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7

:::

起源與展望

緣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是國內師範教育的先驅,更是教育研究的重鎮。超過半個世紀以來的努力耕耘,不只培育中學的優秀師資,也造就國內外諸多大專院校與研究機構的學術研究與教學人才。臺灣師大教育學系的課程與教學學群更有悠久歷史、豐富的師資與研究資源,已培育無數「課程與教學」專長的學術研究與教學專業人才。過去這些人才與教育系本身在國內的課程改革與教學創新中,不僅扮演推手與實踐者的角色,更是理念引導與批判意識催化的改革者。

        為因應國內高等教育改革的需求與提昇全球學術發展的競爭力,本校自九十六學年度起推動「一系多所」方案。教育學系為配合此發展方向,乃在組織結構上進行有效的整合與重組。因此課程與教學學群乃申請設立「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並於民國九十九年正式招生,下設碩士班及博士班。期許透過設所,整合與深化課程與教學研究能量,並培育優秀的學術研究人才。

展望

        本所著重以下發展方向與重點:

(一) 深究課程與教學基礎理論:
       本所將深化與整合課程與教學之基礎理論,並連結重要理論與本土議題,以厚植並發展建構本土理論。本所亦將進行國內外課程與教學之比較研究,瞭解國際課程改革動態,藉由比較、分析與自我批判,不斷開創研究新知。   
(二) 多元化與創新化方法論課程:
       本所除分別開設量化與質性研究的入門與進階課程,並針對不同學術領域的研究性質開設新興研究方法課程,以培養學生多元的研究能力。

(三) 關注課程與教學新興議題:
       本所尤其積極關注本土化的教育研究,強調社會變遷之下,課程與教學的新興議題研究。本所亦持續發展整合型研究計畫,以統整本所與外校研究人才,共同探究課程與教學新興議題。             

(四) 實務精進與教師專業發展:
       基於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本所將持續開設相關的碩士專班,以精進教師的課程與教學實務,加強師資培訓與進修的專業化與優質化。

