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文教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113

發展沿革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於1995年成立「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2003年成立博士班,致力於培育華語文作為第二語言或外語的教學師資及研究人才。2006年成立「國際華語與文化學系」,招收華外語國際生,致力於培養具有流利華語文能力及跨文化溝通能力之外籍華語人才。2006年成立「應用華語文學系」學士班,復於2012年與「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僑教與海外華人研究組」整併成立碩士班,招收本國籍學生及僑生,致力於培養全方位的華語文應用人才,以及海外華人社會與文化的研究人才。2012年「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與「國際華語與文化學系」合併為具博士班、碩士班與學士班學制之「華語文教學系」。2017年「應用華語文學系」與「華語文教學系」進一步整併。重整後的「華語文教學系」包含兩個學士班組(「國際華語與文化組」及「應用華語文學組」)、碩士班、博士班、以及數個學程與專班(華語文教學學分學程、兒童雙語教育學分學程、海外華語師資數位碩士在職專班)。

教育宗旨

        華語文教學系之教育宗旨在於因應當前東風西漸、華語全球化之趨勢,培養各領域所需之國際華語人才,使其能通曉並傳播海內外華人的語言與文化,藉此厚植華語文化實力、促進東西方交流、進而確保世界和平與人類福祉。

特色與願景

        重整後的「華語文教學系」與臺師大歷史悠久的國語教學中心及僑生先修部構成中華民國高等教育機構中規模最大最完備、且學理與實務兼具的華語文專業人才培育重鎮。師資包含語言學、語言教學、教育心理、認知科學、教育科技、華人文學與文化、海外華人社會等學有專精的學者。學生涵蓋本地生、僑生、外籍生,來自全球各地,具多元背景。師生共構成一個真正生態多樣的學習環境。未來「華語文教學系」將積極與本校翻譯、國際人力資源與管理相關系所合作,強化學生跨語言跨文化素養與行政管理的能力。「華語文教學系」也將強化與國外學校合作,發展符合當代學習趨勢、有實證依據的華語教學方法,建立有特色的華語教學與僑教品牌。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華語與法語TEDx演講之語步對比分析
    (2022) 周可沁; Zhou, Ke-Qin
    TED演講(TED talks)為當今最具有影響力的網路傳播演講形式之一,其名稱來源於科技(technology)、娛樂(entertainment)、設計(design)的縮寫。TED演講以英語演講的形式發展數年後,針對世界各地語言受眾的TEDx分會系統上線。TED與TEDx演講影片均以內容的多元性、豐富性與趣味性著稱,具有難以估量的語言教學應用價值。現階段針對演講語篇並將之運用到教學領域的研究大部分以研究單一語言,又尤以英語研究為主,華語教學界仍缺乏教學導向的華語與法語演講語篇對比研究。在此背景之下,本研究以25篇華語與25篇法語TEDx演講語篇為樣本進行對比分析,旨在利用語步分析法(move analysis)探究兩種語言在構築TEDx演講時訊息結構之分布特徵與異同,並歸納兩種語言典型的語步結構模型,期為針對法籍學習者的華語演講教學提供一定的理論基礎與實際應用建議。本研究完善了Chang & Huang(2015)與Kraisriwattana & Poonpon(2021)所建之語體分析架構,發現華語與法語TEDx演講同其他演講語體一樣,具有前言、主體與結尾三段式的架構。所選語料中共出現了9種語步,分別是常出現於前言的「引導聽眾」、「介紹主題」與「敘述自我」;常出現於主體的「以主題順序展開主題」、「以敘述順序展開主題」與「以問題-解決順序展開主題」;及常出現於結尾的「結束演講」、「提供啟示」與「表達情意」。