方位的華語文應用人才,以及海外華人社會與文化的研究人才。2012年「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與「國際華語與文化學系」合併為具博士班、碩士班與學士班學制之「華語文教學系」。2017年「應用華語文學系」與「華語文教學系」進一步整併。重整後的「華語文教學系」包含兩個學士班組(「國際華語與文化組」及「應用華語文學組」)、碩士班、博士班、以及數個學程與專班(華語文教學學分學程、兒童雙語教育學分學程、海外華語師資數位碩士在職專班)。

教育宗旨

        華語文教學系之教育宗旨在於因應當前東風西漸、華語全球化之趨勢,培養各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能通曉並傳播海內外華人的語言與文化,藉此厚植華語文化實力、促進東西方交流、進而確保世界和平與人類福祉。

特色與願景

        重整後的「華語文教學系」與臺師大歷史悠久的國語教學中心及僑生先修部構成中華民國高等教育機構中規模最大最完備、且學理與實務兼具的華語文專業人才培育重鎮。師資包含語言學、語言教學、教育心理、認知科學、教育科技、華人文學與文化、海外華人社會等學有專精的學者。學生涵蓋本地生、僑生、外籍生,來自全球各地,具多元背景。師生共構成一個真正生態多樣的學習環境。未來「華語文教學系」將積極與本校翻譯、國際人力資源與管理相關系所合作,強化學生跨語言跨文化素養與行政管理的能力。「華語文教學系」也將強化與國外學校合作,發展符合當代學習趨勢、有實證依據的華語教學方法,建立有特色的華語教學與僑教品牌。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中日同形詞教材對初級日籍學習者詞彙學習成效之影響
    (2020) 魏吟玲; Wei, Yin-Ling
    漢語、日語中有許多詞形相同或相似的「同形詞」,然而其詞彙知識系統對應關係複雜,對日籍華語學習者而言,同形詞能帶來學習助益,亦可能造成偏誤。過往研究指出同形詞為對日華語教學的重點之一,然而針對同形詞編寫的國別化教材付之闕如。是以,本研究旨在依據對比分析、偏誤分析、認知配對、精緻化學習理論,規劃並編寫《實用中日同形詞攻略法》,進而驗證該教材對初級日籍學習者詞彙學習成效之影響;據此目的,依照ADDIE教學設計模式發展兩項研究:研究一聚焦於中日同形詞的教材編寫,以自學式教材為例,提出編寫理念,並由《當代中文課程》一、二冊選詞,由易到難,編寫A2-B1程度的三個單元為範本。研究二以實驗法驗證此教材之成效,採2×3二因子混合實驗設計,受試者間自變項為教材類型(自編同形詞教材、仿《當代中文》教材),受試者內自變項為測驗時間(前測、立即測、兩週延宕後測);依變項為學習者於詞彙再認、句子產出與拼音書寫測驗之正確率表現;研究對象為56位初級華語程度的日籍學習者,隨機分派至使用不同教材的組別(實驗組與對照組各28位)進行自學與測驗。研究結果顯示:一、使用自編教材組別的詞彙再認與句子產出表現優於對照組,而拼音書寫表現無顯著差異;二、兩組的立即測表現優於延宕後測,並優於前測;三、教材與測驗時間點之間無交互作用。本研究結果支持此自學式同形詞教材有助於提升日籍學習者詞彙再認與句子產出之成效,並於學習者、專家評鑑中得到較高的評價。最後,本研究根據結果提出後續教材修正與發展方向,並為中日同形詞教材編寫提出建議。
  • Item
    隱喻意識提升對華語多義詞學習之探究:以「吃」、「上」、「白」為例
    (2020) 翁雅慧; Weng, Ya-Hui
