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與運動科學系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91

本系前身為民國35年省立臺灣師範學院4年制體育科,為臺灣第一個專門培育體育師資之科系。民國37年改制為體育學系;民國43年擴充編制,成立體育衛生教育學系,下設體育學組與衛生教育學組,同時培育體育與衛生教育專業人才。民國48年,體育學組回復體育學系名稱,自民國54年起招收學生,並開始接受運動績優學生保送進入本系就讀,提供運動表現優秀選手升學機會。民國59年成立國內第一所體育系碩士班,民國79年首創國內第一所博士班,開始在國內培育體育最高學歷專業人才。

民國90年8月運動與休閒學院成立,下設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現更名為運動休閒與餐旅管理研究所)、體育學系及新成立的運動競技學系,體育學系自此脫離教育學院。配合本校由師資培育機構轉型為綜合型大學,本系除過去著重師資培育外,也擴展至培養體育運動產業人才、體育運動學術研究人才及體育運動行政管理人才。為呼應國際學術社群之共識,符應學系實際發展現況,並展現學系在跨域整合、多元發展之企圖,本系於民國110年更名為「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保留原有體育師資培育的元素外,加上人文與自然領域之運動科學內涵,接軌目前學系實際發展方向,並有利於學生多元發展。

本系70多年來為臺灣體育運動的發展與師資培育奠定紥實且豐厚的人力資源基石,未來發展目標在於藉由教學、研究與服務,達成傳播、擴展與應用身體活動為基礎的知識體系,培育優質體育與運動相關的專業人員與領導人才。

News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50
  • Item
    山難經驗:一個運動與宗教觀點的考察
    (2005) 石明宗
    本論文主要探討的問題,是欲瞭解「神聖人」在運動世界中如何可能﹖如同神聖世界中的現象一樣,一顆普通的樹,究竟如何搖身一變為一棵「聖樹」﹖在運動世界中,對某些人來說,窮極無聊的馬拉松賽跑,如何昇華成一趟「神聖之旅」﹖體育館如何變成「聖殿」﹖民國77年玉里林道的38K工寮,對筆者而言,為何是一個「神聖的時空」﹖……本論文的核心思想其實可以說是延續Eliade的觀點,意圖探討宗教世界中神聖的辯證關係在運動世界中是如何產生的﹖也可以說是想探討「神聖人」在運動世界中如何可能的過程與答案。 從文獻探討中,發現古代奧運事實上是為了祭宙斯神而舉辦的盛會。現代運動中,馬拉松、柔道、足球、美式足球等,許多的運動項目也呈現出「宗教性」的一面,使得筆者極感興趣於一個課題,也就是存在於「運動」與「宗教」之間的關係是怎麼一回事﹖為何有學者主張「運動是現代人的宗教﹖」加上筆者就讀大學期間,曾發生過「山難」而造成對筆者身心以及價值觀的深刻影響,使得筆者很想了解這些變化是怎麼發生的;同時,最近幾年的著名體育運動學術刊物,例如「運動社會學期刊」(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也曾介紹奠基於社會學、人類學背景的「生命史」(Life Story)研究風格。從上述的觀點,不管是個人的特殊經驗,或是學術研究的新思潮,皆引領著筆者從事本論文的研究工作。 分析「山難經驗」後,筆者發現有三個主題非常有趣。一是「山難與苦痛的意義 其次是「死亡與重生的價值」,最後是「神聖時空如何誕生﹖」這三個主題,從而也構成了本論文的第四章至第六章,可以說是本研究的主要成果。苦痛所引發的苦行主義,伴隨著特殊的儀式,對宗教世界而言,是開啟進入宗教的契機;另外,苦痛在運動的意義,則是透過「受傷」、「訓練」、「個人煎熬」、「群己共苦」,而展現了「犧牲-供獻」,「部份-整體」之結構關係,從而也開顯進入宗教的契機。 