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文教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

發展沿革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於1995年成立「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2003年成立博士班,致力於培育華語文作為第二語言或外語的教學師資及研究人才。2006年成立「國際華語與文化學系」,招收華外語國際生,致力於培養具有流利華語文能力及跨文化溝通能力之外籍華語人才。2006年成立「應用華語文學系」學士班,復於2012年與「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組」整併成立碩士班,招收本國籍學生及僑生,致力於培養全方位的華語文應用人才,以及海外華人社會與文化的研究人才。2012年「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與「國際華語與文化學系」合併為具博士班、碩士班與學士班學制之「華語文教學系」。2017年「應用華語文學系」與「華語文教學系」進一步整併。重整後的「華語文教學系」包含兩個學士班組(「國際華語與文化組」及「應用華語文學組」)、碩士班、博士班、以及數個學程與專班(華語文教學學分學程、兒童雙語教育學分學程、海外華語師資數位碩士在職專班)。

教育宗旨

        華語文教學系之教育宗旨在於因應當前東風西漸、華語全球化之趨勢,培養各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能通曉並傳播海內外華人的語言與文化,藉此厚植華語文化實力、促進東西方交流、進而確保世界和平與人類福祉。

特色與願景

        重整後的「華語文教學系」與臺師大歷史悠久的國語教學中心及僑生先修部構成中華民國高等教育機構中規模最大最完備、且學理與實務兼具的華語文專業人才培育重鎮。師資包含語言學、語言教學、教育心理、認知科學、教育科技、華人文學與文化、海外華人社會等學有專精的學者。學生涵蓋本地生、僑生、外籍生,來自全球各地,具多元背景。師生共構成一個真正生態多樣的學習環境。未來「華語文教學系」將積極與本校翻譯、國際人力資源與管理相關系所合作,強化學生跨語言跨文化素養與行政管理的能力。「華語文教學系」也將強化與國外學校合作,發展符合當代學習趨勢、有實證依據的華語教學方法,建立有特色的華語教學與僑教品牌。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中德網路抱怨行為策略對比及教學應用
    (2020) 陳禛; Chen, Chen
    抱怨是人際互動中常見的言語行為。過往語用學研究中不乏以抱怨為 主題之文獻,範圍亦涵蓋跨文化對比研究;然而其多聚焦於真實生活中的 抱怨型態,且以英文為主要對比語言,中、德對比之網路抱怨研究尚嫌不 足。此外,既有抱怨文獻多藉引發式研究法取得語料,缺少自然言語之分 析。有鑑於此,本文選定網路平台蒐集使用者留下的抱怨評論,藉其真實 言語探討中文與德文抱怨異同,檢視文化因素於其中的影響,最後並根據 研究結果提出教學建議。 本文蒐集旅遊評論網站 TripAdvisor 之中、德抱怨語料共600筆,時間 範圍涵蓋2016年至2020年。分析重點為抱怨行為中使用者所採取的主體策 略、輔助策略類型與策略結構分佈。研究結果顯示,中文與德文於網路抱 怨行為中皆有多樣的策略選擇,其使用情況則部分反映了集體主義與個體 主義文化特徵。結構上,兩者均以單一主體策略為主,兩種主體策略為 輔,同時傾向搭配單一輔助策略。就主體策略而言,兩者皆偏好帶有主觀 色彩的評價策略,至於輔助策略,最受青睞者則是為抱怨提供背景的釋因 策略。於文化因素上,中文對評價策略的依賴與過往認定集體主義者較為 間接之現象不符,然而中文、德文各自對表願策略及表態策略的偏好仍反 映了集體主義與個體主義之文化特徵。 依據研究結果,本文設計符合德文母語者學習中文所需之抱怨策略教 案,期盼提高學習者於中文語境的網路溝通中靈活運用抱怨策略之能力。
  • Item
    華法電子郵件請求語之對比分析及教學應用
    (2013) 林亭序; Ting-shiu LIN
    請求為人際交往中經常發生的言語行為,也一直是語用學研究的熱點之一。近幾十年來,人們透過網路溝通的情況增加,以電子郵件為媒介的請求行為也愈益頻繁;對華語學習者而言,掌握華語請求電子郵件的撰寫要領,可協助其在網際溝通時代與華語人士進行更有效的交流。然而,過往對電子郵件請求語言的研究多以英語語言為主,而缺乏其它語種的論述。有鑒於此,本文從華語出發,討論華語和法語請求類電子郵件中語言使用之異同,以期為母語為法語的華語學習者,在其華語能力有限的情況下,找出最簡單、有禮的電子郵件請求方式。 本文藉由線上問卷收集語料,並採用多變量變異數分析(MANOVA)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ANOVA),從國別、「相對權勢」、「社會距離」等角度,比較華法電子郵件在標題成份、書信格式成份、中心行為策略、內部修飾、支援策略以及語篇排序等方面的異同。同時,本文也透過郵件評量訪談,從收件者的角度探討有效郵件的撰寫要領。 