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7

:::

起源與展望

緣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是國內師範教育的先驅,更是教育研究的重鎮。超過半個世紀以來的努力耕耘,不只培育中學的優秀師資,也造就國內外諸多大專院校與研究機構的學術研究與教學人才。臺灣師大教育學系的課程與教學學群更有悠久歷史、豐富的師資與研究資源,已培育無數「課程與教學」專長的學術研究與教學專業人才。過去這些人才與教育系本身在國內的課程改革與教學創新中,不僅扮演推手與實踐者的角色,更是理念引導與批判意識催化的改革者。

        為因應國內高等教育改革的需求與提昇全球學術發展的競爭力,本校自九十六學年度起推動「一系多所」方案。教育學系為配合此發展方向,乃在組織結構上進行有效的整合與重組。因此課程與教學學群乃申請設立「課程與教學研究所」,並於民國九十九年正式招生,下設碩士班及博士班。期許透過設所,整合與深化課程與教學研究能量,並培育優秀的學術研究人才。

展望

        本所著重以下發展方向與重點:

(一) 深究課程與教學基礎理論:
       本所將深化與整合課程與教學之基礎理論,並連結重要理論與本土議題,以厚植並發展建構本土理論。本所亦將進行國內外課程與教學之比較研究,瞭解國際課程改革動態,藉由比較、分析與自我批判,不斷開創研究新知。   
(二) 多元化與創新化方法論課程:
       本所除分別開設量化與質性研究的入門與進階課程,並針對不同學術領域的研究性質開設新興研究方法課程,以培養學生多元的研究能力。

(三) 關注課程與教學新興議題:
       本所尤其積極關注本土化的教育研究,強調社會變遷之下,課程與教學的新興議題研究。本所亦持續發展整合型研究計畫,以統整本所與外校研究人才,共同探究課程與教學新興議題。             

(四) 實務精進與教師專業發展:
       基於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本所將持續開設相關的碩士專班,以精進教師的課程與教學實務,加強師資培訓與進修的專業化與優質化。