海德格在晚年所作的一次演講中,曾引述一個天主教教士的話如下:一個在死亡前死亡過的人,在死亡時將不會死亡。山難時遇見死亡的經驗,逼使更高價值的“生命本身”凌駕了“面子、名利”等社會價值的事物,在山難逼近死亡,忍受折磨的過程中,有些東西死去了﹗經過哲學反思,才發現要徹底解決生死的問題,先得破掉對自我的意識、對自我存在的執著,這是禪所言的「大死」,也就是「大死一番」。只有大死,才能有真生,真生即是突破生死的背反。 至於神聖時空的誕生,首先需存在一個「神聖的本體論」。藉由對Eugen Fink「遊戲的本體論」文中,「遊戲世界」觀的詮釋,本文發現了一個化約的式子如下:神聖的本體論=修行者和自性+儀式節慶活動。也就是說神聖總是由「實體」與「虛擬」所組成,「實體」指的是修行者或參與神聖活動個體的「肉身存在」(body),「實體」也指東方思想中的那一份「自性」或者「覺」;「虛擬」指的是神聖活動時的「儀式節慶活動」,藉由這些活動,人們進入了不同於日常生活的「過渡狀態」,或稱「中介狀態」,並經由儀式「再現」的功能,而達到「淨化」或「重生」的作用。 神聖時空的誕生,除了存在一本體論為基礎,同時也需要四個條件,亦即「神聖時間與空間」、「儀式活動的橋樑」、「自我的退位以及大我的接軌」以及「自性的揭露與回憶」等。具備了此四個條件,「山難」、「運動」與「宗教」此三個原本不相干的範疇,卻發現了驚人的共通點。許多特質,諸如「受苦」,「犧牲」,「付出」,「同情他人」,「時空」,「再現」,「面具」(mask),「謎」(riddle),和「淨化身心」等,皆可以在此三個不同的範疇中被發現,並串聯起這三個不同的領域。 最後,人是什麼?歷代以來的思想家,分別提出了人是「理性的人」(Homo Sapiens)、「創造的人」(Homo Faber)、「遊戲的人」(Homo Luden)。本論文的主要貢獻,在於提出一個主張,此主張認為人是「宗教的人」(Homo Religiosus),更核心的講法為人是「神聖人」(Sacred Man)!「神聖人」之所以可能,本論文的發現是因為神聖具有一「本體論」,以及「誕生的條件」。
  • Item
    運動與「看」運動─身體經驗的擬像與真實
    (2003) 常嫚芸
    本研究主要探討台灣HBL(高中籃球聯賽)近年來由於商業與媒體介入,所形成的特殊籃球文化形貌,以法國當代思想家布希亞擬像翻轉真實的觀點,探討籃球比賽日益商業化、媒介化、符號化的現象。首先,以後現代與布希亞的學說探究媒體涉入運動中所造成的影響;再者,台灣HBL藉由美國NBA發展作為改造的模型,使比賽朝向職業化的發展,改變了台灣籃球的生態文化;最後,進入HBL的外在結構背後的深層意涵,從比賽(擬像)與球隊練習(真實)的觀察,以及其中運動者(教練、球員)、參與者(看運動的一群人─媒體記者、大會工作者、贊助廠商人員、裁判、觀眾)的參與經驗,釐清HBL當中的另類特殊轉變。研究結果呈現出,HBL逐漸著重在強調比賽的商業化行銷、媒體的大量曝光率、以及臨場的熱鬧化與戲劇化的真實感;在整個價值與意義轉變的過程裡,比賽擁有越來越多的人為操控,比賽的結果更勝於練習時所一點一滴累積的過程;運動員與教練的表現作為符碼,成為媒體傳播下的賣點。在HBL的表演舞台上,傳遞著一種台灣籃壇特殊的擬像樣貌。
  • Item
    不同落地訓練時期對成長中母鼠骨骼之影響
    (2012) 林欣仕; Hsin-Shih Lin
