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文教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

發展沿革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於1995年成立「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2003年成立博士班,致力於培育華語文作為第二語言或外語的教學師資及研究人才。2006年成立「國際華語與文化學系」,招收華外語國際生,致力於培養具有流利華語文能力及跨文化溝通能力之外籍華語人才。2006年成立「應用華語文學系」學士班,復於2012年與「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組」整併成立碩士班,招收本國籍學生及僑生,致力於培養全方位的華語文應用人才,以及海外華人社會與文化的研究人才。2012年「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與「國際華語與文化學系」合併為具博士班、碩士班與學士班學制之「華語文教學系」。2017年「應用華語文學系」與「華語文教學系」進一步整併。重整後的「華語文教學系」包含兩個學士班組(「國際華語與文化組」及「應用華語文學組」)、碩士班、博士班、以及數個學程與專班(華語文教學學分學程、兒童雙語教育學分學程、海外華語師資數位碩士在職專班)。

教育宗旨

        華語文教學系之教育宗旨在於因應當前東風西漸、華語全球化之趨勢,培養各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能通曉並傳播海內外華人的語言與文化,藉此厚植華語文化實力、促進東西方交流、進而確保世界和平與人類福祉。

特色與願景

        重整後的「華語文教學系」與臺師大歷史悠久的國語教學中心及僑生先修部構成中華民國高等教育機構中規模最大最完備、且學理與實務兼具的華語文專業人才培育重鎮。師資包含語言學、語言教學、教育心理、認知科學、教育科技、華人文學與文化、海外華人社會等學有專精的學者。學生涵蓋本地生、僑生、外籍生,來自全球各地,具多元背景。師生共構成一個真正生態多樣的學習環境。未來「華語文教學系」將積極與本校翻譯、國際人力資源與管理相關系所合作,強化學生跨語言跨文化素養與行政管理的能力。「華語文教學系」也將強化與國外學校合作,發展符合當代學習趨勢、有實證依據的華語教學方法,建立有特色的華語教學與僑教品牌。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漢語「然後」和「所以」的語義、篇章分析與教學啟示
    (2024) 林亦婷; Lin, Yi-Ting
    本研究以Halliday的三大語言純理功能(metafunction)為分析架構,依照概念(ideational)、篇章(textual)、人際(interpersonal)三個方面探究「然後」和「所以」在篇章層面的語言現象,並將研究結果應用於華語為第二語言教學。文獻探討發現,「然後」和「所以」兩個連詞的核心語義皆有順承義,前者連結兩事件的先後,後者連結兩事件的因果,因高頻使用而都有語法化的表現。然而,兩詞語法化的過程跟篇章標記的具體呈現還有待探究。本研究從國教院語料庫(COCT)搜集「然後」、「所以」的口語及書面語料各300筆,共600筆進行分析。探討未語法化和已語法化的「然後」、「所以」之跨句比例大小及篇章功能的區別。結果發現,雖然兩者句內表現皆佔七成,但「所以」的跨句比例較「然後」高,顯示未語法化「所以」的篇章功能略強;已語法化「所以」作為篇章標記的跨句表現最為突出。本研究再探究兩者的語法化程度及篇章功能表現,發現「然後」的原語義弱化較為明顯,但語法化程度不高;「所以」語法化比例是「然後」的五倍,在口語語料中的語法化表現最活躍。然而,弱化的「然後」及「所以」不但保留部分語義也兼具篇章排序功能,我們定義為「準篇章標記」,「然後」弱化後,主要呈現心理或空間順序;「所以」的準篇章標記功能則呈現總結前文、提出新觀點和推論未來三種論證關係。完全語法化的「然後」及「所以」主要展現延續和轉移話題的篇章功能。最後,本研究將結論應用於華語教材的評析與教學策略,提出針對「然後」和「所以」的教學排序建議,以及從功能、結構、用法三個層面說明編寫「然後」及「所以」教學語法的具體方式。
  • Item
