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文教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

發展沿革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於1995年成立「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2003年成立博士班,致力於培育華語文作為第二語言或外語的教學師資及研究人才。2006年成立「國際華語與文化學系」,招收華外語國際生,致力於培養具有流利華語文能力及跨文化溝通能力之外籍華語人才。2006年成立「應用華語文學系」學士班,復於2012年與「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組」整併成立碩士班,招收本國籍學生及僑生,致力於培養全方位的華語文應用人才,以及海外華人社會與文化的研究人才。2012年「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與「國際華語與文化學系」合併為具博士班、碩士班與學士班學制之「華語文教學系」。2017年「應用華語文學系」與「華語文教學系」進一步整併。重整後的「華語文教學系」包含兩個學士班組(「國際華語與文化組」及「應用華語文學組」)、碩士班、博士班、以及數個學程與專班(華語文教學學分學程、兒童雙語教育學分學程、海外華語師資數位碩士在職專班)。

教育宗旨

        華語文教學系之教育宗旨在於因應當前東風西漸、華語全球化之趨勢,培養各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能通曉並傳播海內外華人的語言與文化,藉此厚植華語文化實力、促進東西方交流、進而確保世界和平與人類福祉。

特色與願景

        重整後的「華語文教學系」與臺師大歷史悠久的國語教學中心及僑生先修部構成中華民國高等教育機構中規模最大最完備、且學理與實務兼具的華語文專業人才培育重鎮。師資包含語言學、語言教學、教育心理、認知科學、教育科技、華人文學與文化、海外華人社會等學有專精的學者。學生涵蓋本地生、僑生、外籍生,來自全球各地,具多元背景。師生共構成一個真正生態多樣的學習環境。未來「華語文教學系」將積極與本校翻譯、國際人力資源與管理相關系所合作,強化學生跨語言跨文化素養與行政管理的能力。「華語文教學系」也將強化與國外學校合作,發展符合當代學習趨勢、有實證依據的華語教學方法,建立有特色的華語教學與僑教品牌。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美籍學習者作文偏誤的篇章分析與教學應用
    (2012) 范雅婷; FAN, YA-TING
      寫作為語言能力中的聽說讀寫四大項能力之一,也為語言課堂中的重要訓練項目。然而,寫作往往為四大能力中最難以掌握的一項,其中篇章層面的偏誤比例尤其甚高,高水平能力的學生作文仍有許多偏誤出現.然而,以往研究學生的篇章偏誤主要關注於各項偏誤的表面現象分類,偏誤來源以及教學應用較少深入探討之。   本文以Halliday(1961)的三種篇章功能為基礎,從銜接、信息結構、及主位結構來探討學習者的表現,研究目的為二:1)學習者進行漢語寫作時的各方面偏誤及原因為何?2) 這樣的偏誤現象,是否會隨著學習者漢語水平的提高而有所改變?   本研究以英語母語者為研究對象,蒐集美國威廉大學(Williams College)二、三、四年級學生的作文共89 篇(二年級33 篇,三年級29 篇,四年級27 篇),配合面談,分別從形式和功能的角度來分析偏誤現象。   研究結果主要有三:第一,偏誤與語言類型有很大的關係,本文除了從孤立語、屈折語、主要分枝方向、代詞脫落參數、主語顯著、主題顯著等面向探討語際偏誤來源之外,也經由面談討論其他偏誤來源,諸如過度類化與簡化等等.第二,銜接方面,學生在連接詞及指稱方面的偏誤率是最高的,指稱方面下的各類小項偏誤,隨著學習者漢語水平的增加而有明顯的改善。然而,在連接詞的部分,卻是中級組偏誤率高於初級組,產生了U-型學習曲線的現象。第三,信息結構與主位結構方面,主要與語言類型中的新舊訊息順序有關,且與學生的篇章意識不足所致.本文也依據偏誤的類型與比例,提出關於漢語篇章銜接方面的教學應用。
  • Item
    華語文教材中漢英對照譯文之初探──以視華第一冊為例
    (2008) 謝孟芬; Angela Meng-fen Hsieh
    現行的華語文教材漢英對照並列是一種普遍的使用現象。本研究主要目的係為進行教材漢英對照,找出《實用視聽華語》第一冊中,對應譯文產生的病句類型,以期爾後可應用於編纂教材與華語教學,遞減以教材內英語譯文作為漢語輸出及理解輔助之學習者可能面臨的困難。 本文依James(1998)語言偏誤形式、Jen﹝任長慧﹞(2001)漢語教學中的偏誤分析、李辛(1993)漢譯英常見錯誤,以及陳俊光(2007)語言功能性對比為主要架構,分析《實用視聽華語》第一冊之漢英譯文表現情形。論文主要方向為質性研究與闡釋性論述,首先檢視相關的文獻,分析歸納,並配合訪談方式蒐集教材譯文病句語料。本論文從研究語料得出:「形式」上的病句類型可分為遺漏、誤加、誤代、錯序、句式雜揉;「功能」方面可由篇章銜接、主述題與焦點關係、時態與時貌切入;其餘傾向於文化、語用之語料,則另行列編為「其他」一項,如:稱謂、詞彙空缺、語用文化褒貶不一致、答非所問等等。 教材中的漢英對比並可由詞彙、句法、篇章、語用四個層面探討,而各層面在翻譯過程中,形式與功能上皆產生了病句。其中,在形式方面以「誤代」類型為多;在功能方面則是忽略「篇章銜接」病句分布最廣,遍及詞、句、篇章和語用層面。為了更深入地探討語言各層面對於漢英翻譯之影響,本文再以漢英被動句為綜合對比分析論述之例,最終更以三則課文作譯文對比綜觀。 教學應用上,本文以研究所得出四層面可能發生的翻譯病句類型為依據,設計一課堂輔助教學教材與課後實例應用學習單,加強篇章語法的學習,並透過此套華語教學的運用說明,提出翻譯建議。本文認為,教材內的譯文對照是一種學習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雖然不能以譯文作為教學的主軸或唯一學習憑藉,然而應該配合適度之對比,進行輔助教學,才能成功地引導學生在目的語輸出,不流於僵化的語言對應。 翻譯建議上,本文認為必須先確立翻譯的目的為何,遵循忠實(faithfulness)、外籍學生接受度(acceptation)兩大原則,審慎處理信息焦點(information focus)在漢英互譯中的地位,等效翻譯、功能對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以意合為主,形合為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