    目的:探討不同時間長度之落地訓練對骨骼的影響,以釐清骨骼適應高衝擊性運動在時間序列上的變化。方法:使用96隻週齡7週的Wistar雌性大鼠,在四個時間點分別設置落地訓練組與對照組,每組動物數為12,依序為1週落地訓練組 (E1)、1週對照組 (C1)、2週落地訓練組 (E2)、2週對照組 (C2)、4週落地訓練組 (E4)、4週對照組 (C4)、8週落地訓練組 (E8)、8週對照組 (C8),落地訓練組每日接受30次自40公分的高處落下著地之訓練,並於每週的第一次訓練與第五次訓練架設測力板以記錄地面反作用力 (ground reaction force, GRF) 作為運動強度探討;對照組則維持正常的籠內活動。各組實驗動物分別於4個時間點(訓練1、2、4及8週之後)犧牲,並採集其左右的股骨與脛骨,進行骨密度、組織型態、組織生物力學、斷面參數等測量與分析。採用獨立樣本t檢定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α=.05)。結果:大鼠在第一週第一天的落地GRF值顯著高於其他時間點 (p<.05);股骨的皮質骨面積與厚度呈現E1顯著低於C1、E4顯著高於C4,脛骨則是E8在皮質骨面積、皮質骨厚度及斷面轉動慣量矩顯著高於C8;股骨與脛骨海綿骨的骨生成指數(鹼性磷酸酶染色)、骨密度與結構參數(包括骨量比率及骨小樑厚度)皆為E8顯著高於C8組,而脛骨的海綿骨骨吸收指數(破骨細胞數)則是E8顯著低於C8;股骨的斷裂負荷值E1顯著低於C1,而E8的股骨與脛骨皆有顯著高於C8的斷裂負荷值。結論:皮質骨承受落地訓練初期時會因衝擊過大造成骨骼結構與骨生物力學強度暫時性的變弱,經過長期訓練適應之後則可恢復並增強;對快速成長中之海綿骨而言,訓練初期雖無法觀察到訓練效果,唯長期訓練則可呈現結構強化並提升骨密度。
  • Item
    腎上腺素對H460肺癌細胞之AMPK路徑的影響
    (2011) 蘇玫尹; Mei-Yin Su
    運動有益於癌症的效果已被許多研究證實,但其中的機轉卻一直沒有被建立。AMPK (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為能量恆定的重要調節者,由於其抑制腫瘤生長的效果已應用於抗癌藥物的發展,因此運動活化AMPK的作用被認為是運動有益於癌症的機轉。在本論文中,我們先建立葡萄糖與血清的刺激和AMPK活性反應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AMPK活性的反應會出現完全不同的變化。因此我們進一步使用運動時負責調節能量代謝作用的荷爾蒙代表運動的刺激,從細胞模式建立荷爾蒙、AMPK與肺癌細胞之間的關係,進而了解運動透過AMPK影響癌症的可能性。本論文的目的為探討荷爾蒙在細胞模式中對於H460肺癌細胞內AMPK活性與細胞生長情況的影響。研究的方法以腎上腺素、生長激素、胰島素和昇糖素作為刺激原,將H460肺癌細胞培養於含10 % 血清的DMEM培養基,以固定濃度的荷爾蒙作用3、6、12、24與48小時後,進行各時間點的細胞存活分析,並測量細胞內AMPK的蛋白質表現量與活性。結果顯示荷爾蒙的作用與細胞生長情況之間沒有時間依存的關係,腎上腺素在第3小時、生長激素在第24小時皆可顯著增加約7 %的細胞 (p< .05),胰島素的作用在第3、12、24與48小時顯著增加約7 ~ 11 % 的細胞 (p < .05),而昇糖素分別在第3與12小時增加約8 % 與5 % 的細胞 (p < .05)。此外,荷爾蒙的作用與AMPK活性的變化之間也沒有時間上的依存關係,但荷爾蒙皆可在第3小時抑制AMPK活性約26 ~ 50 %,在第48小時則引起AMPK活性增加約57 ~ 148 %。上述的結果證明腎上腺素的作用在第3小時會顯著增加H460肺癌細胞的生長,同時抑制細胞內AMPK的活性,推測高濃度腎上腺素在3小時內的作用可能會因抑制AMPK活性而造成腫瘤生長。
  • Item
    銘刻在身的痛:優秀女性運動員運動身體痛/苦經驗之敘事
    (2010) 呂碧琴; Lu, Piching