(五) 推展國際學術交流與跨國研究合作:
       除了本所教師目前正在進行的國際研究專案,本所亦將藉由姊妹校與其他國內外大學與研究中心,繼續擴展國際合作的研究網絡。同時,將陸續與國內外著名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或研究中心交換學生或講學,並與國外學校合作開課,共同指導學生,逐步推向雙聯學制。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57
  • Item
    地理為生活?-國一學生地理學習經驗之探究
    (2019) 莊孔一; Chuang, Kung-Yi
    地理學是一項與生活連結的學科,然而,學生作為學習主體,在學習地理科的過程中是如何形成學習經驗,又是如何詮釋地理學習與生活經驗的連結,卻鮮少受到學校地理教育的關注。於是,本研究之目的旨在瞭解國一學生學習地理的經驗樣貌,從中理解學生如何詮釋地理學習與生活經驗的連結。本研究以臺灣北部地區某所國中的一個國一班級的地理課堂,作為研究場域及個案,進行一個學期的課堂觀察與學習文件蒐集,並綜合兩位研究參與者的深度訪談資料,藉此探究學生的地理學習經驗及與生活連結的詮釋。研究結論如下:(一)兩位國一學生地理學習經驗的樣貌反映在其設想、參與及描述的差異;(二)兩位國一學生詮釋地理學習與生活經驗的連結,呈現具體至抽象的多種層次。
  • Item
    從「痛」中學認同:一位臺灣在美華語教師的自我敘事
    (2019) 戴廷如; Tai, Ting-Ju
    本研究以研究者自身於美國擔任華語教師的經驗出發,以自我敘事作為研究方法,試圖探尋與建構出一位來自臺灣的海外華語教師所可能擁有的認同。研究著重於教師認同與文化認同的討論,試圖探討以下問題:臺灣華語教師的文化認同會是什麼樣子?在廣泛的「中華文化」與在地的「臺灣文化」,甚至與異地的「美國文化」的相互作用之下,研究者面臨了何種困境、產生了何種認同上的改變?以及面對困境,採取了怎樣的行動? 透過敘事研究的反思過程,加上與相關理論的對話,研究結果顯示出臺灣所培育出來的華語教師擁有多元的認同,由於華語教學工作的性質,身處於全球化的工作環境,若是自身的認同不明,便時常會面臨生活上,甚至專業上的困境。本研究便是一個華語教師於這些困境與糾結之中,找出一條能夠證明自身專業並同時表現出臺灣文化認同的教學與敘事。
  • Item
    同源殊途-馬來西亞與新加坡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國族認同形塑之比較分析
    (2019) 陳心怡; Tan Sing Yee
    在眾多學科中,歷史教科書可說是與國族認同息息相關,其編寫不僅僅是一個技術性的作業,而是與政治及權力有關。在許多國家分裂或是政權轉移的國家例子當中,國家之間就算是經歷同一段歷史,歷史教科書所呈現的敘述內容卻會顯示出不同國家想建構出不同的「歷史敘述」,形成不同的國族認同。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這兩個國家與1965年完全分開,在建國經歷中經歷過分分合合的過程,這也意味著兩國雖然如今雖已經分道揚鑣,但過去有共同經歷的歷史,而且是有很深的淵源。本研究以比較的方式對兩國教科書的國族認同進行分析,以九個面向逐步檢視,發現兩個國家雖然曾經有共同的歷史,但是歷史敘述卻形塑出不一樣的國族認同。得到的結論是 1) 從多元文化的角度而言,馬來西亞國族認同是巨石式的多元文化模式,而新加坡則是沙拉碗式的多元文化模式。 2) 時間性而言,馬來西亞國族認同強調過去王國的輝煌文明,而新加坡國族認同看重獨立前後的建設發展, 3) 從歷史敘述的角度而言,馬來西亞國族認同傾向於在地馬來人角度,而新加坡國族認同則是傾向於外來移民角度 總結而言,馬來西亞教科書所形塑的國族認同由「馬來」、「君王」以及「伊斯蘭教」三者交匯而成,而新加坡教科書所形塑的國族認同以悲情方式建構出其小國的起始點,運用國家發展建設建構出其國族認同。
  • Item
    運用故事討論教學提升國小五年級班級合作氣氛之實驗研究
    (2014) 劉又銓
    本研究旨在探討「故事討論教學」在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生其在班級合作氣氛方面是否有顯著成效。採用準實驗法中「不相等控制組前後測設計」,實驗對象為54位國小五年級學生,分為兩組,一組實驗組、一組控制組。實驗組採用閱讀加討論的教學方式;控制組則實行閱讀但不討論的教學方式。實驗設計了五個主題課程,實驗組進行為期六週共十二堂課的故事討論活動,控制組則進行一般性的閱讀活動。實驗前、後學生均接受「班級合作氣氛」的測驗,其測驗分數、學習活動單、學習回饋單與教學省思札記皆為本實驗的分析對象,以瞭解兩組學生在個人合作技巧與班級合作氣氛上是否有所提升。 研究結果顯示如下:(1)故事討論教學在增進「個人合作技巧量表」後測總分上,達到顯著效果。在各分量表的後測分數上,在「合作關係」、「團隊領導」、「利人利己」和「溝通協商」四向度上有顯著差異,僅在「任務分工」向度上其效果並不顯著。(2)相較於控制組,實驗組學生在「班級合作氣氛量表」後測總分上,未達顯著。在各分量表的後測分數上,在「合作關係」、「團隊領導」、「利人利己」三向度上其效果並不顯著,僅在「任務分工」與「溝通協商」兩向度上有顯著落差,尤其對於前測成績較佳的前26%~37%的學生而言,其差異更為顯著。 此外,本研究亦對故事討論教學方案的設計與實施過程,做詳細的記錄與分析,並提出相關建議做為未來班級合作氣氛議題研究上的參考。
