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文教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

發展沿革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於1995年成立「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2003年成立博士班,致力於培育華語文作為第二語言或外語的教學師資及研究人才。2006年成立「國際華語與文化學系」,招收華外語國際生,致力於培養具有流利華語文能力及跨文化溝通能力之外籍華語人才。2006年成立「應用華語文學系」學士班,復於2012年與「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組」整併成立碩士班,招收本國籍學生及僑生,致力於培養全方位的華語文應用人才,以及海外華人社會與文化的研究人才。2012年「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與「國際華語與文化學系」合併為具博士班、碩士班與學士班學制之「華語文教學系」。2017年「應用華語文學系」與「華語文教學系」進一步整併。重整後的「華語文教學系」包含兩個學士班組(「國際華語與文化組」及「應用華語文學組」)、碩士班、博士班、以及數個學程與專班(華語文教學學分學程、兒童雙語教育學分學程、海外華語師資數位碩士在職專班)。

教育宗旨

        華語文教學系之教育宗旨在於因應當前東風西漸、華語全球化之趨勢,培養各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能通曉並傳播海內外華人的語言與文化,藉此厚植華語文化實力、促進東西方交流、進而確保世界和平與人類福祉。

特色與願景

        重整後的「華語文教學系」與臺師大歷史悠久的國語教學中心及僑生先修部構成中華民國高等教育機構中規模最大最完備、且學理與實務兼具的華語文專業人才培育重鎮。師資包含語言學、語言教學、教育心理、認知科學、教育科技、華人文學與文化、海外華人社會等學有專精的學者。學生涵蓋本地生、僑生、外籍生,來自全球各地,具多元背景。師生共構成一個真正生態多樣的學習環境。未來「華語文教學系」將積極與本校翻譯、國際人力資源與管理相關系所合作,強化學生跨語言跨文化素養與行政管理的能力。「華語文教學系」也將強化與國外學校合作,發展符合當代學習趨勢、有實證依據的華語教學方法,建立有特色的華語教學與僑教品牌。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華語線上同步學習之師資培訓研究
    (2019) 許智華; Hsu, Chih-hua
    線上同步教學的發展因著當代網路科技的發達而有了大幅的發展,語言學習因不受地域的限制而能更能推廣,然而線上同步教學不同於課堂教學,教師需面臨教學平台操作、教學互動方式與教學情境改變等難題。線上同步教學的教師培訓有其必要性。 本研究觀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8年線上華語教學實務課程」的面授和實務實習課程共14週,以行動研究法反覆進行理論課程、實務教學、反思和討論;再以問卷調查法收集37位職前教師的反思感想,分析職前教師的自我成長、行動策略和協力學習(collaborative learning) 的各項表現。 本研究結果揭示:一、除了培養職前教師對基本理論的學習之外,「反思討論」和「反思之後再回實務教學的應用」,亦為影響職前教師職能發展的重要因素。二、同儕間的協同學習和組內互助為職前教師培訓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同儕間的相互支援與互助也是職前教師成長與自我調節的重要因素;最後訪談六位經由本培訓課程後成為線上教師者,分析其對本培訓課程之回饋,探討培訓課程對實質上對線上華語教師之助益和線上華語教師在教學上之需求。 另外本研究中發現,除了線上同步教學課程之外,在教學外的時間,利用訊息文字即時提問和回應也為現今師生間的教學應用方式。除了在固定的電腦前接受同步視訊教學外,利用行動裝置支援無所不在的同步學習亦為遠距教學的可能性。本研究的結果供培訓單位作為規劃同質性培訓課程之參考;此外,教學外利用文字即時訊息或是即時視訊或語音學習是否能對語言教學課程有何助益,亦為未來遠距教師培訓研究值得研究觀察的現象。
  • Item
    華語遠距師培課程與教學能力發展研究
    (2018) 李家豪; Li, Jia-Hao
    當代網路科技的躍進推升了遠距教學的發展,其跨時空與高互動的優勢不僅豐富教學資源,符合個人需求,且更有利語言課程的跨境推展。遠距教學的特質鮮明,使得授課教師面臨如設備操作、適應情境、調整教學等難題,因此學者皆強調遠距教師培育的必要性。然而,專論華語遠距教師培育的研究仍屬少數,且遠距教學的能力至今仍未有明確界定,更少見探討教師培育、教學能力與評估指標等層面的綜合研究。為補足文獻闕漏,本研究搭配行動、調查與分析等研究方法,探究教師培育成效、教學能力發展與整合評估指標。 在培育成效方面,本研究觀察「2015年華語遠距教師培育課程」的面授培訓為期八週次,共20小時。研究者以行動研究法的反思模式,釐清培育課程的執行模式,並以內容分析法對應培育課程的主題與任務,再以調查研究法匯集30位報名教師的受訓動機需求調查,以及19位受訓教師的意見調查,從而分析培育成效。在教學能力方面,融合分析與行動研究法,剖析6位受觀察教師於培育前、後教學實驗的教學表現,並以百分比統計對比課程設計、問答調控、任務銜接等教學能力的發展。在整合分析指標方面,採分析法彙整上述結果,最終提出華語遠距教師培育的整合評估指標。 本研究揭示以下三項結果。第一,培育課程成效:培育前教師多重視教學技巧、資源應用、試教實習,其對實作、反思循環的理念仍有待形塑。因此,短期培育課程應涵蓋五個核心主題:培育目標認知、遠距教學觀點、視訊授課技巧、數位資源應用、演練試教實習,以及其中的十二項教學知能。