    多義詞包含多個意義相關聯的義項。在語言學習上,詞彙的一詞多義往往造成學習者的難點 (邢志群,2011) 。認知語言學家認為語義延伸的本質為隱喻而非任意產生 (Lakoff& Johnson, 1980)。 近年來許多研究指出提升學習者的隱喻意識有助於多義詞學習 (Koveceses & Szabo, 1996; Boers, 2000a; 黃弈寧,2015;蕭惠貞,2017)。有鑑於此,本文欲以「吃」、「上」、「白」三高頻多義詞探究融入隱喻概念與詞彙教學上之效用,並就研究結果提出教學建議,以期幫助中高級華語學習者解決學習難點。 本研究由前測篩選出38位中高級程度學生。實驗流程包含詞彙學習階段、即時後測與延時後測。實驗組與對照組透過生詞表學習「吃」、「上」、「白」所構成的18個詞彙。兩組主要差異在於生詞單是否以隱喻原則分組。研究結果顯示:1.提升學習者隱喻意識有助於華語學習者相關詞彙之學習,主要幫助在於詞彙於記憶中之留存。實驗組與對照組在延時後測中的總分與自由回憶題型皆達顯著差異(延時總分:M = 71.97 vs. 60.76, p = .045;延時自由回憶:M =32.40 vs. 21.66, p = .034)。2. 兩組在詞義理解題型上無顯著差異,但實驗組得分較對照組高。實驗組與對照組皆無因詞彙隱喻類型不同而產生顯著差異。然而,兩組於即時測驗時在方位隱喻「上」所構成的詞彙上成績較好,對照組與實驗組得分相同,本文認為其成因為雖對照組使用傳統英文釋義學習詞彙,但仍就以自身經驗理解此類詞彙所致。3.在相關詞彙類推上,雖無顯著差異,但實驗組表現亦優於對照組。綜上所述,本研究認為詞彙學習時若能提高學習者隱喻意識能使學習者在多義詞各詞項間創造有意義的連結,減輕其記憶負擔,提高學習效益。
  • Item
    漢語飲食範疇隱喻詞彙之探析與教學應用
    (2014) 廖思涵; Szu-han Liao
    概念隱喻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除華語母語者於生活中大量使用隱喻進行言語表述外,亦多見於報章雜誌及華語教材中。然而,這些華語母語者習以為常的隱喻卻可能造成華語第二語言學習者的困惑。有鑑於此,本研究以隱喻原則「思想是食物(IDEAS ARE FOOD)」為基礎,從習得實驗出發,旨在瞭解華語學習者母語的隱喻,是否在其學習華語相關詞彙時產生正遷移。並探究隱喻原則的輔助,是否能使學習者更有效地習得詞彙隱喻義。本文亦觀察學習者習得隱喻原則後,能否類推理解屬於同一隱喻原則的其他詞彙之隱喻義。最後,針對含有隱喻義的詞彙提出教學建議。 本研究的受試對象共20位,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全體受試者皆為美國或加拿大籍,母語為英語,且華語程度達中級以上之華語學習者。實驗流程分前測、詞彙學習階段、立即後測及延時後測等四階段進行。兩組受試者於前、後測中接受相同的測驗,但兩組於詞彙學習階段使用的講義不同。實驗組使用以概念隱喻組織的詞表,而對照組則使用傳統依課文中出現順序排序之詞表。實驗組亦學習隱喻的相關概念,對照組則無。 實驗結果發現(1)全體受試者在漢英隱喻相同及漢英隱喻相異兩類型詞彙的表現上無顯著差異。(2)以概念隱喻輔助詞彙學習的實驗組,其學習成效優於採傳統學習法的對照組。(3)實驗組受試者習得概念隱喻後,類推理解屬於同一隱喻新詞彙隱喻義的能力較對照組強。根據上述結果,本文建議進行華語教學時,可藉由概念隱喻輔助詞彙隱喻義學習的方式提升學生的隱喻意識,並將屬於同一隱喻原則的詞彙組織起來進行教學。
  • Item
    詞彙出現頻率及句子限制性對華語內隱詞彙學習的影響
    (2017) 翁佳伶; Weng, Jia-Ling