    話語標記「就是」在獨白中的信息處理功能及其語法化
    (2019) 劉遠文; Liu, Yuan-Wen
    過去文獻對於話語標記(discourse marker)「就是」多著重在書面語體的研究 (張誼生,2002;劉燦群,2007),然而書面語體實詞較多、句法篇章等架構清 楚;而口語語體則反之,口語語體虛詞和子句較多,架構相對來說零散(Halliday, 1997),故更仰賴話語標記,使說話者的訊息得以傳遞,話語標記的篇章功能更 得以顯現。 本研究以 Brinton(1996)對話語標記的功能分析作為研究架構,將話語標記 分成語用層面和篇章層面,並將其中的篇章層面功能再分為表層的銜接功能和深 層的信息處理功能,後者根據信息處理和標記理論再分為自然焦點標記(新信息)、 對比焦點標記(新信息)和話題標記(舊信息)。文內先回顧過去學者對話語標 記的定義,「就是」在不同語體中的篇章銜接和信息處理功能;其後定義「就」、 「是」和「就是」的基式語義和回顧「就是」的語法化歷程相關研究;最後以自 然焦點標記、對比焦點標記和話題標記來分析「就是」在口語獨白語體中的信息 處理功能及其語法化歷程。 研究發現「就是」在口語獨白語體中除了自然焦點標記、話題標記和對比焦 點標記這三種信息標記以外,還有一個標記新信息的次焦點標記功能,而使用頻 率由高至低分別為:自然焦點標記、話題標記、次焦點標記、對比焦點標記。本研究也認為各話語標記「就是」的各信息處理功能分別來自於不同的語法化歷程。
  • Item
    現代漢語引導碼的語用研究及教學應用
    (2015) 李希奇
    本論文的研究重點,乃就語用學的層面,從漢語複句和篇章切入,探討現代漢語引導碼的功能和隱涵。引導碼的使用是言談標記 (或連接性詞語)功能之外的引導編碼認知過程。在溝通過程中,說話者和聽話者在語境中經由解碼、假設和推理,讓溝通雙方獲得會話隱涵。就華語學習者而言,對引導碼的使用常有困難,本研究因此進一步分析了華語教材中對引導碼的使用描述。 本研究的理論依據主要包括:系統功能語法與關聯理論。就前者而言,在言語溝通過程涉及的認知,概念功能和人際功能於特定語境下運作時透過語言得以實現。而關聯理論「明示─推理」模式中,引導碼的使用則節省了人際互動複雜的編碼和解碼,減少說話者出力、聽話者費力,提高了話語關聯性,成為溝通時的語言策略。 系統功能語法理論、關聯理論之外,論文亦援引語言行為理論、認知基模理論,與語言教學概念,來分析引導碼「可」vs.「倒」,「畢竟」vs.「到底」等英、漢語之間的語用差異,及其在教材中的說明與運用,期能在華語教學及教材編撰上,針對使用引導碼的困難和問題常略而不談的現象,提出一些見解。
  • Item
    現代漢語「好」的語義、句法及語用分析
    (2010) 莊雅棠
    本論文欲從語義、句法及語用之角度來探討現代漢語「好」。「好」在現代漢語中包含多種語義,且具有多種功能,根據Halliday(1985,1994,2004)所提出的純理功能,本文將從「好」的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語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人際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三個層次來探討。 在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al)層次,本文將探討多義現象,包括核心語義及延伸語義化,進而探討其句法功能。在坊間語法書,拿《現代漢語八百詞》為例,就列出了十多種不同的語義,但歸根究底,「好」的核心語義卻只有一個,本文認為「好」為一多義詞(polysemy),從核心語義衍生出「友好」、「健康」、「容易」、「效果好」、「有利於」等延伸語義。在句法方面,各家學者認為「好」作形容詞和副詞是無庸置疑的,本文將討論「好」在句中之功能,除了形容詞和副詞之外,「好」還有變化動詞的用法,亦可作動詞後置成分,此外在有所爭議的詞性上加以討論。 在語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層次,和「好」是一個言談標記,只有「促進言談進行」之作用,本身並無「命題」上的涵義。本論文以會話言談口語語料來分析「好」的話語功能,「好」在會話結構中是一個「結束標記」,用來指出某活動的終止或談話的結束,進而發展成一個「過渡標記」,具有連接、轉換對話之功能,常可搭配時態「了」的使用。 在人際功能(interactional function)層次,「好」作「反饋標記」,表現下列語言行為:(1)接受;(2)執行;(3)確認。常可搭配言談標記:啊」、「吧」等。