上述每個語步又均由多個策略組成,9種語步共計包含32種策略。此外,本文還發現語步與策略之間存在邊界模糊甚至融合的現象,且個別語步或策略能夠依據演講者需要穿插於其他訊息結構之內,證實TEDx演講作為一種口語語體,在結構上具有較強的靈活性。 對比分析結果顯示,整體上華語演講所使用的語步與策略數量多於法語演講,差異主要體現於主體段,華語演講主體段的語步結構更為複雜且所佔篇幅更長,同時偏好使用更多有助於與聽眾建立良好溝通關係的語步與策略;而法語演講的語步結構則更為簡單與簡短,採用更為均衡的三段式演講結構,同時傾向使用幫助勾勒演講架構的語步與策略,幫助聽眾減輕一定的認知負擔。最後本文結合語體教學法常用的「教與學週期」模型(Feez& Joyce, 1998; Hyland, 2004; Rothery, 1996),將分析結果應用於華語演講教學,不僅歸納了語體模型供學習者或教學者參考,還提供了教學主題的規劃建議與相關課堂活動範例,以期協助華語學習者與教學者提升對TED演講語體的認知,增進華語演講教學之實效。
  • Item
    中英知識型與指導型YouTube影片之語用策略對比分析與教學應用
    (2021) 吳昭穎; Wu, Chao-Ying
    影音材料已普及於各種領域的教學中,在語言教學方面,影音教學也已經證實有助於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及文化知能(Liu, 2005; Secules, Herron,& Tomasello, 1992; Shih, 2010)。而根據Alexa Internet(2001a, 2021b)的統計,YouTube儼然已是影音傳播的重要媒材,人人皆可觀看和上傳個人影片,類型十分多元。若能將YouTube影片內容融入語言教學,可彌補課室和真實語境之語言落差。然而,目前關於YouTube影片語體的跨文化語用研究及教學應用仍十分缺乏。因此,為幫助華語學生透過YouTube影片教學提升口語語篇能力,本研究蒐集2019年至2021年中英知識型與指導型的YouTube影片共64個作為研究樣本,從宏觀面向分析中英YouTube影片的語步結構,再從微觀面向分析中文核心語步及與之對應的英文語步中的互動式後設論述標記,以對比中英跨文化及次語體間之語用策略異同。 研究結果顯示,中英YouTube影片皆有「打招呼」、「介紹主題背景」、「點出影片主旨」、「解釋概念」、「提供建議」、「提出個人看法」、「結束影片」、「個人行銷」、「道別」等語步,且語步結構中皆有語步重複和位置調換之情形。中英跨文化的語步結構差異並不大,事實上,差異主要來自次語體間的不同,例如知識型影片著重概念解釋,指導型影片則著重步驟的介紹及成品的描述。另外,本研究亦發現中英語步中出現次數最高的互動式後設論述標記為參與標記,顯示雖然說話者與觀眾處於不同的時空,然而說話者卻積極引導觀眾參與語篇,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綜上所述,語步和互動式後設論述標記的分析結果有助於體現YouTube影片的語體特徵。本研究將結果應用於華語口語教學上,培養學生對YouTube影片語步結構和互動式後設論述的意識,再透過華語教師適當的引導,期望能提升華語學生建構口語語篇的能力。
  • Item
    華語演講的語步分析及其教學應用
    (2017) 吳欣儒; Wu, Xin-Ru
    演講是講者為達成特定的溝通目標,面對觀眾公開發表見解或感受的一種溝通活動。這種溝通活動構成獨特語體,在語篇結構方面具有異於其他語體的特徵。目前文獻已歸納英語演講普遍採用的訊息組織模式,結論對英語演講教學亦產生實質助益。相較之下,華語這方面的研究及其教學應用相對匱乏,因此,本文以臺灣教育部2011年至2015年舉辦的《全國語文競賽》為研究樣本,選取高中組演說獲獎作品共30則,採用語步分析為主、後設論述分析為輔的研究模式,分析講者如何選用及組織訊息,構成具說服力的演講,最後根據研究結果設計華語演講教學的教材範例。 分析結果顯示,華語演講的典型結構是由五個語步組成,語步一是導言,語步二至四是比重均等的三面向申論,語步五是結論。