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7

:::

起源與展望

緣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是國內師範教育的先驅,更是教育研究的重鎮。超過半個世紀以來的努力耕耘,不只培育中學的優秀師資,也造就國內外諸多大專院校與研究機構的學術研究與教學人才。臺灣師大教育學系的課程與教學學群更有悠久歷史、豐富的師資與研究資源,已培育無數「課程與教學」專長的學術研究與教學專業人才。過去這些人才與教育系本身在國內的課程改革與教學創新中,不僅扮演推手與實踐者的角色,更是理念引導與批判意識催化的改革者。

        為因應國內高等教育改革的需求與提昇全球學術發展的競爭力,本校自九十六學年度起推動「一系多所」方案。教育學系為配合此發展方向,乃在組織結構上進行有效的整合與重組。因此課程與教學學群乃申請設立「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並於民國九十九年正式招生,下設碩士班及博士班。期許透過設所,整合與深化課程與教學研究能量,並培育優秀的學術研究人才。

展望

        本所著重以下發展方向與重點:

(一) 深究課程與教學基礎理論:
       本所將深化與整合課程與教學之基礎理論,並連結重要理論與本土議題,以厚植並發展建構本土理論。本所亦將進行國內外課程與教學之比較研究,瞭解國際課程改革動態,藉由比較、分析與自我批判,不斷開創研究新知。   
(二) 多元化與創新化方法論課程:
       本所除分別開設量化與質性研究的入門與進階課程,並針對不同學術領域的研究性質開設新興研究方法課程,以培養學生多元的研究能力。

(三) 關注課程與教學新興議題:
       本所尤其積極關注本土化的教育研究,強調社會變遷之下,課程與教學的新興議題研究。本所亦持續發展整合型研究計畫,以統整本所與外校研究人才,共同探究課程與教學新興議題。             

(四) 實務精進與教師專業發展:
       基於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本所將持續開設相關的碩士專班,以精進教師的課程與教學實務,加強師資培訓與進修的專業化與優質化。

(五) 推展國際學術交流與跨國研究合作:
       除了本所教師目前正在進行的國際研究專案,本所亦將藉由姊妹校與其他國內外大學與研究中心,繼續擴展國際合作的研究網絡。同時,將陸續與國內外著名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或研究中心交換學生或講學,並與國外學校合作開課,共同指導學生,逐步推向雙聯學制。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高中學生生涯探索:學校課程與家庭教養資本之互動關係
    (2021) 孫以柔; Sun, Yi-Jou
    本研究採個案研究法,以新北市一所男女合校的完全中學高中部作為研究場域,探究十二年國教課程改革下,第一、二屆經歷108課綱的學生,在學校的生涯輔導系統中的探索經驗。本研究挑選對108課綱具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具有學習的主動性與明確生涯方向的高一與高二各一位學生作為研究參與者,探討家庭教養經驗與學校學習經驗如何協助與支持其找到生涯願景,成為108課綱素養導向課程所期待的學生圖像。本研究以Bernstein理論作為分析架構,剖析個案學生在進入學校系統前的起點行為如何受到家庭教養與成長經驗的影響,產生不同程度的生涯認同與探索狀態,並習得與形塑出不同形式的運用資源與感知系統的能力。其次,探究個案學生進入學校生涯輔導系統後的學習歷程,包括學科課程、生涯規劃課程、生涯探索活動,以及個案學生與不同系統成員的互動經驗。本研究期待透過學生經驗以反饋學校課程的整體規劃與安排,以期作為未來課程改革的參考,使更多學生有機會從學校的學習中找到生涯方向與目標。研究結論如下:一、學生經由家庭教養經驗形塑出生涯價值觀,影響其參與學校生涯輔導系統的不同角色類型與互動位置。 二、學生的生涯探索經驗受到社會關係的互動經驗影響,但系統成員的職務分配未必符應學生的社會關係。 三、學生的課程意識與生涯興趣覺醒於自主性探究過程,有助於開啟對於學校生涯輔導系統的覺知與批判。 根據上述結論,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 一、學校應重視家庭教養經驗對學生的影響並積極系統合作,針對不同參與程度的學生與家長規劃接觸資源的不同方式。 二、學校整體課程規劃宜整合跨領域的學習內容與學習表現,建構兼具統整性與延續性的校本生涯輔導系統與課程地圖。 三、家庭與學校應提供學生更多自主學習與探究的時間、空間與機會,導引學生主動建構知識與興趣,開展出生涯圖像。
  • Item
    日本教師參與課程改革之經驗探究
    (2020) 林千又; Lin, Chien-yu
    日本教育自1989年至今,歷經四次課程改革。從新學力觀、生活力、活用能力,到2020年透過主體性、對話性、深入學習,培育新時代的知識素養,展現出極大的結構性改革。而臺灣同處在課程改革轉換期,108課綱主張將知識深化為兼具知識、能力與態度的素養,兩者在落實學生本位教學的目的、方法、理念皆有相似之處。日本的新課綱於2020年正式實施,本研究希望能探究日本教師在課程改革的脈絡下對課綱的理解與教學轉化經驗,尋求更多改革付諸實踐的可能性。   本研究以敘事研究方法,針對兩位日本教師敘說其參與課程改革的經驗,探討1989年以來個案教師對課綱的理解與認同;以及教師面對課程改革中的教師角色調適與教學轉化的經驗;最後分析課程改革中個案教師遭遇的困境與因應之道。蒐集資料的方法包括敘事訪談與文件分析,並將兩位教師的故事與前導研究中的資深教師觀點進行對話與討論。   本研究重要的研究發現如下:一、課綱是課程聖經及引領教師前進的燈塔,但根據不同情境而有不同的解讀空間。二、個案教師跳脫既有的教學思維,以學校認同,發展學校本位的課程,建立因地制宜的改變策略。三、個案教師由忠實觀到創造觀的角色轉換中,以建構個別化的改革經驗,重置課綱與教師間的關係,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四、教師遭遇的難題,包含實務與理論的落差:上而下的推動方式,造成教師與政策陷入對峙的局面;以及教師專業與改革需求的落差:由上而下的決策,教師缺乏自主性。   課程改革和學校教師是互相成長的關係,並透過教師發展專業自主及個別化的實踐知識,將課程改革化為內在自省的力量。跨文化旅程的最後,我重新反思初任教師的角色認同,發現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即是讓學生學習認同。當學生能夠認同自己與他人的觀點,就能夠破解被動服從的枷鎖,以多元的眼光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