    本研究以質性取向之敘事探究為方法,旨在研究優秀女性運動員運動生涯中所遭遇的各式痛/苦經驗故事,並從中探尋這些運動相關痛/苦經驗的內容及深層意義,以藉此揭示優秀女性運動員的生命情懷與人生意境。 研究以立意取樣選取四位國內在田徑、舉重、網球和羽球等運動競技上,成績最優的現役女性運動員為研究參與者,透過表達的自傳式訪談蒐集資料,經整理、並用敘事分析之「整體-內容」和「整體-形式」為原則,先建構運動員身體痛/苦經驗故事,然後再詮釋故事的深層意義,而這些故事內容與意義也呈現了優秀女性運動員,在其漫長運動生涯中某一種生命情懷與人生意境。 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優秀女性運動員運動身體痛/苦經驗共有26個項目,分屬身體、心理、社會和文化等四種範疇。 二、運動提供一個使女性運動員展現其運動天賦及致達秀異的平台;且優異的運動成就是優秀女性運動員自我認同及他者指認的根源。 三、運動傷害導致優秀女性運動員體驗:(一)個人身心上一種「立即性墜落」和「立即性失落」的痛苦;(二)個人身心與社會「關係斷裂」的痛苦;(三)存在處境定位上「混沌不明」的痛/苦。 四、運動競技失利,不僅代表優秀女性運動員沒有完成該次比賽的目標;也暗示著她們的運動訓練還有改善的空間;同時她們的自尊和自信也暫時會受到影響;而對競爭失利最嚴重的焦慮感是使她們產生「不如死去」或「快要死了」的類死亡痛/苦意念。 五、儘管運動導致優秀女性運動員經歷各種身、心、社會和文化體驗上的痛/苦,但她們終究仍然願意在運動場上繼續奮鬥。深究原因發現,係因在她們的運動生命、人格、與命運本身蘊含豐沛的「愛」、「熱情」、「勇氣」等重要元素,及強烈追求「自我認識」與「自我實現」的動機。 六、運動員生命存在的意義是在「主體-客體」、「小我-大我」、「痛苦-快樂」、「理性-感性」、「虛假-真實」、「生-死」等結構之相生相映的關係中蘊生。 七、本研究發現,痛/苦現象與經驗是成就菁英運動發展與運動菁英生命成長的重要關鍵,也是使運動和優秀運動員具備神聖性的至要因素。 本研究最後針對「研究中的權力關係」、「文化評論家的論述」、「語言的限制和意義之流變」、「敘說經驗」、「研究結果」及「研究寫作經驗」等提出六點反思,以及六點後續研究之建議。
  • Item
    運動前攝取咖啡因對心臟自律神經之影響
    (2007) 黃紹彰; Shao-Chang Huang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討運動前攝取咖啡因,對於安靜、運動、恢復狀態的心臟自律神經系統造成的影響。方法:受試者為11位健康的男性(年齡:24.8 ± 1.6歲、身高:175.0 ± 4.9公分、體重:70.7 ± 6.0公斤),採重複量數的雙盲實驗設計,排空期為3天,以平衡次序原則分別攝取6mg/kg的咖啡因或安慰劑,60分鐘後進行60%VO2max的運動30分鐘,恢復期為10分鐘。以重複量數二因子變異數 ( 2-way ANOVA ) 分析五個不同時間點(運動前、運動初期、運動中期、運動末期、恢復期)咖啡因與安慰劑兩組之間心率變異性的差異,以相依樣本t考驗咖啡因對於血壓、警覺度 ( alertness visual analog scale, AVAS ) 與運動強度自覺程度 ( 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 RPE ) 的影響,顯著水準為p<.05。結果:運動前,咖啡因組的LF功率值 ( +121.9% ) 與LF% ( +46.1% ) 顯著增加,收縮壓 ( +7.7% ) 、舒張壓 ( +8.4% ) 以及AVAS ( +16.7%) 均顯著高於安慰劑組 ( p<.05 )。運動過程中,咖啡因組在運動初期的HF% ( +83.6% )顯著高於安慰劑組 ( p<.05 )。在運動中期的VLF功率值 ( +53.5% ) 、LF 功率值( +60% ) 以及總功率 ( +54.3% ) 顯著提高 ( p<.05 ),運動末期的LF功率值 ( +45% ) 也顯著高於安慰劑組 ( p<.05 )。恢復期的舒張壓 ( +7.1% ) 與AVAS ( +7.9% ) 顯著高於安慰劑組 ( p<.05 )。結論:單次攝取咖啡因會顯著提高休息時交感神經系統活性,使警覺度及血壓增加。在3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過程中,咖啡因一樣會使交感神經活性較佔優勢。但在恢復期,咖啡因所提高的亢奮性,可能造成恢復期的各項變項恢復較慢。