  • Item
    高級中等學校課程綱要法律位階之研究
    (2012) 卓育欣
    教育部於1929年公布「中小學課程暫行標準」、1932年公布「中學課程標準」,其後中學課程迭經修訂,名稱亦有所調整。最近則於2008年公布「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與「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無論是標準或綱要,其名稱皆與中央法規標準法第3條的命令名稱相當,但教育部解釋其為教育專有名詞,而非法規命令,故迄今仍未在其下達或發布時,依中央法規標準法第7條規定送立法院。是故,本研究在此背景下,採用文件分析與訪談方法,探求三項研究目的:探討現行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與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法律位階之適切性、探析現行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與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所屬內涵之法律位階、探討未來高級中等學校課程綱要法律位階之適切性。文件分析對象為普通高級中學課程綱要、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高級中學法、職業學校法、高級中等教育法草案、有關課程綱要新聞稿等官方文件;訪談對象則包含法學專家、課程專家、學科專家、教育部法規委員會委員、法官、立法委員,兼採教育與法學的觀點。藉由文件分析釐清課程綱要法規定位問題,透過訪談諮詢專家學者的意見,分析討論未來高級中等學校課程綱要的內涵與法律之關係,供未來修訂高級中等學校課程綱要參考。
  • Item
    教師教學轉化的歷程探究-以歷史科為例
    (2013) 蔡宜芬; YI-FEN TSAI
    教師的教學運作是課室教學中相當關鍵的部分,而教師的教學除受外在大環境的教育脈絡因素所影響外,也可能與個人的學經歷背景和教學專業息息相關,甚至,學生的特質、興趣及能力等背景都可能對教師的教學產生影響及作用,因此,教師在如此複雜且動態的教室環境下來與學生互動並實行教學,其教學必定需要透過多方的思考及轉化的詮釋過程才可付諸實踐,而教師的教學轉化歷程及影響其進行教學轉化的因素也就有了討論和分析的必要。就此,本研究旨在瞭解及探究教學現場教師的教學轉化歷程及影響其教學轉化的因素。研究目的如下: 一、 探究教師教學中所形塑及建構的教學轉化歷程。 二、 探析影響教師進行教學轉化的因素。 三、 提供教學現場教師相關建議。 而為能深入瞭解教學現場中教師形塑教學轉化的歷程,研究乃採以較能貼近教學現場並據以分析教學現象的質性研究方法來進行探究,並以台北地區的一所綜合高中來作為研究的場域及其兩名歷史教師作為研究的對象,進而也透過深度訪談、課堂教室的參與觀察以及教學文件資料等方式來進行為期一學期的研究資料蒐集。本研究經資料的整理分析及探究後,研究結果發現教師乃透過教學理解來形塑教學轉化的歷程,而教師的教學理解將隨下列各因素有所影響:一、教師背景經驗的理解,二、教師對學習者的認知。最後,根據研究結論,提出教師教學轉化後續研究的具體建議及方向,以供參酌。
  • Item
    繪本教學對學前與國小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
    (2013) 趙上瑩
    本研究透過「後設分析法」(meta-analysis),探討繪本教學對學生認知、情意及高層次思考能力學習成效之影響。本研究將研究變項分為文件性質、受試者性質、研究方法性質與研究案性質四大類,各類之下又細分成二十二個子變項來探討是否會造成學習成效之差異。 本研究中,認知學習共蒐集33篇研究案;情意學習共蒐集65篇研究案;高層次思考能力方面,則有17篇研究案。各篇研究文獻之量化數據皆換算成效果大小值(Effect Size),以進行各變項之同質性考驗。經統計分析後,結果如下: 一、 認知學習層面整體效果量為0.6010達中度正向成效。共有十一個調節變項達顯著。 二、 情意學習層面整體效果量為0.3965達微量正向成效。共有十三個調節變項達顯著。 三、 高層次思考能力學習層面整體平均效果量為0.7360,介於中度至高度效果之間,且接近高度效果。共有十四個調節變項達顯著。 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結果,提出教育應用與相關研究建議。