導言與結論各有六種可用策略,且一般皆由兩項策略組成。導言最常見的組合是以講述名人的故事開場,後接用以承上啟下的策略,這個組合能幫助講者引起觀眾的興趣,並順暢地開啟申論。結論則偏好引用名言佳句或重述前文故事,再總結全篇主旨,藉此重申講者立場,強化演講對觀眾的影響力。而申論的語步共有九種可用策略,平均使用三種策略,出現率最高的組合是先分述該項論點,接著講述名人或個人故事,最後總結該項重點。由此可見,一篇受到肯定的華語演講通常先破題,接著採用相似的結構,從三個不同的角度分別論證中心思想,最後呼應導言,完成首尾連貫。而在後設論述分析方面,分析結果顯示策略的溝通目標與標記的溝通功能存在對應關係,亦即各種策略展現對特定標記的使用偏好。 以上結果表明華語演講在篇章組織上形成相似且可辨識的文本群體,驗證具有相同溝通目標的語篇群體展現出類似的修辭手段,然而,本研究亦發現不同於英語文獻的結論。演講是發生於真實時間的口語獨白,因此文獻一般認為這類語體在修辭結構上展露靈活性,難以歸納典型架構,但即席演說的結構卻相當工整固定,這個差異可能源自於準備時間的長短。本文最後應用結果於華語演講教學,為華語學生歸納演講語篇在語篇結構及語言形式的表達定式,並據此設計教學材料與方法的實作範例,以提升研究結果在語言研究與教學的價值。
  • Item
    中英政治演講之語步及互動標記對比分析
    (2018) 羅駿逸; Rodabaugh, Daniel Marvin
    本研究目的在於分析並比較中文與英文政治演講的語步結構(move structure)以及互動標記(interactional markers),試圖為中文為第二語言教學者和學習者擬訂一個正式中文演講的語步與互動標記模組,並與正式英文演講比較,探討兩種語言在使用正式口說語言時的幾種語用特徵以及相異之處。本研究的語料來自過去6年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裡中國及美國代表所發表的演說,一共超過6個小時的演講內容。 在語步方面,筆者先將每篇演講分為5個語步(緒論、內文一、二、三、結論),接著分析每個語步下的各種策略,發現中英文演講中總使用17種不同策略,包括中文政治演講的4種必選策略以及另外9種可選策略,相對英文演講中的5種必選策略以及12種可選策略。英文演講中策略出現的數量比中文多,而中英文演講中使用最多不同策略的語步都是緒論及結論。 在互動標記方面,筆者分析演講中的5種互動式標記,包括「模糊標記」、「強調標記」、「示證標記」、「態度標記」與「參與標記」,發現中英文演講使用標記的方式也不同。英文演講中最常出現的標記為「評論標記」,而中文演講中最常出現的為「態度標記」。本文擬訂一份中英文標記用詞對照表,以呈現中英文之間對應的互動式標記。本文也將語步資料與互動標記資料結合進行交叉分析,分析中英文演講語料中6種常見的策略的互動標記分佈。這6種策略包含「呼籲行動」、「國際議題闡述」、「強調國家的貢獻」、「呼籲普世價值觀」、「一般性問題談論」以及「問候」 。於「呼籲行動」、「國際議題闡述」、「呼籲普世價值觀」及「一般性問題談論」策略中,中文演講最常使用的標記為「態度標記」。反而在「問候」策略中,中文演講最常使用的標記為「參與標記」;於「強調國家的貢獻」策略中,「強調標記」、「態度標記」與「參與標記」都用的相對均衡。相對的,英文無論哪種策略,語料中最常使用的標記為「參與標記」。接著,中文演講大部分策略中的「強調標記」用得比「模糊標記」多;英文大部分策略反而用得相對均衡。只有「呼籲行動」為例外-不管中文或英文,「模糊標記」都用得比「強調標記」多兩倍。 本文的研究結果在某些方面與過去文獻的研究結果大約相同,例如演講內容分段為5個語步,以及互動式標記一般在中英文演講中的分布。另外方面,本文提供的研究結果也包含幾個相對獨特的貢獻,尤其其歸納的17種不同政治演講策略,以及每種互動式標記於這些策略中的分布。 最後,筆者將上述的研究結果運用來做成一份教學範例,並提出教學重點以及教學流程建議。筆者希望本論文能對日後的語用學研究有所幫助,也希望在教學方面能夠幫助教學者和學習者瞭解中文與英文演講的重要語用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