    透過實驗,筆者研究詞彙出現頻率及句子限制性對內隱詞彙學習的影響,句子限制性意旨句子給予特定詞彙的語義提示程度。實驗對象為在臺灣學習華語的外籍生,華語程度為中級。實驗利用電腦及實驗設計軟體為媒介給予受試者閱讀材料,受試者閱讀過程中並不知道實驗材料的安排設計,且沒有接受任何詞彙語意提示及指導。而實驗結果顯示,詞彙出現頻率及句子限制性對受試者內隱詞彙學習有顯著的影響。也就是說,詞彙出現越多次,學習者的內隱詞彙學習效果越佳;而在高限制句中出現的詞彙,其內隱學習效果越好。本研究亦提出幾點在華語教學上的應用或啟示,其一,語言材料中之生詞應盡量複現,鞏固學生學習效果;其二,生詞應放置於高限制句中呈現,促進學生語言習得。在本文最後,筆者嘗試將研究成果加以運用,試作了一篇閱讀教材,其中援用實驗材料之生詞及其高限制句,以幫助學習者閱讀時能有更佳的詞彙習得效果,盼能以此嘗試給予學者及教學者參考。
  • Item
    華語多義詞詞彙網建置(一)-教學試驗、詞彙學習與數位教材設計(單一整合型計畫)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2-12-31) 蕭惠貞; 關芳芳; 鄭錦全
    本研究計畫旨在(i)建立一個適合華語教師與學習者的詞彙學習網(即:華語多義詞詞彙概念網)2,及(ii)瞭解華語學習者詞彙擴充的學習狀況。本計畫現階段的研究範圍僅著重在常用的動詞類型:單純詞(與其延伸之複合詞或詞組),動詞選取主要來源是常用華語教材《中文聽說讀寫》Level I 第一冊和《華語教學基礎詞庫1.0版》。我們先從中央研究院平衡語料庫(Academia Sinica Corpus)、中文詞彙網(Chinese WordNet)與中文詞彙特性描述系統(CWS)中擷取頻率、搭配詞與近義詞資訊,並找出其常共現的搭配詞彙與語境(context),然後再透過認知語義學的分析,包括框架語義學、隱喻/轉喻、原型理論等等,來探究一詞多義(polysemy)之詞彙間的關聯性、特徵和(句式)語境。除了凸顯詞彙其語義限制,此心智概念圖也將列出其常見複合詞、近義詞、同形異義詞等用法,供學習者自學參考。透過實地施測與評量,我們也希望瞭解學習者自我學習的策略(如:掌握詞彙的使用與意義的聯想)。最後,這些教學材料也將發展成數位化的學習教材。整體而言,本計畫的具體貢獻主要為:(i) 以教學為導向的多義詞詞彙概念網的建置,(ii)在動詞多義詞詞彙網中,語境(句式)的建置,以供教學者與學習者參考及自學,(iii)實際的教學施測、評量,來探討學習者的詞彙學習狀況。
  • Item
    華語詞彙教學:概念圖與數位學習運用探究
    (2013-07-14) 蕭惠貞; 周俞珊; 李佳霖
    本文旨在介紹演示華語詞彙學習網站,運用認知概念圖於華語詞彙教學中,希冀進一步探究本網站自學與導學應用之可行性與優勢。近年來詞彙教學逐漸受到重視 (胡明揚,1997;孫德金,2006),詞彙的多義性一直是對外漢語學習者的難點之一(邢志群,2011;陳建生等人,2011),如何有效地運用教學材料幫助二語學習者學習相關詞彙是本研究主要關心的議題。一方面,本網站的教材內容設計主要從認知語義學理論切入,研發顏色詞與溫度詞彙的學習內容。學習內容結合了Lakoff (1987)提出的理想化認知模式(ICM)、隱喻(metaphorical)和轉喻映射(metonymic mappings)原則、以及Taylor (1995)語義鏈(meaning chains)機制所描寫之語義聯想途徑建立詞彙群之認知「概念圖」(Novak & Gowin, 1984);另一方面,前人的研究指出配合多媒體視聽教學工具的二語學習,能有效提升二語學習者詞彙學習的效益(Chun et al.,1996; Duquette et al.,1998);因此,本學習網站除以「隱喻」與「轉喻」映射來串連詞彙間的延伸關係,並融入包含視覺與聽覺刺激之情境對話之數位動畫與練習題,希冀幫助華語學習者詞彙學習: 從高頻「基本義」詞彙擴充延伸至「抽象義」詞彙,並鞏固其多義詞的相關詞彙知識,展現華語詞彙教學數位化之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