(五) 推展國際學術交流與跨國研究合作:
       除了本所教師目前正在進行的國際研究專案,本所亦將藉由姊妹校與其他國內外大學與研究中心,繼續擴展國際合作的研究網絡。同時,將陸續與國內外著名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或研究中心交換學生或講學,並與國外學校合作開課,共同指導學生,逐步推向雙聯學制。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運用概念導向閱讀教學帶領高中生主題探究之行動研究
    (2023) 陳景勻; Chen, Ching-Yun
    本研究源於研究者對於素養導向與自主探究的教育趨勢之下,國語文教師如何在國語文課中培養學生運用閱讀進行探究之好奇,因此研究者運用概念導向閱讀教學框架(Concept-Oriented Reading Instruction)來發展一套教學方案,帶領高中生進行主題探究,並檢視實施歷程中,學生主題探究與閱讀動機的表現,以及研究者的成長。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研究場域為臺北市一所實驗教育的高中語文選修課,共 4 位學生。本研究共分為兩期:行動期與調整期。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以參與式觀察、檔案文件分析、訪談之方式蒐集資料,並對資料進行整理與分析。 本研究的結論如下: 一、根據本教學方案實施歷程,在觀察與個人化階段,使學生有連結個人生活經驗的機會是關鍵;在搜尋與檢索階段,幫助學生釐清「哪些是與探究主題相關」的問題是讓學生展開搜尋的關鍵;在理解與統整階段,使學生討論各自所讀,並提供寫作的鷹架是關鍵;在與他人溝通階段,教師設計真實的溝通情境是關鍵。 二、實施歷程中,學生的主題探究表現為:(一)學生能提出觀察並提問,不過觀察記錄的表現較弱;(二)學生能用關鍵字搜尋資料並判斷其與探究主題的關聯性,不過找到新關鍵字來搜尋資料的表現較弱;(三)學生皆能理解並整合文本,且能完成一份連貫的書寫報告;(四)大部分學生能口頭分享成果並與聽眾溝通。 三、實施歷程中,學生的閱讀動機表現為:(一)學生皆因內在動機而閱讀;(二)學生皆因服從而閱讀,大部分學生因社會理由而閱讀;(三)學生皆因願意挑戰複雜文章而閱讀,皆沒有逃避閱讀的情形。另外大部分學生因相信其能成功閱讀而閱讀。四、 研究者的收穫與成長分別為(一)在教學觀念上,了解CORI是心法,沒有固定的方法;(二)在教學設計上,反思CORI教室在線上時應運用科技工具使協作更順暢;(三)在教師信念上,對閱讀素養能力再理解。研究者根據上述結論,提出對於運用概念導向閱讀教學進行教學或研究之建議,以供實務工作者或未來研究者參考。
  • Item
    概念構圖融入國小五年級國語文閱讀理解之行動研究
    (2023) 葛繼璘; Ko, Chi-Lin
    隨著十二年國教的實施,以素養為導向的新課綱,閱讀能力成為了所有學科的核心基礎,其中「閱讀理解」更是其中的關鍵。研究者在教學現場觀察到,升上高年級後,文章篇幅增長,內容涵蓋更為豐富,尤其在現今資訊速食的時代,學生在面對文章時很難專注地去閱讀文章,並理解其中的意義。所以如何從讀到讀懂,將所閱讀到的訊息變得有意義,成為現場教師的一大課題。故本研究運用概念構圖融入國小五年級國語文閱讀理解,試圖去解決此問題。   本研究之研究目的為:一、瞭解運用概念構圖教學於國小五年級學生國語文閱讀理解之歷程。二、探究運用概念構圖於國小五年級學生國語文閱讀理解之成效。三、瞭解教師運用概念構圖教學於國小五年級學生國語文閱讀理解所面臨的問題和因應之道。四、探討教師運用概念構圖教學課程於國小五年級學生國語文閱讀理解的省思與成長。本研究採行動研究,以中部某國小五年級的25位學生為研究對象,由研究者實施為期八週共16堂的概念構圖課程。本研究工具採用學生概念構圖作品、焦點團體訪談及教師教學省思札記等三種不同類型的研究資料。本研究結果經主題分析法及相依樣本t考驗後,研究結果顯示,學生在運用概念構圖於國語文閱讀理解的歷程時,學生繪製概念構圖的步驟包含「閱讀-建構-修正」;學生在繪製概念構圖的思維方式包含了「演繹法」與「歸納法」。而學生在概念構圖教學課程前後所繪製的作品進行比較後,發現學童的整體閱讀理解能力有提升。研究者亦從三大面向「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師生互動」來呈現教師在運用概念構圖教學所會面臨到的問題和應對方式。經歷這次研究過程後也讓教師產生了省思並有所成長。  最後,研究者依據研究發現提出四點討論:一、概念構圖能協助學生呈現其思維方式及歷程,打破標準答案框架;二、概念構圖增加學生低層次閱讀理解,而高層次閱讀理解仍有待提升;三、學生對於使用概念構圖看法不一致,需要更多時間練習,使用概念構圖才會更得心應手;四、從理論和實務之反思,建構出適合本研究場域的教學方案。在未來研究建議上,可考慮增加此課程的實施時間、選取不同規模學校及樣本數、將概念構圖擴及至多文體、多文本、多領域等,作為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從「痛」中學認同:一位臺灣在美華語教師的自我敘事
    (2019) 戴廷如; Tai, Ting-Ju
    本研究以研究者自身於美國擔任華語教師的經驗出發,以自我敘事作為研究方法,試圖探尋與建構出一位來自臺灣的海外華語教師所可能擁有的認同。研究著重於教師認同與文化認同的討論,試圖探討以下問題:臺灣華語教師的文化認同會是什麼樣子?在廣泛的「中華文化」與在地的「臺灣文化」,甚至與異地的「美國文化」的相互作用之下,研究者面臨了何種困境、產生了何種認同上的改變?以及面對困境,採取了怎樣的行動? 透過敘事研究的反思過程,加上與相關理論的對話,研究結果顯示出臺灣所培育出來的華語教師擁有多元的認同,由於華語教學工作的性質,身處於全球化的工作環境,若是自身的認同不明,便時常會面臨生活上,甚至專業上的困境。本研究便是一個華語教師於這些困境與糾結之中,找出一條能夠證明自身專業並同時表現出臺灣文化認同的教學與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