  • Item
    數位遊戲式學習對中小學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
    (2013) 王思涵
    本研究透過「後設分析法」探討數位遊戲式學習對於中小學學生學習成效的影響,篩選出符合本研究需求的論文共計75篇,並依照不同的學習成效面向將分析側重於學業成就(51個比較數)、學習態度(29個比較數)及高層次思考能力(21個比較數)三個面向,調節變項的分析則採用固定效果模式(fixed-effects model)。 各個學習成效的效果量及其調節變項之分析結果如下: 一、 學業成就的整體效果量為 0.3980,有七個調節變項影響學業成就, 其一是教學者,控制組無教師的成效顯著優於相同教學者再優於不同教學者、未說明教學者之研究;控制組無教師的成效顯著優於遊戲為教師之研究。 其二是研究設計形式,單組前後測研究的成效顯著優於不等組前後測的研究設計形式;其三是控制組教學處理,無控制組形式的數位遊戲式學習影響效果最佳;其四是網路使用,用網路教學的成效顯著優於未使用網路。其五是增強機制,設計含增強機制的數位遊戲式學習顯著優於未含增強機制。其六為同步與非同步學習遊戲類型,非同步遊戲顯著優於同步遊戲。最後為影音式及動畫式學習遊戲類型,影音式設計的成效顯著優於動畫式。 二、學習態度的整體效果量為0.3830,有2個調節變項影響學習態度,其一是學校位置,北區的學校成效顯著優於南區學校;其二是單人或多人學習遊戲類型,單人式的遊戲顯著優於多人式。 三、高層次思考能力學習成效的整體效果量為0.6065,整體學習成效為正向, 且介於中度至高度效果之間。
  • Item
    數位化補救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
    (2012) 謝彩鳳; Hsieh, Tasi-Feng
    本研究透過「後設分析法」(meta-analysis),探討數位化補救教學與傳統補救教學對學生認知及情意學習成效之影響。本研究將研究變項分為文件性質、受試者性質、研究方法性質與研究案性質等四大類,各類之下又細分成二十一個子變項來探討是否會造成學習成效之差異。 本研究中,認知學習共蒐集38篇研究案;情意方面,則有15篇研究案。各篇研究文獻之量化數據皆換算成效果大小值(Effect Size),以進行各變項之同質性考驗。經統計分析後,結果如下: 壹、 整體成效 一、認知學習:數位化補救教學可以提升學生認知學習成效,其整體效果量為 0.3223達微量正向成效,顯示數位化補救教學優於傳統補救教學。在分析的 研究報告中,有七成八的研究支持數位化補救教學的認知學習成效。 二、情意學習:顯示在學習動機及態度上,使用數位化補救教學的方式會優於傳統 補救教學,其整體效果量為0.3178,達微量正向成效。在分析的研究報告 中,有九成五的研究支持數位化補救教學的情意學習成效。 貳、 各變項之分析 一、認知學習上「工具信度」變項達顯著水準。 二、情意學習上「實驗教學場所」變項達顯著水準。 最後根據本研究之結果,提出教育應用與相關研究建議。
  • Item
    班級活動的設計與實施── 一位高中教師的創意教學探究
    (2014) 林伯謙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中教師班級活動的創意教學之設計與實施。主要的研究目的有二:一為探究高中導師實施班級活動的理念,二為研析高中導師實施班級活動的歷程。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研究對象為一位台中市某公立高中教師,其擔任導師二十多年,對於班級活動設計與實施有豐厚經驗。過程中採用教師深度訪談、學生訪談、教室觀察、文件分析等方式蒐集資料,並進一步分析,歸納、整理出研究結果。根據研究發現與討論,獲致研究結論如下: 壹、 高中導師實施班級活動創意教學遵循之原則 一、「民主」與「歡樂」是為實施高中班級活動創意教學最主要之二項元素。 二、「既來之,則安之」、「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與「諸惡莫作,諸善奉行」是為高一至高三班級活動創意教學主要之三大設計方向。 貳、 高中導師實施班級活動創意教學之歷程 一、以學生的想法作為班活動創意教學的起點 二、透過幹部組織網絡與幹部會議使班級活動創意教學之進行更加順暢 三、邀請家長一同參與,使班級活動的內容更為充實 四、學生的民主素養仍須加強 根據研究結果,對於高中教師設計與實施班級活動,從高中導師及未來研究此二面向,提供具體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