此外,培育單位規劃課程時可搭配情境觀察、主題研習、教學討論、小組協作、個人實作等課型與任務,並提高培育內容的應用性,方能發揮短期密集型培育課程的時效與成效,也有利平衡受訓教師的增能需求與訓練負擔。 第二,教學能力發展:培育後,受觀察教師在課程設計、問答調控、任務銜接等方面設想,皆有更明確的教學考量。在課程設計方面,整體教案更符合格式、重點、活動、問答、討論、評量等編寫原則。投影媒材更能顧及圖文排版、內容教學、討論互動等編排原則。自評紀錄則呈現備課、語言、內容、媒體、應變等反思啟示。且部分教案、媒材的統計呈現明顯的進展。 在問答調控方面,對比百分比統計後,師生言談總量、比例與分布更符合教師精講、學生多講的原則。教師更能掌握提問語言(程序提問、匯集性誘導提問、擴展性誘導提問)、回饋語言(評價、填補、修正、操練、行為),也可避免失效語言,如失效提問(贅述、自答、講解、離題)與失效回饋(過度填補或錯失修正、操練、理答)。此外,培育後教師趨向運用擴展性誘導提問,引導學習者表述如論斷、應用、分析、整合等高層次的口語回應。 在任務銜接方面,教師更能考量任務的類型、程序、配時等應用,其百分比統計也有明顯差異。教師依序鋪排開展(開場寒暄、漸進暖身、課前評量)、探究(學習大綱、課文提要、詞彙運用、句型練習)、研討(文化討論、情境討論、畫筆任務)、鞏固(綜合複習、課後評量)、緩衝(補充教學、逐步緩和)等五個階段與其中的任務。此外,教師可視任務目的,搭配線性或循環的授課模式,使任務甘特圖呈現傾斜走向、集散區段、點線形態等特徵,以及銜接任務的教學要則。 第三,整合評估指標:本研究彙整上述實證結果,並提出華語遠距學的培育課程、教學能力、資源管理等三項整合評估指標,如:培育課程的培訓課時與時效、專題新增與補充、任務考量與安排等指標。教學能力的課程設計、問答調控、任務銜接等指標。資源管理的單位設備與資源、人資職務與管理、教學支持與協助、研習講義與檔案、教材質量與議題等指標。 此外,本文另呈現由行動研究所觀察的培育課程應用與實踐,包含培育課程的籌備事項:如培育進程劃分、目標規定說明、潛在難題防範。執行實例:如培育課程簡介、跨文化溝通觀、教學平台操作、視訊授課技巧、數位能力應用、種子教師傳承、教學演練試教、教學自評反思等八個主題。管理方案:如師資人員協調、設備資源配置、培育成果建檔等應用實例。 本研究希冀上述培育課程成效、教學能力發展、整合評估指標的研究成果、應用與實踐,可供研究者發展後續遠距教師培育研究之基礎,或供培育單位作為規劃同質性培育課程之參考。
  • Item
    A study of interaction in Chinese-language cross-cultural classes via long distance synchronous videoconferencing.
    (2010-09-26) Hsieh, Chia-Ling; Wan-Ting Luo; Joseph B. Breed.
    Despite technological improvements, teachers and students still often find interaction in distance classes difficult. Literature on this subject pointed to problems such as connection instability, poor image, sound clarity, no sense of immediacy, and less error correction than in face to face classes, and suggested remedies including giving faster feedback, lessening student anxiety or feelings of isolation, and making the class feel more immediate. However, there has not yet been any systematic exploration of Chinese distance teaching. This study uses the long-distance learning interactive model and employs questionnaires, live observation, and interviews with teachers to analyze the difficulties and strategies applicable to cross-cultural Chinese teaching. The teachers involved were Taiwanese, and students were Japanese and American. Factors found to negatively influence interaction include monotonous activities, poor connectivity, unfamiliarity with software, unfamiliarity with distance classes, and too few activities involving two-way communication. Results show that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ong-distance education requires a stable Internet connection, activities related to real-life experiences, developing user familiarity with long-distance communication, and reducing student anxiety. This study is intended as a reference for long-distance course design and teacher 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