  • Item
    漢語「對」和「真的」之會話結構與功能分析及教學啟示
    (2017) 張庭瑋; Chang, Ting-Wei
    本研究以會話分析理論(Conversation Analysis)的部分理論架構(Sacks,Scheloff and Jefferson,1981)及Halliday的三大語言純理功能(metafunctions)為分析架構,從言談結構的層面,以真實語料為基礎,討論現代漢語「對」和「真的」之會話結構、語用層面的語言現象及其異同,並依研究結果,檢視現行常用華語教材,進一步提出建議與啟示,以期能提供「對」和「真的」之教學參考依據。 本研究以筆者轉寫電視訪談節目《康熙來了》之1091筆語料為本,同時梳理前人研究,以作為本研究分析基礎。我們認為「對」和「真的」是會話中常用的回應標記。本研究分析發現,會話中的篇章組織功能方面,在形式層面「對」和「真的」具有話輪轉換、話輪延續、話輪結束功能;內容層面上,「對」具有延續話題、轉換話題、找回話題、結束話題,而「真的」具有延續話題、轉換話題、結束話題之功能。在《康熙來了》語料中,「對」和「真的」分佈在話輪交替處最頻繁,其中「對」的使用頻率又高於「真的」,乃因使用「對」的語境更常出現在日常對話中。 其次,在語用功能方面,本研究提出「對」具有「同意」、「自我確認」、「反饋」、「尋求確認」四大功能,其中以「同意」功能使用最為頻繁;而「真的」之語用功能為「同意」、「自我確認」、「說服」、「尋求確認」、「驚訝」五大功能,其中以「說服」功能使用最為頻繁。此外,作為會話中的話語標記,「對」的使用頻率高,「真的」則具有情感投入。根據Leech(1983)禮貌原則中的「一致準則」(Agreement maxim)及Brown & Levinson(1987)的面子保全論(Face-saving Theory),我們發現「對」和「真的」在會話中皆具正面應答的意義,滿足了對方的積極面子。 最後,在教學啟示方面,筆者根據以上研究成果,評析五套華語教材,並針對「對」和「真的」之華語教學提出建議,以引導學習者能了解實際日常會話的情形,活用語言知識,增進學習者的溝通能力。
  • Item
    漢語語序在構詞、句法和篇章上的制約暨其教學應用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2013-07-31) 陳俊光
    本研究計畫〈漢語語序在構詞、句法和篇章上的制約暨其教學應用〉,目的為分別 探討在構詞、句法和篇章等三個層次上,漢語語序背後的制約規律為何,並根據研究結 果提出教學應用。 過去文獻多在詞語或句子的層面來討論,而且多從個別的因素來探討。此外,研究 主要還是關注詞彙和句子為多,較少從篇章角度來探討對語序的制約。因此,本研究的 目的之一。本文乃欲透表局部連接的句內關係,演變成表整體連接的跨句關係,最終進 展至表承前啟後,不帶無實質意義的篇章標記和指標詞。 同時,本研究乃希望能就漢語的語序問題,在構詞、句法、篇章上有更全面的探討。 一方面不但著重此三個語言層面的相互聯繫;另一方面,亦擬透過不同的理論、角度來 探討每一個語言層面的多重制約。譬如,在構詞方面:透過語義、母音、音調、省力、 認知等因素;句法方面:透過韻律語法、主要分枝方向、焦點原則、時間順序原則、相 臨原則等原則;篇章方面:透過篇章標記、整體連接、篇章指標等跨句功能,從直向(構 詞、語法、篇章三大語言層面)和橫向(各個語言層面內部的多重制約),全面探討漢 語語序的制約因素 因此,本計畫嘗試補足先行文獻之缺口,除了嘗試釐清漢語語序在構詞、句法此兩 方面的制約規律外,在篇章方面的探討也是一大重點,希望能使漢語的語序問題,有更 全面的探討與結論. 最後,在漢語教學部分,也希望同時呈現從句法結構至篇章功能的漸進式教學原 則,亦即,希望根據上述的構詞、句法、篇章三個層面的實際分析結果,以「教學語法」 的排序性和累進性的原則,針對漢語語序,提出教學上的應用. 本計畫的四個研究步驟如下: 第一年:釐清漢語語序在構詞方面的多重制約規律。 第二年:釐清漢語語序在句法方面的多重制約規律。 第三年:探索漢語語序在篇章方面的多重制約規律. 最後,針對以上構詞、句法和篇章上的制約規律提出漢語語序的教學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