  • Item
    咖啡因攝取與運動對血液氧化指標與抗氧化酶的影響
    (2006) 黃香萍; Hsiang-Ping Huang
    目的:本研究主要目為探討連續攝取咖啡因二週後,對於中高強度運動刺激造成人體血液過氧化物及抗氧化酶的影響。方法:受試者為13位健康大學男性(年齡:23 ± 0.73 yr;身高:176.5 ± 1.98 cm;體重:77.62 ± 4.21 kg;VO2max:43.39 ± 1.45 ml/kg/min)。實驗採單盲隨機交叉設計,受試者須攝取二週咖啡因 (6 mg/kg)(C期)或安慰劑(P期)。隨後以中高強度原地跑步運動 (85%VO2max) 評估運動前對氧化壓力的變化。在增補前、運動前、運動後分別採集血液樣本分析血漿乳酸濃度、硫巴比妥酸反應物質(TBARS)濃度及紅血球溶胞液的過氧化氫酶(CAT)活性、超氧化離子歧化酶(SOD)活性、麩胱甘肽過氧化酶(GSH-Px)活性。所得數據以相依樣本t考驗、相依樣本雙因子(組別 × 時間)變異數分析( ANOVA )與相依樣本單因子共變數分析 ( ANCOVA ) 檢定。結果:咖啡因可使SOD活性在運動後(28870.77 ± 6275.57 U/g Hb)顯著高於增補前(14347.69 ± 3550.27 U/g Hb) (p<.05);GSH-Px活性在運動後(1.13 ± 0.57 μmol/min/g Hb)亦顯著高於運動前(0.52 ± 0.08 μmol/min/g Hb) (p<.05);CAT活性則在運動後稍微高於運動前,惟未達統計水準。C期與P期乳酸濃度在運動後皆顯著高於運動前 ( p<.05 )。TBARS濃度在C期與P期間或同期各時間點間皆未達顯著差異(p >.05)。結論: 兩週攝取咖啡因可提升中高強度運動後抗氧化酶的能力,但無法減少因氧化壓力所引起的血液脂質過氧化物。 關鍵詞:咖啡因、運動、抗氧化酶
  • Item
    增補複方炙甘草湯對單次衰竭運動後血液脂質與氧化指標的影響
    (2005) 張嘉珍; Chia Chen Chang
    目的:探討長期增補複方炙甘草湯後進行單次高強度運動,對氧化壓力的變化與心血管疾病的影響。方法:以18位健康大學男性,依VO2max高低為次序平衡之依據分為兩組:炙甘草組與安慰劑組,實驗處理為期四週。以高強度運動 ( 85%VO2max ) 評估增補後對氧化壓力的變化。在增補前、後與運動前、後分別採集血液樣本分析catalase ( CAT ) 活性、superoxide dismutase ( SOD ) 活性、malondialdehyde ( MDA ) 濃度、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 LDL-C ) 濃度、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 HDL-C ) 濃度與oxidize low-density lipoprotein ( oxLDL ) 濃度等生化分析。所得數據以獨立樣本 t 考驗、混合設計雙因子(組別 × 時序)變異數分析 ( ANOVA ) 與混合設計雙因子(組別 × 時序)共變數分析 ( ANCOVA ) 檢定。結果:四週增補後發現紅血球溶胞液CAT與SOD活性、血漿LDL-C與HDL-C在組間與時序的比較皆未達顯著差異。