研究結果顯示,首先,華法請求郵件差異在標題成份、書信格式成份、中心行為策略、內部修飾、支援策略等項度上都達到統計顯著。整體架構上,華語郵件傾向用較直接、多筆的中心行為搭配較大量的支援策略,而法語郵件則偏好以間接、單一的中心行為搭配較少量的支援策略。其次,「相對權勢」和「社會距離」在兩組郵件大部分的項度之上也都造成顯著影響。語篇排序上,華法郵件都傾向將一半以上的支援策略置於中心行為之前,偏好有適度鋪陳的間接語篇。再者,華語的「集體主義」文化和法語的「個體主義」文化,主要反映於兩組間師生關係以及禮貌模式的差異上。此外,電子郵件媒介以及請求言語行為本身的特色也影響了本文語料的表現。 最後,本文根據研究結果,在語用教學理論及法國漢語教材回顧的基礎上,以選修課形式設計請求電子郵件寫作教學。
  • Item
    網路論壇邀請行為中英對比
    (2015) 林思廷; Lin, Tzu-Ting
    邀請是人際溝通中常見的行為,過去幾十年來也有研究以此為主題進行探討(欒育青,2008;Mao,1992;Tseng,1999;Wolfson,1989)。近年來,網路溝通已然成為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在網路論壇與人交流的使用者也日益增多。對華語學習者而言,若能了解並適當利用網路平台進行邀請,將獲得更多與華語人士交流的機會。然而,過往研究所關注的邀請行為均為口語邀請,針對網路論壇邀請行為的研究相對缺乏。有鑑於此,本文將探討華語及英語網路論壇邀請文章語言使用的異同,期望能幫助華語學習者熟悉華語論壇邀請文章的常見體例,並順利使用華語母語者常用的策略及句式,撰寫進行合乎華語邀請慣例的邀請文章。 本文蒐集華語論壇「批踢踢實業坊(PTT)」及英語論壇“reddit”上的邀請文章作為語料,從邀請中心策略、支援策略、內部修飾及篇章模式幾個面向,比較華語及英語邀請文章的異同。研究結果顯示,華語母語者偏好較為直接的中心策略進行邀請,英語母語者則傾向較為間接的策略。在支援策略方面,華語及英語母語者都較常選擇訊息導向的策略,即以傳達活動相關資訊為主。此外,華語邀請文章的篇章模式偏向較迂迴的中置和後置模式,而英語母語者則多半選擇直截了當的前置模式。 最後,本文根據研究結果,從情境出發,整理出華語論壇邀請文章常用策略及句式,並根據上述句式設計論壇邀請的語用教學。
  • Item
    漢英網路語言與情態對比研究(II)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1-10-31) 謝佳玲
    漢英網路語言與情態對比研究(II) 近三十年西方語言學界從不同角度研究情態,早期著重可能性與必要性的靜態邏輯 修飾,近年延伸至主觀性與禮貌性的動態人際功能,多偏重口語或書面語體與情境的影 響。近十年電腦中介溝通的研究大幅成長,然文獻尚未探討情態擔任線上互動策略的特 色,因此此二年期計畫擬延續本人過去研究,探討漢語與英語的網路語言與情態成分, 瞭解語用功能與社會價值的關係,並進行語言與文化對比分析。研究假設溝通策略與情 態運作受語境牽制,電子互動著重的傳訊效率可能導致語言表現比傳統溝通直接明確, 情態的角色亦有所不同。本計畫擬透過非同步之網站介面蒐集真實語料,詮釋語域與情 境變因的作用,並應用語料庫技術節省分析時間與人力,提升研究廣度與深度。 本計畫擬探討台灣與美國三種線上常見的言語行為,即交友聯誼、經驗分享與廣告 行銷,對比漢語與英語的言語特徵與情態分布,從中歸納現實與虛擬社會的文化價值異 同,並驗證東方集體主義與西方個體主義於現代新興媒體中的消長。漢英情態詞依其表 達的評估類型分為認知、義務與動力三大義項,根據語用功能與社會意涵再進行次類劃 分,並透過虛擬社群的環境、言語行為的本質及人際關係的因素剖析語言機制的解讀與 運作變異。計畫最終目標為驗證網路世界形成獨特社群,歸納漢英網路溝通特徵與情態 詞選用與連用的通用原則。藉由計畫的研究成果,希冀語言研究者與教學者能掌握漢英 電子語言與文化的共性與個性,瞭解數位化時代對人類的影響已體現於語言中。
  • Item
    漢語與英語網路語篇的後設論述機制研究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2-07-31) 謝佳玲
    後設論述係指用以增進文本結構組織與立論內容之語言標記,可表述作者立場,並具有聯繫讀者關係的功能。而網路論壇包含立論語篇的協商訊息,有利於剖析後設論述標記之特性。前人研究雖已闡明英語後設論述對描述溝通準則的重要性,但對影響後設論述生成與理解的語言與文化因素卻未予以解析。因此,本研究對比漢語與英語網路立論語篇的後設論述標記,進而探討跨語言之形式與文化差異,語料樣本取自台灣Mobile01與美國Yahoo Shopping網站平台的立論訊息。研究結果顯示互動與交互兩類標記皆為立論語篇必備的後設論述機制。漢語與英語用以連貫立論的互動標記在類型與頻率上近似,然而交互標記的運用則反映跨語言差異,形成作者與讀者建立互動的不同方式,如漢語較常規避、強調、表態與介入,而英語僅較常使用自稱標記。結論透露後設論述體現不同語言在邏輯辯證時採用不同的人際協商模式,而漢語於網路社會的語言表現異於傳統社會強調的集體與互依文化觀念,取而代之的是重視強化個體影響力的E世代新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