兩組受試者在運動後的血漿乳酸濃度( 7.65 ± 0.90 mM ) 顯著高於運動前 ( 1.51 ± 0.48 mM, p<.05 )。炙甘草組的血漿MDA ( 2.58 ± 0.39 mM ) 在增補四週後顯著低於安慰劑組 ( 3.61 ± 0.26 mM, p<.05 )。同樣地,炙甘草組在運動後之MDA ( 1.63 ± 0.11 mM ) 也顯著低於安慰劑組 ( 2.81 ± 0.33 mM, p<.05 )。炙甘草組在增補後之血漿oxLDL ( 5.62 ± 0.74 U ) 顯著低於增補前 ( 6.56 ± 0.69 U, p<.05 )。結論:持續四週增補複方炙甘草湯後,可防止從事單次高強度運動後自由基對脂質造成的損傷,有助於保護脂質,降低血漿MDA與oxLDL的濃度,但無法改變血漿HDL-C與LDL-C濃度的變化,推測可能與增補的劑量、時間長短或吸收代謝有關。本實驗推測增補複方炙甘草湯可能有助於預防心血管疾病。
  • Item
    運動不可測性的存有之否定與掌握─塔雷伯與余蓮視野下的交會
    (2014) 黃盈晨
    在運動競技場上,比賽是瞬息萬變且令人無法捉摸的。大部分的人認為,勝負是在比較雙方誰對整場比賽掌握的多寡所決定,在練習時最簡單的掌握程序就是為選手針對比賽所設計一系列的課表,它們在抽象與現實上建立了一個模組,試圖宣稱掌握的能力,並嘗試著將此種掌握建立在自己、對象與情境三者之上。但是這種自我宣稱的掌握卻是相當脆弱的,因為當面對那看似不可能發生,卻一直在現實中發生著,且具有顛覆性的黑天鵝效應的攻擊時,選手極易動搖,且造成了一連串主體自我懷疑與否定的議題。當身在場中的選手因失去掌控權而陷入混亂時,教練總是會以「不要怕、要相信自己」之類勵志的話語激勵選手,但是,試問,這句話在當下真的有用嗎?以及,「相信自己」這句話本身,似乎有著要求選手返回自身的訴求,那麼,這一命題的提出,其目的究竟是要我們相信自己的甚麼?那又為何要去相信?本研究的主軸以「假掌握─真否定─真掌握」一系列的論述,試圖以黑天鵝效應為思路起點去分析運動場的模組與不可測性及其對主體造成的影響,以揭開主體的困境,反轉我們「自以為」掌握了我們生命的這一道假命題,從而轉向到對「否定」的探討,我們看到了主體改變的可能與存有那未被開發的神祕之境,以及假掌握反轉成真掌握的可能。此論文將話題圍繞在模組、善變與主體三者的關係,藉著繞道塔雷伯的《黑天鵝效應》及余蓮的《功效論》二書的觀點,揭發了原先存在著的認識論危機與西方思維的極限,以及在《功效論》此書所探討的另一端中國思維的這一面,看到了另ㄧ種觀看存有的態度,藉此解構隱藏在「掌握」議題之下的人與世界的複雜關係,以及主體在遭逢到不可測性的威脅時,其所擁有的存有意義。
  • Item
    臺灣體育郵票之歷史圖像研究(1960-2012)
    (2014) 李鳳然; Lee, Feng-Ran
    郵票為國家發行的有價票券,在圖像的呈現上主要以代表一個國家的歷史人文、風土民情為主,具有宣傳國家之用,顯示出各國的國情,因此郵票素有「國家的名片」與「小型百科全書」之稱。為了瞭解臺灣體育郵票的發展,本研究主要針對臺灣體育郵票的發行緣由、目的與意涵進行探討。研究結果如下:(一)臺灣為慶賀楊傳廣於羅馬奧運勇奪十項全能銀牌以及紀念舉辦第15屆全省運動會,自1960年開始發行第一套體育郵票,至2012年共發行47套、133枚,其中包含各種運動項目,筆者針對其發行目的與性質,分為競技運動與全民運動兩大類,並又細分為奧運、棒球、運動賽事、全民體育、民俗活動與戶外休閒活動等六小項。(二)從體育郵票的發行類別中,主要以紀念郵票及特種郵票為主,顯示出發行目的為紀念臺灣體育重要大事與宣傳各項政府政策,藉此來宣揚政府對於體育政策的重視與闡揚政策推動下的體育成就。(三)從體育郵票的圖像中,其背後蘊含著臺灣維護奧委會會籍的過程、爭取舉辦國際賽事以增加能見度、政府倡導全民體育的重要、發展在地化特色與休閒運動等意涵。